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其实我就是随便唠叨,起个名字要正儿八经一点。
在校内发文章都背了好大的包袱,一直在发原创的,呃……严肃的文章……希望有人看有人分享又绝对不好意思起一些有噱头的名字,一直恪守自己莫名其妙的原则,看到阅读量过了200就开心不已,没办法,毕竟咱们不是写那些“不转不是中国人”的猛料或者“太好了先分享怕以后找不到”的百科的料子。写自己的事情有多少人关心呢,也没理由指望别人进来一字一句看;写个上万字的小说,遣词造句纠结的头发都掉了,别人看起来也只是一扫而过,根本在意不到斟酌的用意。不过话虽这么说,写得再如何辛苦,自己的成就感还是来得沉甸甸,再加上好歹有几个能让我不要脸要求认真看完的好友,以及无论如何都能收到的赞扬,即便是为了虚荣心,我也是乐此不彼。
我现在已经不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写考试作文是怎么写的了,总之现在写东西是越来越慢,越老越磨。我很早以前就开始准备为今年家驹祭日写文章,到今天七月二日祭日都过去了两天那稿子还是半截。六月初期末考还没开始就忙着在写关于那年“春夏之交”的小说,结果夜夜写到两三点还是没赶上当天发(虽然当天发东西诸多不便),后来写好了我给妈妈看,虽然她经常要求,但是高中以后我就很少把我写的东西给她老人家过目。我让她带到单位去给那里的大学毕业生看看(我妈是公婺源……)结果她看了之后着实紧张了几天,一见着我上QQ就要我在国外不要被别人骗了,这方面的宣传资料回国的时候千万别带在身上,不该我管的事别多事。我当然连连说好。
不过不管我的事我确实是从来不管。
自己没啥水平,偶尔写短篇小说,写下来总比预计的字数多很多,总结来讲就是情节之间不知道怎么过渡,为了不显得唐突都要耗了大量笔墨,我这个人又死矫情,天生最怕所谓“俗”的东西,看到什么“爱与不爱”“生死大义”都是避之不及,而为了避开这些字眼就要多动好多脑筋。另外也不乐意写对话,总觉得对话怎么写怎么假。所以我佩服那些电视剧的编剧们,我看着剧里主人公满脸生情地念出台词都一身鸡皮疙瘩,真不知道他们写的时候是怎么下得去笔的。总是写着边叹气自己终究不是干这事儿的料,边决定写了这篇再也不写了,可但凡想到好的念头还是跃跃欲试,有时候仅仅为了一个场景就琢磨怎么以此为结局写上一篇。
考试之前看虹影的《英国情人》,不得不感叹她关于男女房事能讲出那么多,其实优秀的小说家真的是有才的,对自身的经历的敏感固然重要,而甚至梦境都可以是美好的题材,而当你下笔的时候只有做足功课才能驾驭自己的话题。
小说的前半部分为了情节发展要写到男主人公裘利安,一个只愿意享受性而不想沾惹爱情的英国知识分子因为女主人公闵,一个人妇、女诗人的特殊魅力竟然对她产生了多于奸情而近乎爱情的感受,这样的感情随着全书的进展越来越明显,所以为了防止最终显得突兀必须要在前面就稍作铺垫以做伏笔,文中是这样写的:
“但是这一次他的笔在纸上划动得艰难,他应该说已经与闵有肉体的接触:她的乳房丰满结实,虽然他没有探进她的衣服里。但是闵远远不是肉体感觉,在她的乳房之外,她是另一种东西。
难道我爱上闵?
