如何在疫情时代保持和世界的连接
保持和世界的连接=通过各种方式yy
我还清晰的记得今年一月二十号我们在巩义开着车探访着石窟和宋陵,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传到我们耳中,我一开始还感觉么有甚事儿,估计和禽流感H1N1之流差不多,过两天就没消息了,而小林非常谨慎,巩义的N95已经脱销,好在小县城消息传播的慢些,第二天在嵩县买了一包N95,用它度过了剩下的行程。随着病例指数级的增长,本来春节后和可达的行程也取消了,我改签了回家的列车,之后又急忙改签了机票,在封锁前两天赶回了美帝(毕竟还是要恰饭的嘛)。没想到在家一晃快一年过去了,随着国内抗疫成功,朋友圈里各种好友南上北下东进西行不亦乐乎,而我却在”假期一大把,哪也去不了“的心情中无比羡慕,本来几乎所有的业余时光都是在计划旅行或是阅读相关书籍中度过,现在只能各种yy,美其名曰保持和世界的连接,算是苦中做乐了。
1.博物馆
这里的博物馆基本上就特指大都会了,最近一年大概去了十几二十回,每次驻扎一整天,连带着季刊也看了不少期,但每次还是有许多新的发现与神接,毕竟大都会就像是一个微缩的世界,楼上楼下就可以跨越万里和千年。

最值得赞扬的是150周年特展。感觉它是近几年看到最好的特展了,策展人将MET150年的成功归功于艺术家、策展人和捐赠者,展览牌侧重于故事线的介绍,而不是简单的罗列展品特征,同时给予女性策展人和冷门藏品展览空间。特别欣喜的是将大都会的建筑史提上展览,大都会建造史长达百年,前后数十次加建改建,其中故事也是极其有趣。整个展线一气呵成,很多故事让人回想起之前读过的多期大都会季刊。同时很多地方能够看到策展团队的巧思,比如在一幅描绘1870年代大都会的油画里出现的作品,出现在了这幅画的旁边,哈特谢普苏特座像的身后,就是她儿子同时也是毁灭这尊雕像的人图特摩斯三世所立的方尖碑,中国书画的背后,是土耳其挂毯和蒙德里安裙。在看这个展之前一直在想如此宏大的故事会如何来讲,现在看来策展团队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答案。




除了特展,我最常去的是中国区和伊斯兰艺术区,今年中国区书画特展《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Up Close》两期展出了不少精品画作,《溪岸图》《夏山图》这两幅宋代山水画高峰分别在两期出展,气势撼人又细致入微;《康熙南巡图》《乾隆南巡图》又能让人进入清代市井之中;还有《杏园雅集图》《胡笳十八拍》这种故事性较强的画作,所以每次去书画区都能呆上半天。大都会相比国内故宫和上博沈博这种书画重镇最大的好处就是人少,中国画展厅本来就在博物馆角落,人迹罕至,再加上感兴趣的人不多,形色匆匆,因此经常是包场的待遇。想到有一次独自一人面对倪瓒《江渚风林图》竟泫然而泣,“江渚暮潮初落,风林霜叶浑稀,倚杖柴门闲寂,怀人山色依微”,体验真的是极好的。



2.读书
因为今年没有办法出门,读书数量反而达到了历年新高,原先基本上是travel-based阅读,艺术史建筑史书目的选择也集中在去过或者将要去的目的地上,营造一种多层次的reflection。可是如果没有办法旅行,很多硬书确实读不动,如果回不了国,看木构分期石窟形制就是很痛苦的事情,一方面见不到实例事倍功半,另一方面心里还贼痒痒,因此最近这种硬书读的少了些,取而代之的是游记和非虚构这种故事性比较强的书,比如《埃及革命考古学》《午夜北平》《白城恶魔》,都是在熟悉的城里布景里发生的故事,读起来也能和这些城市产生强烈的连接。
还有一种是和附近的世界产生连接,比如夏天正好住在新英格兰,读到一本《美国捕鲸史》,书中北美最大的捕鲸中心New Bedford正好离家不远,去那里的捕鲸博物馆一游,两百年前捕鲸城市的辉煌故事历历在目,算是另外一种神接的趣味了。但除了这个,对其他美国近代历史还是很难提起兴趣,比如南北战争、纽约城市史这种身边的话题,远不如在大都会环游世界更吸引我。

