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吧,现在对心理学还有这些误解!!!!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这些年被误解的“心理学”,想学心理学,正在学心理学的小可爱们集合啦!也可以留言说说,你们这些年是怎么被误解的,欢迎补充!
关于对心理学常见误解:99%的人直呼上当受骗!
误解一、学了心理学,就能知道别人在想什么
“啊?你学心理学啊?所以,你是不是可以一眼看穿我在想什么?”当周围人得知了你是学心理专业的时候,他们会马上好奇的发出这种问题。
人们总以为心理学家和算命先生差不多,能透视他人的内心活动,但真相是臣妾做不到啊!心理活动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和意志等,并非只是人在某种情境下的所思所想。
心理学家所做的是要探索这些心理活动的规律,它们如何产生、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相互间有什么联系等等。
除非具有超感知能力,否则再老道的心理学家也不可能会所谓的知心术。
误解二、心理学是“伪”科学
许多人认为心理学是伪科学,是骗人的。这可能是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科学应该有严格的实验操作和逻辑推理,比如物理学或数学,心理看不见又摸不着,对它的操作和研究听起来会觉得虚?
其次心理咨询往往今人们失望。由于人们对心理咨询没有一个正确和充分的了解,产生了瞬间治愈心理问题的希望,但没有什么药能瞬间愈病,心理咨询解决心理困扰同样需要一个过程。
其实心理学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科学。1982年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正式成为国际科学联合会的成员,这证明了心理学的学术地位。发展至今心理学各领域从实验控制、统计学分析,直到结论提出,都已经采取了严格的科学设计,制定了统一的科学标准。
误区三、心理学就是催眠
提起催眠,人们往往想起心理学。催眠术源自18世纪的麦斯麦术。19世纪英国医生布雷德研究得出,通过让患者凝视发光物体会诱导其进入催眠状态。他认为麦斯麦术所引起的昏睡是神经性睡眠,另创催眠术一词,但其内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催眠术只是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方法之一。而大多数心理工作并不涉及催眠术。
误区四:心理学就是解梦
这种误解的产生和弗洛伊德分不开。对于多数了解心理学的人来说,解梦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最吸引人的部分。人们总是喜欢挖掘自己和别人内心深处的秘密,而梦被当作是透视内心世界的一扇天窗。由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家的代表性,许多人把弗洛伊德的理论等同与梦的分析,进而使解梦成了心理学的代名词。
误区五: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
必须明确,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和应对生活中困扰,更幸福地生活。咨询对象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对夫妇、一个家庭或一个群体。
通常心理咨询面向正常人,如果是严重的精神疾病,需要交给临床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来处理了。
误区六:心理咨询就是聊聊天
心理治疗有宣泄、开导、安慰的作用,但心理咨询有一套完整操作规程,有专门的测试量表和测试手段,有专门的交谈答问的技巧。
旨在帮助求助者发现自身的问题根源,从而挖掘求助者本身潜在的能力,来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以提高对生活的适应性和调节能力,这也绝非一般的谈话开导所能做到的。
误区七:心理学只研究变态的人
很多人对心理学有这样的看法: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而有问题就是变态;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
这些看法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在决定进行心理咨询时需要很大的勇气。另外我们从电视电影和杂志上接触的心理学也很难逃出这种误导。
好莱坞和日本的所谓心理电影如《沉默的羔羊》、《精神变态者》、《发条橙》、《催眠》等,描绘了心理变态中最为严重的情况。
但事实上,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行为、情绪、记忆等都是它的研究范畴。国内,人们说的心理医生一般都是儒向于心理咨询师,而国外更多指的是精神科医生。成为一名心理医生,需要考执业医师资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