笑话。
他从来没有真正爱上过任何女人。这该死的中国音乐太缠绵了,把他弄得没有必要的多愁善感。”
这段文字在看得时候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妥,只是正是这样的段落在我自己写的时候困扰最多。即便成熟到虹影这样的作家,她在写这样交待心里波折变化与过渡的段落时候仍然用了自问自答这样的方式——“难道我爱上闵?笑话。”,另外文中“在她的乳房之外,她是另一种东西”里面另一种东西这样的暗示也已经非常明显,这要让我写我一定又觉得俗了……
不管怎么样,不敢说写作,写文章是条纠结的路而我将一直纠结下去……
因为是嵌入历史的一本书,《英国情人》里面对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化人有些提及还有些有趣的评价。卞之琳、闻一多、梁思成、齐白石还有徐志摩都有写到。其中写到男女主人公去齐白石家买画,他老被描述成一个乐于听奉承把自己的画“六美元一尺”卖的家伙,虽然我不知道他事实上是不是就是如此,但是印象里这些艺术家流传下的事迹统统是如何的仙风道骨、铁骨铮铮又或者是不畏强权这样,其实说白了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还不都是按着我们所希望被塑造的样子来的嘛。
另外徐诗人真是树大招风了,虹影对他没有少加讥讽,《再别康桥》被称作三等雪莱的货色令英国佬大笑,他在英国社交界的攀附风雅也借男主之口抒发了一气。其实我对徐的诗也不太以为然,我总觉得比起同时代的卞之琳,闻一多,艾青还有我情有独钟的冯至他的诗还是太腻了。甚至林徽因的不多的诗作读起来都要灵气的多。不过再怎么说,那些古典名家里面,雪莱、歌德、济慈乃至普希金、庞德,他们的诗我真的读不来,尤其是古英语,譬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完全领悟不了,水平有限了。不过叶芝和梅特林克还算合口味。每次欣赏不了我都安慰自己,还是先把咱们祖国的文学看看好吧。
以上。
在校内发文章都背了好大的包袱,一直在发原创的,呃……严肃的文章……希望有人看有人分享又绝对不好意思起一些有噱头的名字,一直恪守自己莫名其妙的原则,看到阅读量过了200就开心不已,没办法,毕竟咱们不是写那些“不转不是中国人”的猛料或者“太好了先分享怕以后找不到”的百科的料子。写自己的事情有多少人关心呢,也没理由指望别人进来一字一句看;写个上万字的小说,遣词造句纠结的头发都掉了,别人看起来也只是一扫而过,根本在意不到斟酌的用意。不过话虽这么说,写得再如何辛苦,自己的成就感还是来得沉甸甸,再加上好歹有几个能让我不要脸要求认真看完的好友,以及无论如何都能收到的赞扬,即便是为了虚荣心,我也是乐此不彼。
我现在已经不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写考试作文是怎么写的了,总之现在写东西是越来越慢,越老越磨。我很早以前就开始准备为今年家驹祭日写文章,到今天七月二日祭日都过去了两天那稿子还是半截。六月初期末考还没开始就忙着在写关于那年“春夏之交”的小说,结果夜夜写到两三点还是没赶上当天发(虽然当天发东西诸多不便),后来写好了我给妈妈看,虽然她经常要求,但是高中以后我就很少把我写的东西给她老人家过目。我让她带到单位去给那里的大学毕业生看看(我妈是公婺源……)结果她看了之后着实紧张了几天,一见着我上QQ就要我在国外不要被别人骗了,这方面的宣传资料回国的时候千万别带在身上,不该我管的事别多事。我当然连连说好。
不过不管我的事我确实是从来不管。
自己没啥水平,偶尔写短篇小说,写下来总比预计的字数多很多,总结来讲就是情节之间不知道怎么过渡,为了不显得唐突都要耗了大量笔墨,我这个人又死矫情,天生最怕所谓“俗”的东西,看到什么“爱与不爱”“生死大义”都是避之不及,而为了避开这些字眼就要多动好多脑筋。另外也不乐意写对话,总觉得对话怎么写怎么假。所以我佩服那些电视剧的编剧们,我看着剧里主人公满脸生情地念出台词都一身鸡皮疙瘩,真不知道他们写的时候是怎么下得去笔的。总是写着边叹气自己终究不是干这事儿的料,边决定写了这篇再也不写了,可但凡想到好的念头还是跃跃欲试,有时候仅仅为了一个场景就琢磨怎么以此为结局写上一篇。
考试之前看虹影的《英国情人》,不得不感叹她关于男女房事能讲出那么多,其实优秀的小说家真的是有才的,对自身的经历的敏感固然重要,而甚至梦境都可以是美好的题材,而当你下笔的时候只有做足功课才能驾驭自己的话题。
小说的前半部分为了情节发展要写到男主人公裘利安,一个只愿意享受性而不想沾惹爱情的英国知识分子因为女主人公闵,一个人妇、女诗人的特殊魅力竟然对她产生了多于奸情而近乎爱情的感受,这样的感情随着全书的进展越来越明显,所以为了防止最终显得突兀必须要在前面就稍作铺垫以做伏笔,文中是这样写的:
“但是这一次他的笔在纸上划动得艰难,他应该说已经与闵有肉体的接触:她的乳房丰满结实,虽然他没有探进她的衣服里。但是闵远远不是肉体感觉,在她的乳房之外,她是另一种东西。
难道我爱上闵?