3.线上漫游
即通过Googlemap进行的线上旅行,今年三月翻到一本《Strolling Through Istanbul》,我在15年和18年两次去过君堡,这是我读完写的短评:“google街景伴随着两次旅行的回忆,在500页的文字中仿佛都有了生命,作者通晓君堡掌故,就像一个老大哥带我走在君堡街头,把回忆里那堵砖墙、街边小庙的故事都带了出来。又想起了自己想要在君堡住上一年半载的梦想,2000年地面建筑史,拜占庭东罗马再到奥斯曼遗存,甚至19世纪华丽的巴洛克都应有尽有,没有收到战争的损害,罗马逊其一筹多样性,埃及逊其一筹历史长度,帝都就差的更远了。这样顶尖的建筑遗存全世界再很难想到了。比较痛苦的是当然我还是记不住苏丹的顺序,真的是太难了。。。selim、murat、mehmet、mahmut、ahmet再配上1-5混在一起”。现在还能想起第一次去君堡第一次喝苹果茶的小店背后竟然是大跑马场的拱廊,这种线上的体验同样也能让人颅内高潮。

最近一边看《乾隆南巡图》,一边在Googlemap上把乾隆南巡每天的行程标注出来,缘起是MET最近展出了南巡图第六卷《驻跸姑苏》,之前我对这种清宫画都不以为意,没想到这次思乡之情太重,在二十米长卷前足足看了两个小时,徜徉于姑苏街巷,里面市井风俗、住宅人物真的让人欲罢不能。回来以后就着了道,找到一些研究书籍,在Googlemap上在线和乾隆爷一起从帝都一路来到绍兴,这算是一次由博物馆起,通过读画读书进行的一场在线旅行了吧。





4.播客和友人精神支持
之前听播客都是上学路上边走边听,WFH之后就没有了听播客的机会,最近从哥大附近走到MET,来回正好听一集《路书》,才补了一些课,在大都会和Rubin对藏地和印度造像的欣赏主要是拜《路书》所赐。
经常和友人线上&线下唠嗑也是获取连接的有效途径,谈话内容包括但不局限在旅行心得、最近研究兴趣与新发现以及日常吐槽,非常感谢各位朋友每次数个小时的高强度精神交流,好想疫情结束再一起好好去玩啊!
5.游戏(tried but failed)
友人正在以电子游戏为主题做遗产保护的论文,和他聊天的时候启发了我,说不定可以拾起十年没打的游戏,来建立一下与世界的连接。他研究的是《刺客信条》,但我对这种第一人称游戏素来操作不能,所以他推荐给我《文明》,久闻电子海洛因的大名,在期盼与世界各地的文明深入交流的心情中,兴致勃勃的下下来,可没想到一点也玩不进去。感觉更像是一种下棋类游戏,背景还是过于架空,有点难玩。后来又有朋友推荐了全面战争,在油管上看游戏视频,确实是我的菜,但看视频已经足够爽了,又感觉操作起来很麻烦,所以就一直没有自己玩,看来还是老了啊。
结语
说了这么多,这些法子都是聊以慰藉用的,真心羡慕能在国内自由玩耍的伙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国去巴蜀寻窟,去东坡泛舟,去山西看庙,也不知道下次回国的时候是不是它们已经都被保护性拆除士绅化修复尽了,时不我待,呜呼哀哉。
晨边公园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个data driven镜头选购记录 (5人喜欢)
- 在他乡望见故乡——北美博物馆里的中国建筑 (156人喜欢)
-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可爱的马赛克 (1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