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 人生这篇文章
文| 张素闻
钱穆先生说过,中国文学亦可称之为心学。这足以概括文学与心的关系,也足以见出中国人对于心的重视。文学创作,我们可以写出一件不在我们心中的事物吗?当你想到要写这件事情的时候,它已经成了你心头之物。
浩誉在参加作文竞赛之前,总结过小学阶段语文课本里的写作,把我平时强调过的观点以及他自己对写作的基本态度、结构特点以及语言特色都做了一个小总结。这对一个十岁的小朋友来说,十分之有趣,因为他赫然地写着:
1.真情实感(1.容易写,因为经历过;2.最容易打动人心)
2.专注。
第一条可以说是“修辞立其诚”的诚心,你由衷地想写,想说,想分享,这样一种诚心诚意;第二条则可以说是创作时候的专心与耐心,写长篇大论的时候,甚至需要恒心。长篇小说,长篇论文,电视剧本等,都很需要耐心;即便是一篇短小的散文,要写出文采与精神,也同样需要专注,高度的专注,以立定主题,删减字句。没有专注心,一首小诗都难以写成,一幅对联都难以对好。

《易经》里的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恒”能够“亨通”、“无过”、“大利”、“坚守正道”,是因为自始至终长久地遵“道”而行的结果。天地之道就是自然规律,恒久而不停止。春去秋来,日出日落,恒久运行,不曾停息,这就是“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的意思。四时的变化,自始至终都顺其自然:“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天地之道,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因为看到天地之道的持久有恒,所以万物的实情得以彰显。所以君子立定了志向,就不会随便改变方向。

【深厚与浮浅】

钱穆先生认为,古人的生活方式非常简单,外事侵扰得少,所以心地容易简净单纯,故而感人之处反而深切沉厚;所以古人的文章,才能够经历百代而弥新。我们的生活方式繁杂,外事侵扰得多,故而心地容易混乱而驳杂,所以感人之处也极为浮泛浅薄。
孔子在齐国的时候,听闻《韶》乐,认为尽善尽美,自称“三月不知肉味”。夫子想说明的就是这种感动之深切与绵长。但是夫子究竟为何而感动至此?今天的我们能否如此感动?这是我们在读经典的时候需要返身省察之处。
今天我们读《诗经》,读屈原,乃至于读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确实容易感到古人心地的纯粹与动人,最典型是屈原的爱国,以及曹雪芹对《红楼梦》的痴迷,都是极致;更不用说《史记》《文心雕龙》这样的巨著,真可谓是成一书而传千古,历万世而犹新。佛经上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说的也是这样一种用功的方法,但是每样事情通向的目的不一样,佛家的祖师终生乃至于生生要完成的写作并不只是文字的文章,甚至可以不是文字的文章,而强烈希望完成的却是生命的文章。
【真与伪】

韩愈说,要懂得识别古书的真伪。钱穆先生觉得屈原很真,宋玉便伪。宋玉也是楚国人,写过《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神女赋》《风赋》的宋玉,在楚辞与汉赋之间,宋玉是非常关键的人。伪是人为的意思,使于道之真,钱穆先生认为,屈原的《楚辞》与屈原这个人,作品与人完全一致,这个人就在他的作品中,这才是真。宋玉为了求得文章的漂亮,而不能同样要求于自身的人格,人在作品之外,与作品有很大的距离,这就是伪。扬雄早年的时候作辞赋,晚年的时候悔恨这件事情,认为是“雕虫小技,大丈夫所不为之事。”于是模仿《论语》《周易》,作《法言》《太玄》这样的哲学之书,在钱穆看来,这就是扬雄的真伪之辨:舍伪求真——从文学的求美而升华到哲学的求真道德的求善。即便是像司马相如这样善于作辞赋的人,在钱穆先生看来,在辞赋之中,不见司马相如这个人,便是雕虫小技。换言之,文采不能彰显其人格,文章不过是雕虫小技,文采能够彰显其人格,那么其为人也真,为文也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里,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论语.学而篇》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他的名字叫卜商。孔子死后,战国开始初期,子夏在魏国西河(今陕西关中东部黄河沿岸地区)讲学,是西河之学的引领者,对战国时期的人才影响很大。这一句经典当中,综而言之是在生活中游刃有余皆大欢喜,古人求学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而是作人做事。所以钱穆先生也有一个观点:中国人生既求文学化,文学亦求人生化。
【规矩与巧思】

