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分析章节笔记
一.导论:
在事实上的均衡社会结构是一种人类学幻象,均衡的社会结构只存在于模型之中。
b社会结构:
模型的社会结构与经验事实之间的契合(L)
//转入社会结构变迁研究
c单元社会
诸多社会应该被放进一个不断变化的系统中,组合与分裂,生产出结构的变迁。
提及韦伯与帕累托,|非“1914年的特洛布里恩德岛”
D
研究变迁的两种方式:
个人策略,不稳定的贡劳体系在两级间摇动;
政治权力中心变动,假定个体是权力人。
E仪式中规则的模糊
在马林诺夫斯基功能论观点下成为边角料的象征性行为变为研究中心。
也不接受涂尔干将神圣与世俗截然二分。
神话和仪式是一体两面(譬喻:在黑板上写字时口中念出来)
f
作为仪式表演的社会结构,因而人类学家可以通过阐释获得。
G社会结构与文化
同一结构模式,可以有不同的文化表演形式(我竟然忘了,利奇是个结构主义者!)
六.贡劳与贡萨
“贡劳”起源故事
贡萨理想秩序中,有等级秩序的世系群裂变时的矛盾。
贡劳体系中区分了两个亲属范畴→矛盾
对比:
政治领域
阶层
债务
婚姻:反向攀附婚
……
证据:贡劳社区中,“从前我们有山官……”
七:
贡萨形式的出现,是因为克钦山官模仿掸人国王,但这总是不不成功的。
掸人社区:
地缘关系;阶层;王室一夫多妻:世仇多发生在支持不同继承者的派系中;婚姻中一类:下级赠予上级的妇女。
克钦贵族较为容易通过婚姻成为掸人(不放弃克钦山官地位),但平民十分困难(类似于入赘?)
招致亲属之间的妒意,难以模仿成功。
八.(解释六中的摆动因素)
物质环境
政治环境(放进更大的政治结构中):
1.山地居民与平原居民一直没有有政治联系,直到英国人的人为区分。
2.否定克钦人是近代移民
3.外部影响两阶段:
掸人-中国人:
用物质文化材料来证明受中国影响(荀子与孟子的对立)
模仿掸人,婚姻模式是山官在广袤土地上统治的需要。
人文环境:“非得靠某个人”
贡萨体系中幼长子继承制的悖论,最有可能起义的贡劳首领反是受掸人影响大的(长子继承制),神话中的典型模式
九.
神话与仪式是一种论战的语言
十.结论
评论均衡模式:
仪式并不必然代表整合、均衡的社会,可能是仿佛为真的结构。
一种文化与一个社会并非严丝合缝的对应。
均衡理论是传统人类学中理论教条的发展:“进化论者从来不详细讨论当一个社会从阶段A变化到阶段B时发生了什么。”
所以受这种教条影响的人类学家在选择田野点时,会刻意选择那些理想中“孤立”的社会;即使是美国人类学的涵化研究也是如此(是孤零零的文化特质在传播)
//承认均衡模式是虚拟的,生活中的冲突来源于这些虚拟模式的互渗,克钦人也是这样来理解自己的身份。“变成掸人”
不会因为模糊不安,仪式也是模糊的。
b某些方面典型的分支裂变制,非典型在具有阶层体系
c“姆尤—达玛型”婚姻体系会导致阶层分化的社会(斯特劳斯),但也会促使崩溃。
d语言与钟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