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和熊孩子……

写在前面的话:
一个孩子爸说:
"20岁出头的时候看《美丽人生》,
完全不懂这部经典影片为什么得那么高的分,
等到 当了父亲后看,看的我泪流满面。"
国庆假期上档了一些热门国产影片,朋友圈纷纷刷屏《夺冠》《姜子牙》《我和我的家乡》,花了三天时间去影院感受了一下.
《姜子牙》,哪吒团队搞的封神系列动画电影,
这部动画属于是成人黑暗向的,我看都觉得又黯又丧,当做一部成人动画来看的话,质量还可以,优缺点很明显。
优点是画面设计、光影特效都很酷炫,技术上很OK,有很多帧截下来就能当海报、桌面,确实赏心悦目。
缺点就是剧本很一般,故事比较空洞,人物也很单调,主、配、反都很平庸,没亮点。
属于那种认真制作,还算值个票价,但看完后也没啥回味的一次性快餐电影。
别和《哪吒》比,会失望。
《夺冠》是以郎平为主角的女排电影,从1979到2016,前后贯穿的时间线近40年。
可能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情怀吧,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对女排精神没有什么共情,他们懂事以后中国体育已经全面开花,也不再需要靠女排精神激励国民了…
《我和我的家乡》,算是去年《我和我的祖国》的姐妹片,架构、风格、创意、旋律,都是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群星、拼盘、主旋律、贺寿片。
电影味比较淡,小品味很重,整部片子是5个小品拼起来的。
剧本还是花了心思,有笑点,也有感动人的泪点,不出意外的话,你可能会数度泪目,并一直处于激荡的情绪中。
然后就会原谅电影本身制作水平粗糙的缺点。

观影过程中,旁边有一个妈妈带着孩子看《我和我的家乡》,孩子太小看不懂,嚷嚷着要走,妈妈无奈只能掏出手机给播《小猪佩奇》,就在我前排。
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位年轻母亲带着小婴儿乘坐飞机的故事。
飞机起飞前这位母亲拜托乘务人员给每位同行的乘客分发了一袋小糖果并配了张卡片,
卡片上的内容是以小baby的口吻“抱歉我可能会因为哭泣打扰到大家”。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只觉得这个妈妈好精致,精致的都有点像一碗鸡汤,但其实大多数普通人过的都挺粗糙的,很真实的那种粗糙。
还记得当年有一个报道说有个大陆游客,在香港,孩子想大便,来不及找厕所,父母只好拿出尿不湿在屁股下面接,结果被香港路人拍照辱骂。
孩子太小真是能不出门,尽量别出门。

现在很多人带着一两岁的娃娃出去旅游,指望让孩子长见识什么的,自己累还影响别人,孩子也没有愉快感,就是父母感动自己.
3岁之前的孩子是很难控制的,3-5岁是个逐渐训练教育的过程,5岁以上如果还很扰民,那就是家教问题。
要是必要的出行完全可以理解, 孩子太小,其实没必要出远门.
因为对孩子来说,去楼下公园溜一圈,或者去商场的乐园蹦一下,可能比出国旅游快乐多了。
聚会闲聊时我随口说了影院那个妈妈带小孩的事情,
一个大龄单身女青年感同身受地说到:
"车上飞机地铁上,小孩子哭闹大人没有办法可以理解,但是在电影院做爸妈的可以选择不看离开啊,这种直接看手机让我们在电影院的其他人怎么看下去?
爸妈应该做好功课知道孩子不会看就不会自己去看呢?
为何不提前做好功课呢?"
......现在年轻人嘴皮子真厉害.

我想那个妈妈可能也没试过自己的孩子能不能坚持看完电影,
等进场开映了可能才发现孩子坐不下去,又舍不得提前退出,这不就是很多人都会有的反应么。
聚会中的一个孩子爸回应道:
"在公共场合听到孩子哭闹会很烦,尤其是有一次刚参加工作时出差睡火车软卧,有个婴儿一直哭,当时我恨不得脱下脚上的袜子塞住他的嘴。
同时对那个整夜都手忙脚乱的新手妈妈也十分嫌弃。"
"但这一切在我儿子出生后就变了,同理心很神奇,
再看到婴儿的哭闹不会烦躁,看到新闻里儿童受伤害会感到心疼,
这算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有些情感,你们听别人描述,看文字无法感同身受,都不具体,只有自己亲身体验一下才知道,你们结婚生娃后就明白了.
先是感受到生命延续的奇妙,然后会反省当年母亲养育自己的不易,接着就会意识到自己已经不是孩子,人到中年,该挑起照顾全家老小的重任了。
经历过的爸妈们都懂,没经历过的听了也很难往心里去。"
.........
养儿方知父母恩。

往期荐读:
所有的儿女都在等那一句“对不起”,所有的家长都在等那句“谢谢你”,可我们谁也没有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