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遭情感暴力,长大还想拯救父母:“全能自恋感”害了多少人?
作为父母“情绪垃圾桶”的孩子
“从小到大,我妈一直就像一台‘冷水机’一样,每当我开心地觉得我有一点收获时,她就跑出来扑灭我的热情、扑灭我的自信自尊甚至扑灭我的生活。”一位来访者说。
有些父母在意识层面虽不是故意想要孩子变得怯懦自卑,很多时候也并不觉得自己所说的话就是一瓢冷水,但他们习以为常的沟通方式确实集中在质疑、否定和批判上。这些父母向孩子投射的,很可能正是他们内心对自己的对不确定、对落后的担忧和恐惧。他们不能接纳自己的担忧和恐惧,所以把自己心里的负面感受扔给孩子,让孩子去承接担忧和恐惧。
可悲的是,这些父母日常的精力主要都放在“打败”自己的孩子上。如果行为上不能打败,就从意志上打败。比如,讽刺孩子的成就、蔑视孩子的进步、怀疑孩子的能力等等,然后把这些动机,变为冷言冷语,泼到孩子身上。
然而,那些能“打败”其他成年人的父母,并不会把精力放在“打败”孩子上。也就是说,冷水机父母更多地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社会功能上都感受到了挫折和失望,然后把这些对自己的失望,变成了对孩子的失望,从而让自己感受到平衡。就好像,自己从未失败,失败的都是孩子。
投射是有能量的,如果父母坚持不懈的把负面的评判和担忧投射给孩子,就等于在给孩子创造一个负面的现实,再好的孩子也会被父母长期的负面催眠搞砸。家长过度的的担忧就是一种“诅咒”,孩子在潜意识里会认为:妈妈希望我这样,只有我这样才能满足妈妈。
真实的爱,是共赢的,给予越多能量收获越多能量,双向流动滋养。而自恋捍卫战,是零和游戏,一个人病态自恋的满足,需要建立在另外一个人生命力被吸食的基础上。这就发生了能量吸食。
这种吸食在工作关系,朋友关系,家庭关系中都能发生。而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的,则是最严重的。孩子要在父母的“冷水”中顽强地求生,要想不让父母的言行,成了阻拦自己人生发展的第一道坎,其实是一件很艰难的事!

原生家庭爱之法则一:孩子应拒绝接受来自父母的负面影响和伤害
其实父母遇到的一些负面事件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不是可以传给下一代的“遗产”,所有这些只能局限于父母自己去承受。保护孩子不受自身负面状况的影响,应该是每一位父母的责任。
当父母给出有害的东西,或当孩子接受这些东西的时候,爱就会受到伤害。孩子应该把自己和父母区分开来,认清自己权利和责任的范围,这也是对父母的尊敬,对父母的爱。
如果父母在自己孩子身上发泄情绪或寻找情感满足,而孩子也会觉得有责任安抚父母或和他们“在一起”。当父母像孩子一样接受自己孩子的付出及牺牲,这就必然导致家庭中角色和功能的颠倒。其结果不会让任何人满意。幼小的孩子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哪怕是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会觉得对父母负有责任。
当家庭陷入这种模式,每个人都将痛苦不堪。孩子的付出以及安抚父母的努力注定失败,因为没有一个孩子能够满足自己父母的情感需求,填补他们的空虚,拯救他们的痛苦。当父母的痛苦需要盲目地借助传导给孩子而取得平衡时,痛苦就会从这一代传到下一代,永无止境。
无论父母之间发生了什么,都不关孩子的事。无论父母告诉孩子什么他们之间的事,孩子都应尽可能忘记,以保持自己的心灵和灵魂不受污染。当母亲对孩子说她留在父亲身边,全都是因为孩子的时候,她并没有告诉孩子事情的全部真相,如果真的认为母亲留下来是因为孩子,孩子就太看得起自己了。
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无限的,通过受相似的苦和父母连接在一起,对他们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如果母亲情绪低落,女儿也会情绪低落;如果一个父亲酗酒,孩子也会不自觉地用某种方式模仿父亲的遭遇,并会像父亲那样在生活中处处失败。
那些表面上强烈否定父母,拒绝父母,叛逆父母的人,潜意识里却常常在仿效父母,并盲目地爱着自己的父母。这样的孩子虽然在表面上要彰显出与父母巨大的区别,却仍然无意识地重复着父母做过的事情——孩子因为盲目的爱,会无意识地把自己搞成最理解父母的人。
孩子有时表面上跟随父母中占优势的一方,但实质上却在跟随弱势的那一方。而且通常孩子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他们为何会这样做?因为孩子通过维护对一方父母表面上的忠诚和对另一方实质上的忠诚,他们才能维持整个家庭系统的平衡。
如果孩子从一方父母那里得到“不要像你父亲/母亲那样”的信息,那么他的忠诚就会要求他变得更像被禁止的一方。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是:孩子通过接受父亲/母亲,而不再陷在与他们的牵绊中。

