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历史一种
十八岁时自己写的关于北大的日记。拿过来分享一下。
成长到十几岁的年纪上,母亲突然在一个飘着饭香的夜晚和我聊起了我婴孩时期的故事。三岁以前的种种经历丝毫没有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任何印迹,所以母亲怎么说,我就怎么听着。讲到后来母亲突然问我知不知道自己第一次是因为什么事情挨骂,我笑着摇头。于是母亲面带笑意地给我讲起了当年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的北大缘。
三岁以前,家住北大门口的胡同里。那时候母亲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晚饭过后推着婴儿车带我去北大散步。北大校园里的散步成为了我生活中的必修课,而我也极喜欢那个如同花园一样的大园子。有一日夏夜傍晚天色阴沉,晚饭过后忽然下起了大雨,自然母亲不能按照往常那样带我去北大。但是年幼的我又怎么懂得这些事情,母亲不带我去,我就哭着闹着要去,年轻的母亲怎么能够容忍我如此恣意妄为?于是我为自己的任性付出了代价——平生第一次被母亲狠狠地骂了一顿。
“那时候你哪懂得什么叫挨骂啊,我一骂你你就愣在那里,既不哭也不闹了……”母亲的脸上浮动着怀念的神色,而我亦笑了起来。这着实是一种缘分,在此后的生命中,被母亲批评,和母亲拌嘴,甚至于被母亲打都是经常有的事情,想来这一切的初始竟然是因为北大。究其原因竟然是“我想去北大而母亲不同意”,放在十几年后的今天看,又有着更多的一重意义。
小学时代依旧保持着每周末去一次北大的习惯,如果时间充裕,大人们还会在某个工作日的傍晚带我去北大。三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写作文,语文老师让我们描写一处的风景,与别的孩子不同,我立刻洋洋洒洒500字来描写北大。是的,北京大学这个地方我太熟悉了,我知道湖心岛旁边的石舫的斜面是最光滑的天然滑梯;我知道未名湖畔的小庙前有一处岩石最平整,坐在那里把脚放进湖水里打水花是夏天里最快乐的事情;我知道有一处古旧的四合院里养了一只肥胖的波斯猫(上高中以后我才知道那里是俄语系);我知道校园中心有一处竹林,那里是捉迷藏的最好去处;我知道从湖心岛出来有一个老爷爷总是在那里卖我最爱吃的“大红果”冰棍儿…… 我写好作文以后把文章给父亲看,父亲说作文结尾一定要升华主题,所以要我最后加上一句“听说北京大学是全国最好的高等学府,我将来一定好好学习,争取考入这里。”以至于高二暑假我把自己小学写的作文给一个北大的朋友看的时候,他神色严肃地对我说:“同学,你这是背叛北大。”(笑)
第一次知道“谈恋爱”这个词语也来自北大。彼时我还是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小姑娘,和弟弟拉着手在北大校园里的假山上不知疲倦地奔跑。童年的关键词对于我来说就是“捉迷藏”“跑”“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但是弟弟明显比我知道得多,他突然在我母亲身边停了下来,指着山下的一对年轻男女,说他们在谈恋爱。我并不知道谈恋爱为何物,于是又好奇地看了他们几眼,但是很不幸被念叨着“小孩子瞎看什么”的母亲拉走了。事后我又努力地揣摩了一下所谓的“谈恋爱”,未果。在成长中很多事情都不是在第一次遇到的时候就理解的,而是随着生活阅历地丰富,逐渐明白它的内涵的。
说到缘分,还不得不说,我的奶奶在我现在这个年纪上也经常去北大,我七八岁的时候和母亲一起沿着未名湖散步,走到一处,见到水泥地上有一处脚印,母亲说:“那是几十年前北大新刷水泥的时候,你奶奶调皮,在上面留下的脚印。直道现在还留在那里。”那一瞬间,时空交错,仿佛回到50年前的这片土地上,看到那个编着麻花辫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在新刷好的水泥路上踩了一脚,然后蹦蹦跳跳地跑开了。其实奶奶在我四岁那年就去世了,但不知为何,走在北大的校园里,时常觉得就像在奶奶温暖的怀抱里一样。北大不仅仅沾染着我少女时代的芬芳,她更沾染着我祖辈的怀念与记忆……
