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安全感认知的改变与实践
几年来,自己对安全感的认知经历了一些变化,在此记录一下。
第一阶段,在自己还没有意识安全感这个东西时,当时的对安全感只有感受,甚至不会去想这个词,当时的信念是安全感完全来自知识和金钱,这时候几乎没有收入和积蓄,但却想着只有赚到钱一切都会自然变好了。
第二阶段,看过一些书后,接触到了别人的观点、思想,做出了一些改变。下面这段摘录在一段时期内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
“安全感来自于在生活中拥有一些比你自己更大的,一些你在追求的,以及那些在吸引你,拉你,召唤你的东西。它使生活中的那些小伤害与不重要的事件在相形之下,全都变得更加渺小。然而, 许多人不在自己的成长中找寻那更大的东西,却反而在别人的身上寻找。
要感受到安全感,你需要感觉自己正在成长、正在扩展,而且正在扩大你世界的范围。
可能你会以为让事情保持不变,维持社会现状,会使你更有安全感。然而,安全感只来自于冒险、开放、而对自己是谁发现更多。有些人发现,当他们藉着不去冒险来维持他们世界里的安全时,结果他们却感到更加的害怕与不安全。”
记得这段话是从一本书上看到的,可能是赛斯的书或者吸引力法则。现在回头想想在学校里的一些探索的经历正是在这种认识的背景下发生的,因为是在学校里,可以用来尝试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其中一些对生活有很大限制作用的信念(包括宗教方面)也是在这个阶段开始松动的。这个阶段新事物新经历带来的扩展的感觉是安全感的一个重要成分。
第三阶段,参加工作后,一个人独自生活,面对的条件不同了,安全感也起了变化。自己挣钱自己决定怎么使用,对物质和金钱有了更多的思考。通过工作自己的生命转化成了金钱(和经验)等等,金钱进一步可以转化成物质和服务。作为金钱形式的劳动成果很容易被偷走,不只是普通意义上的偷盗,更大的一部分是银行金融系统通过各种管理货币的手段,那些站在全球、各个国家财富网络顶端的银行系统核心人员可以轻易通过改变系统的游戏规则暗中夺走大众的金钱,极限就是金字塔(财富金融金字塔,不是社会等级金字塔)最顶层的人完全不需要付出劳动,但却可以将整个社会产出的一大部分装进口袋,而最底层的人整日奔波,却连饭也吃不饱)。与其累死累活把自己的生命变成别人能随意掌控的金钱,更想要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把精力投注到那些不能被别人偷走的地方。比如把多余时间花在能够给自己带来成长的事情上,或者自己单纯喜爱的事情上,或者做对他人有帮助的事情。这样的实际行动带给自己的收获是无法被盗走的,这形成了一部分安全感。
第四阶段,接触到“情感自我驾驭”这个主题。慢慢开始学习通过转变感受来改变自己的情感状态。没错,感受是可以转换的,但并不容易。安全感作为一种感受,也可以转换得来。“向你自己展示,在觉得不安全时你知道要如何转变成有自我安全感的;在撞上一个生活的挑战时,你知道要如何转变成心之美德的表达;以及感觉到你的自我在滋长时,臣服于你的更高自我。”(摘自《依心而活》中“控制的欲望”小节)。这种转换是靠对心之美德的练习和运用实现的。这种转换并不是独立的或者表面上的,像哭脸变成笑脸那样,而是融入到生活中,实质性地影响着自己的行为,对待别人的方式。
随着安全感的构成内容的改变,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生活中的强迫式行为减少了,生活模式由相对固定变得松散流动了。实际上,四个阶段是交织在一起的,只是比例有所变化。
© 本文版权归 Life Compos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