原生家庭爱之法则二:接受现实的父母
严格来说,我们并不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生命,生命只不过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经由他们来到我们这里,父母只是我们和生命源头之间的联系,不论他们有什么缺点,都不会影响这一点。并且,只有当我们和父母联系上时,我们才接近了源头。因此只有当一个人承认生命之源并感谢礼物提供者的时候,才会发生一些美妙的事情。
爱要求接受者尊重“生命”这份礼物并感谢礼物的提供者,无论是谁,都应热爱和尊重生命。只有当一个人接受礼物并感谢礼物提供者的时候,TA才会在阳光下高高举起这份礼物,让它闪闪发光。
接受父母并非要我们否认某些负面的东西,而是允许一个孩子接触父母亲完整的内心深处。我们会看到父母的失败,看到他们的苦难和失望,看到他们不尽如人意的遭遇,从而相信他们已经竭尽全力地面对自己的命运。当我们在灵魂深处看见自己的父母时,我们就会因之而有所改变,而且父母也会发生改变。
作为孩子,如果我们能够接受父母并非完人并努力超越父母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成功地接受父母身上那些好的东西,并抛下那些沉重的痛苦,这对父母来说也是一份极大的安慰。
只有当孩子放弃对父母的道德评判,也抛开分担父母痛苦的潜意识冲动,誓言不再让父母的痛苦在自己身上延续下去,孩子才能过上正常快乐的生活,这一家族不幸的链条才会就此斩断。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父母赋予自己的生命,然后对生命中的各种际遇敞开自己。
如果孩子在心中排斥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他必定会感觉到空虚和不完整。因为排斥或贬低父母的结果总是一样的——孩子自己会变得被动,感到空虚,这是引起抑郁的一种常见原因。就算孩子曾经被父母伤害过,ta仍然可以说:“是的,我承认你们是我的父母,并接受你们生下我这一事实,我接受你们给我的好处,我相信你们已经尽自己所能地对待我。”
当一个孩子抱怨他的父母:“这件事你不对,你们伤害我很多,你给我的不够……”,那么这个孩子就不能和父母分离。而一旦接受了自己的父母,则会产生一个奇特的效果——孩子和父母分离,这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圆满。
接受父母意味着:“我感谢你们给予我生命。现在我长大了,我会照顾好自己,我心平气和地离开你们。”
接受父母以及和父母分离,实际上是一个人内在的过程,这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许多人发现,一旦成功地接受了以前被自己拒绝的父母,自己生活中的危机就迎刃而解了。

一些有用的建议
拥有怎样的父母,对一个人影响巨大,这一点不可否认。
但无论拥有怎样的父母,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努力转化他们曾经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是我们的人生功课。 作为子女,不评判父母。允许父母自己去处理他们与配偶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各种人生难题——因为这是他们的人生功课。
他们是你的父母,这是一个生物学上不可否认的事实,他们生小孩也只是出于延续生命的需要,你的生命借他们而来是一个无关道德、是非的事实。因此,除了这个生物学事实之外,无论父母是怎样的人,都不必把父母言行的责任拦到自己身上,我们可以对父母说:“你做的一切,你自己负责。但无论你做了什么,你还是我的父/母亲,我感谢你给了我生命。我是你的儿子/女儿,不是法官。”
如果父母做了伤害孩子的事情,孩子也不应憎恨父母,因为憎恨只会把孩子和父母联系得更紧密。为了保护自己,在条件允许时,请尽量远离那些可能继续伤害到自己的人,但我们仍然能够在心里对他们说:“你所做的让我感到辛苦,这段时间我不想见你,但是你仍然是我的父亲/母亲。我会享受你给我的生命。”说了这些话,一个人才能释放自己,让自己获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