笑话。
他从来没有真正爱上过任何女人。这该死的中国音乐太缠绵了,把他弄得没有必要的多愁善感。”
这段文字在看得时候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妥,只是正是这样的段落在我自己写的时候困扰最多。即便成熟到虹影这样的作家,她在写这样交待心里波折变化与过渡的段落时候仍然用了自问自答这样的方式——“难道我爱上闵?笑话。”,另外文中“在她的乳房之外,她是另一种东西”里面另一种东西这样的暗示也已经非常明显,这要让我写我一定又觉得俗了……
不管怎么样,不敢说写作,写文章是条纠结的路而我将一直纠结下去……
因为是嵌入历史的一本书,《英国情人》里面对五四时期的中国文化人有些提及还有些有趣的评价。卞之琳、闻一多、梁思成、齐白石还有徐志摩都有写到。其中写到男女主人公去齐白石家买画,他老被描述成一个乐于听奉承把自己的画“六美元一尺”卖的家伙,虽然我不知道他事实上是不是就是如此,但是印象里这些艺术家流传下的事迹统统是如何的仙风道骨、铁骨铮铮又或者是不畏强权这样,其实说白了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还不都是按着我们所希望被塑造的样子来的嘛。
另外徐诗人真是树大招风了,虹影对他没有少加讥讽,《再别康桥》被称作三等雪莱的货色令英国佬大笑,他在英国社交界的攀附风雅也借男主之口抒发了一气。其实我对徐的诗也不太以为然,我总觉得比起同时代的卞之琳,闻一多,艾青还有我情有独钟的冯至他的诗还是太腻了。甚至林徽因的不多的诗作读起来都要灵气的多。不过再怎么说,那些古典名家里面,雪莱、歌德、济慈乃至普希金、庞德,他们的诗我真的读不来,尤其是古英语,譬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完全领悟不了,水平有限了。不过叶芝和梅特林克还算合口味。每次欣赏不了我都安慰自己,还是先把咱们祖国的文学看看好吧。
以上。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谈过很多次恋爱后才明白的道理64篇内容 · 9.3万次浏览
- 暑期档追剧推荐97篇内容 · 2.9万次浏览
- 后悔没有早点知道的职场道理51篇内容 · 5.1万次浏览
- 我的快乐初秋观鸟记26篇内容 · 9505次浏览
- 把夏天装进镜头的那一刻,有多治愈294篇内容 · 22.1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192.6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738.4万次浏览
- 身为女性你有哪些想要逃离的瞬间82篇内容 · 40.9万次浏览
啊我爱冯至的十四行诗,美。
语文书上有啊,印象太深刻了,别离:一次别离,一次降生,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
这句单独列出: 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 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
对的,然后我去图书馆借了他的一本十四行诗回来看。他其他诗我都没什么印象了,十四行诗特别好。 有机会遇到好版本要收一本。
恩恩
咱们不是写那些“不转不是中国人”的猛料或者“太好了先分享怕以后找不到”的百科的料子。
我是
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 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 好呢~~~好呢~~~~~
咱们不是写那些“不转不是中国人”的猛料或者“太好了先分享怕以后找不到”的百科的料子。
我是
你是个毛!
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 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 好呢~~~好呢~~~~~
恩,很棒啊
「内容不可见」
哈哈,一年前写的了。不要说自己俗嘛,你可是转世啊。而且你还小呢,93年小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