北大对于我来说,与其说是一座顶尖的学府,倒不如说是我童年的回忆之所。小时候第一次跑下400米,是在北大的操场上,第一次看到“山鹰社”,亦是在那里(其实我那时候不知道那是山鹰社)。那时候看到那些大学生攀岩,觉得那就是天下最有意思的事情,吵吵嚷嚷地对大人们说“我也要攀岩”,恐怕那些大学生看到如此“可爱”的小姑娘,也会忍俊不禁吧。第一次学会滑冰,是在严冬的未名湖畔,第一次游泳,是跟随着父母去了北大当年那个池底都是绿毛的游泳池(也许现在情况有所改善……)
中学时代,因为功课的繁忙,去北大的次数少了许多,可是内心却时常惦念着那里。有时候放学以后心里想念,就自己骑车去北大校园里转上一圈,然后再回家。高二的时候开始习惯穿上便装进北大的自习室学习。看着空荡荡的教室里零星地坐着几个大学生,心里就会觉得格外地宁静。有时候也会挑一个一教(第一教学楼)里阳光最好的座位,在那里小憩片刻。累了就背上书包,戴上耳机,听着那经年不变的旋律在校园里漫无目的地闲逛。无聊的时候会去大学生聚集的地方,那附近有一个书店,卖得都是大学课本……虽然对大学课本没有特殊爱好,可是还是会在书店里翻动书页,因为习惯使然。
在我15岁以前,北大并不像现在这样游人聚集,拍照留念买纪念品的人也并不多。但是15岁以后的北大校园完全变了样,作为一个非北大的学生,我的感触也相当深刻。记得17岁时候在图书馆和一教之间的路上骑自行车,被游人当作北大学生,强行被拍照。拍照之后我很莫名地看着那个手持相机的男人,只见他摇了摇手中的相机,冲我微笑。很难形容当时的心情,一方面有些欣喜,欣喜在于这误解正误解到了我心坎里去了,另一方面又有些担忧,总觉得倘若我真是一个北大学生,那么在校园里与在动物园里无异,被无数游人参观,与无数人合影,将是一件多么无奈的事情。
被人误认为是北大学生的事情并不少,一次午后,独自坐在校园路边的长椅上背单词,听到经过长椅的游客对她的孩子说,“啧啧,你瞧这就是北大的学生,学习多刻苦……”;另一次走在校园里,被迎面走来的女孩子问路,大约也是把我当作北大学生了吧,我本来准备回家,可是因为不愿以一个非北大人的身份损害北大学生的形象,于是我客气地告诉他们我会带她们去她们的目的地。但是,看着校园里一个又一个的旅游团,看着昔日清净的未名糊畔现在挤满了卖纪念品的地摊,我的心里无比怅然。这里不再是我印象中的那个大花园,我无法再像少女时代那样在山上摘桑葚吃,也不能独自躲在竹林里最隐蔽的角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着捉迷藏的小伙伴来抓我了……甚至如今来到北大校门口,发现习惯性在校门口下车以表达对学校尊重的人是我,而不是那些北大学生了。
高三以后曾经对要报考北大的朋友说,“如果你被保送北大了,寒假的时候留给我一天,我要带你去逛逛北大。”是的,我了解,在将来的某一天,他们可能比我更多地了解这座大学的历史,更多地了解每个院系的设置,更加熟悉从理教到光华的路该怎么走,更清楚哪个食堂里的饭菜更可口,可是他们永远也不会知道北大之于我的意义,永远也不会知道在他们来到这所大学的十几年前,我就已经熟悉地走过他们如今要走的每一条路了……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晒晒我画的月亮1.0万+篇内容 · 65.2万次浏览
- 我看到的中秋月2563篇内容 · 145.6万次浏览
- 我来预测2025诺贝尔文学奖1.0万+篇内容 · 13.5万次浏览
- 节日亦是休息日1240篇内容 · 46.1万次浏览
- 长假旅行去哪里907篇内容 · 82.3万次浏览
- 暂停打工后,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443篇内容 · 60.2万次浏览
- 生活中的童话时刻176篇内容 · 39.1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796.6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