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教授临终前的14节人生课
三七读书会,一年拆书300本,今天第265本,《相约星期二》。

本拆书稿正文3700字,阅读预估用时8分钟。
0
关于作者,关于本书
米奇·阿尔博姆(1959- ),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电台主持,电视评论员,活跃的慈善活动家。
迄今为止,米奇阿尔博姆已出版九部畅销著作,销量2000万册以上。
《相约星期二》出版于1998年,属于纪实作品,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30多种文字,全球累计销量超过1100万册。
在豆瓣,4万书友参与评价,打出了8.4分的高分。
书不厚,7万字,在微信读书、得到电子书,均有电子版。
1
毕业那年,约定“多联系”
1979年的春末,一个星期六下午,“我”,米奇·阿尔博姆的大学毕业典礼。
我找到了莫里·施瓦茨,我最喜欢的教授。他个子矮小,走起路来也弱不禁风似的,好像一阵大风随时都会把他拂入云端。
他的牙齿长得参差不齐,下面一排还向里凹陷——好像挨过别人的拳头似的——可他笑的时候,仍是那么的毫无遮拦,仿佛听到的是世界上最大的笑话。
我把莫里教授介绍给我的父母。莫里教授对我的父母说:“你们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儿子。他是最优秀的。”
毕业典礼结束的时候,莫里教授拥抱了我,然后问,会不会和他保持联系。
我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当然会。”
毕竟,他是我大学期间,最喜欢的教授。
他往后退去时,我看见他哭了。
2
此去16年,尘世多闹腾
离开校园的时候,我是准备向全世界贡献才智的。
我那时在弹钢琴,梦想成为一个大音乐家。
我去俱乐部、夜总会弹琴,没几个人听。参加了一些乐队,不断地解散。窝在房间里写歌,没有听众。那些音乐制作人,好像对别的每一个音乐人都感兴趣,就是不对我感兴趣。
梦想是飞翔,生活却折断了翅膀,于是开始转战尘世。
我找到一份体育记者的工作,给报纸和杂志专栏撰稿。夜以继日、没有节制地工作着。早上醒来后,刷完牙,便穿着睡衣坐到了打字机前。
开始写体育方面的专著,制作广播节目,经常在电视上抛头露面,开始被观众喜欢、需要。
我买了一幢山间别墅,买了汽车,投资股市并建立了有价证券组合。我就像一辆推到最高挡速的车子运行着,任何事情都规定了最后日期。我玩命似地锻炼身子,发疯似地开着汽车。
我赚的钱,超过了我的期望值。
但是,自从毕业典礼之后,我并没有和莫里教授联系。
我时常会想起他,想起他教我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但这一切总显得有些遥远,似乎来自另一个世界。
1995年3月的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随手调换电视频道,听到美国最著名的采访记者,在采访莫里教授。
原来,莫里教授患了癌症,去日无多。
3
体验生命,一点一点失去控制感
莫里教授得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是一种凶险、无情的神经系统疾病。简称ALS。
是不治之症。
ALS就如同一支点燃的蜡烛,它不断熔化你的神经,使你的躯体变成一堆蜡。
- 通常它从腿部开始,然后慢慢向上发展。
- 等你不能控制大腿肌肉时,你就无法再站立起来。
- 等你控制不了躯干的肌肉时,你便无法坐直。
- 最后,如果你还活着的话,你只能通过插在喉部的一根管子呼吸。只能通过眨眨眼睛,动动舌头,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很多疾病,是一次性地整体剥夺人的生命,而ALS呢,则像一点一点地蚕食人的肉体,让人充分地体验,生命是如何一点一点离去的。
莫里教授邀请他的家人和几个好友,在家里为他举行了“活人葬礼”。他要正视死亡。
他片言只语地写下了,自己在死亡的阴影下对生活的思考:
- “接受你所能接受和你所不能接受的现实”;
- “承认过去,不要否认它或抛弃它”;
- “学会原谅自己和原谅别人”;
- “生活中永远别说太迟了”。
这些句子引起电视台的兴趣,于是来采访莫里教授。
美国最著名的采访记者科佩尔,问莫里教授,面对这种不知不觉在加剧的衰亡,他最怕的是什么?