钱穆先生认为大师能给人规矩,也就是法度,道理,而不能给人巧思。但是中国人的道,就是一规矩,时时刻刻人人事事都不能离开这种规矩,法度,也就是道是理。《中庸》里讲“道不可离,可离非道”,文学也不能例外。在文章来说,不同的文体有不同文体的格式,不同题材有不同题材的格式,这种格式就是规矩,或曰法度。就像是一个诗会,大家都诵读各自所选的诗,或者是自己所写的诗,你却要在其中发表论文讨论时政,这就不合规矩。老师我有一段时间专门读《古文辞类纂》当中的奏疏,常常为古人在奏疏当中体现的义理之美、礼仪之美、策略之美,以及人格之美而动容,这其实就是一种规矩和法度之美。
但是即便是大家,也只能教我们规矩。规矩与法度是道是理,是大而化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概念,而巧思则不然,巧思是灵感,是风格,会因不同的人而彰显的不同的美。同类的作品,同样的主题,常常有不同的巧思,比如朱自清眼里的绿与艾青笔下的绿,同一个色彩却闪着不同的光。老舍口中的猫与丰子恺眼里的猫,也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巧思。

2020年最后一堂《国学通识》课,我们再次复习了观察作文的基本方法,八岁田怡雯写的是书,我们崇贤馆的《国学通识》书:
你们好,我是一本含有丰富知识的书。我的身体长长方方,有的书是红色的,有的书是黄色的;而我,是绿色的。你们可别说我们没有声音,我们的声音都在书本里的文字上。
我有一身的油墨香。如果我是一本百科全书,你就看见了博物馆。如果我是一本关于植物的书,你就看到了植物园。而我,叫《国学通识》,你将看到历史的变化过程。当你不停地翻书,你将会获得很多的知识。
同样8岁的高梦泽写的《可爱的小水杯》:
我们天天在一起,没有我就没有你。
你要喝水需要我,你我总是笑嘻嘻。
我就是你的小水杯。我长得很像你:胖胖的身体,扎着一个马尾辫,喜欢穿粉色的衣服,戴粉色的帽子。我身高只有13厘米,但却能装很多水,因为我宽8厘米,我很小巧吧?
只要拿着我摇一摇,我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小溪流动的声音,非常悦耳动听。
我知道你很爱我,我也很爱你!
这两篇小文章都很有巧思,一篇观察作文,除了和其他同学一样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田怡雯还使用了对比与比喻,高梦泽则把诗与文结合起来,这种诗文相结合的方式,就是古人为文的方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灵动,丰富,而又有事有理。
【作文与做人】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孔子所教的诗书礼乐当然是文章,后世的经史子集也称文章,但是,在钱穆看来,不仅这些文献是文章,尧舜的禅让,汤武的革命,一个国家的典章制度,乃至于一个贤人君子的行为处事都是文章,比如屈原的沉江,董仲舒三年不观园中景色,杨子云的离群独处,严光的垂钓,诸葛亮的六出祁山,这些都是一个时代的大文章好文章。岂止是诗歌辞赋,骈文散文就是文章,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的德行;宰我、子贡的言语;冉有、季路的政事;子游、子夏的文学;都是大文章好文章。 读《论语》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子贡的言语足以“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而颜渊的德行可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好的行为其实也就是最美的写作。 老师我因为想到越是激烈单一的竞争,越容易激惹人心,无论是竞争知识还是竞争金钱与权势,乃至于因为争竞而爆发出各种各样嗔恨与怨怒,不容易识仁存仁与养仁,所以今天早晨醒来希望大家能够一起来发现生活中的仁者与仁事,分享给妈妈或者家人,以识仁存仁养仁,子翔妈妈告诉我,沈子翔最近每晚睡觉之前都自发感恩一个人,为师我听到这件事情非常感动,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岂由人哉?前贤古圣乃至于今贤,诚不我欺!

子川的观察作文,除了通篇拟人之外,结尾用了排比,像是一长串的高音,于最精彩的地方嘎然而止,这也是巧思。葛新梓和田怡雯这一周都画了钟馗,可是葛新梓的钟馗就托着元宝,田怡雯的钟馗则带着扇子,这也是巧思。两张钟馗放在一起,像是一对门神,也像是真假钟馗,这就是为师我的巧思了。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像钟馗那样,捉一捉人心的鬼,也问一问我们:什么是真的自己?什么是假的自己?真的自己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写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假的自己又在做些什么事?写些什么文章?

【推荐一本书】
颜子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孔门七十二弟子,师弟子间,莫不尊颜子为好学。后世有孟子,其时群言并兴,而杨、墨之言盈天下。孟子则曰:“乃我所愿,则学孔子。”又曰:“能言拒杨、墨者,皆圣人之徒也。”又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特以为圣人勉当时之学者。后世以孔、孟并称,而每引孟子语以尧舜自勉。则其为学趋向,有时与孔子有相异。
【钱穆《论语新解再版 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