莫里教授的回答是:“用不了多久,有人就得替我擦屁股。”
让人替自己擦屁股,如此没有隐私,如此尴尬,如此对自己的身体失去控制感。像是死亡对生命的羞辱。
1995年3月的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随手调换电视频道,看到这个采访场景,决定去看望教授。
毕业那年,答应保持联系,却16年都没有联系。
直到死亡袭来。如果不见,就再也不能见。
4
16年后,再见教授
去看望莫里教授。教授说:
“你知道我离死期不远了。让我来说说死亡是怎么回事吧。”
“人们把我视为一座桥梁。我不像以前那样活着,但我又没有死。我类似介于活着和死亡之间。”
“死亡,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可不幸地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许多来探访我的人,并不幸福。”
“我们的文化并不让人觉得心安理得。我们在教授一些错误的东西。如果这种文化没有用,就别去接受它,而是建立你自己的文化。但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生活是持续不断的前进和后退。你想做某一件事,可你又注定要去做另一件事。你受到了伤害,可你知道你不该受伤害。你把某些事情视作理所当然,尽管你知道不该这么做。”
5
活着的意义,自己的文化
莫里教授的这些话,击中了我。
人们很欢迎通俗小报,津津有味地读着小道新闻。以前我也这么做。
可现在,每当我读到那些无聊的东西,我就会想起莫里教授。
这段时间里,辛普森杀妻案在美国闹得沸沸扬扬,人们为了收看这一报道而情愿放弃整个午饭的时间,还要再预录下来不及看完的部分,到晚上补看。他们并不认识辛普森,他们也不认识和这件案子有关的其他人,然而他们却甘愿为此浪费掉时间,整日、整个星期地沉溺在他人的闹剧里。
“我们的文化并不让我们感到心安理得。如果这种文化没有用,就别去接受它。而是建立你自己的文化。”
莫里教授自己,建立了自己的文化——
- 他组织小组讨论,和朋友散步。去华盛顿广场的教堂跳舞自娱。
- 他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疗。
- 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
- 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
- ……
我想起自己的文化:干四到五份新闻媒体的工作,像小丑一样地跳来跳去。
和莫里教授约好,以后每个星期二来看望他,听他讲人生的最后一课。
6
相约星期二
大学时期,和莫里教授约定的时间,就往往固定在星期二。
而现在,在莫里教授最后的三个多月里,也约在每个星期二。(这是本书《相约星期二》书名的由来)
每次,往返飞行2000公里,过来听莫里教授讲人生的最后一课。
课程的主题,就是人生的意义,或者说,自己的文化。
一共上了14节课。
这14节课上完之后,就毕业了。毕业典礼,就是教授的葬礼。
7
教授的人生课
作为拆读稿,咱们不再一一地讲述情节。
接下来的内容,摘录一些莫里教授说过的话。
“在想要什么,和需要什么这个问题上,很多人是很感困惑的。你需要的是食物,而你想要的却是巧克力圣代。”
“真正使你感到满足的是什么呢?是给予,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
“给予他人能使我感到自己还活着。汽车和房子不能给你这种感觉,镜子里照出的模样也不能给你这种感觉。只有当我奉献出了时间,当我使那些悲伤的人重又露出笑颜,我才感到我仍像以前一样的健康。”
“有很多这样的地方。你不需要有非凡的才能。医院和避难所里那些孤独的人,只想得到一点陪伴。你和一个孤独的老头打打牌,你就会发现新的生活价值,因为人们需要你。”
“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庸庸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
“他们没有找到生活的意义所在,所以忙着在寻找。他们想到了新的车子,新的房子,新的工作。但过后他们发现这些东西同样是空的,于是他们重又奔忙起来。”
“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的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忌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然地面对整个社会。”
“只要你做的是发自内心的,你过后就不会感到失望,不会感到妒忌,也不会计较别人的回报。否则,你就要患得患失。”
“我们担心死后被遗忘么?有那么多人,亲近无比地介入了我的生活。爱是永存的感情,即使你离开了人世,你也活在人们的心里。只要想起我的声音,我就会出现在那儿。”
“我喜欢全身心地投入。当我现在同你交谈时,我就尽力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的谈话上。”
“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作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在体验世界,我们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拂去外表的尘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谛。当你意识到自己快要死去时,你看问题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样了。”
8
莫里教授自己的人生
莫里的父亲为了逃避兵役,从俄罗斯来到美国。他没受过什么教育,不会说英语,时常失业。所以莫里家里一直很贫穷,大部分时间是靠救济度日的。
父亲总是沉默不语,不会对孩子表达爱意,从来没有感情的交流和关心。
莫里很希望父亲和他们说说话,但父亲很少这么做。他也从不替兄弟俩掖被子,吻他们道晚安。
莫里一直发誓说,如果他有孩子的话,他一定会对他们做这些事的。后来莫里当了父亲,他确实这么做了。
莫里8岁的时候,母亲去世。
幸运的是,继母对他和弟弟很好。她会滔滔不绝地说话,晚上给孩子们唱歌。她柔和的声音、传授的知识,和坚强的性格,抚平了莫里受伤的心灵。
继母要求他在学校成绩优秀,她把受教育视作脱离贫困的唯一解药。她自己也在上夜校提高英语水平。莫里在她的怀抱里,养成了对学习的热爱。
继母的爱,在莫里教授身上得到传承。
莫里教授的墓碑上,刻着:“一个终身的教师。”
9
最后,平衡成功和人生意义
本书讨论的是人生的意义,找到活着的价值,从拆读者的角度,“人生意义”不是和“成功”互为反义词。
收费合适,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和服务,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别人的成功之上,都是平衡二者的方式。
就像这本书本身,是在借教授的死亡话题,来赢得畅销的么?
作者有和莫里教授谈及,电视台的采访,是否在利用教授。教授笑着回答说:“那我也是在利用电视台,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听到我的死亡感想。”
这本《相约星期二》的预付金,帮助教授支付了巨大的医药费用。
向死而生,思考要取得怎样的成功、达成怎样的目标,怎样让人生过得热气腾腾又充满意义。
在2020年12月18日,这个即将辞旧迎新,很多小伙伴复盘2020年、制定2021年度目标的时刻,也许,放眼更长远,在人生长度框架上,以终为始,会视野更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