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逼公司的傻逼政策
工作过那么多公司,第一次看到有一家公司有如此多傻逼的政策,销售部所有员工没有团队凝聚力不谈,几乎每个人都想着要跳槽也是开了眼界。由于业绩指标巨大,之后会互相抢单子的可能性会比较巨大,仔细想想这种工作氛围和模式又有什么去的意义呢?
当时入职的时候我比较佛,导致工资都没怎么谈,一看现在做得事情那么多又不禁有点后悔,但是吧想着没几个人能在公司待到3个月的,这1000块工资的涨幅要和不要又有啥区别呢?或者退而求其次说这种不带来价值的公司混混又有啥意义呢?到最后挥霍的都是自己最能拼搏的时间。
简单总结下公司的弊端还是很多的,撇除产品不够智能不说,管理问题真的是大到不可言喻。
1、一开始招人找的是零售的人结果考核指标都用的业务销售的考核模式去做,觉得用一周时间培训一下就能可以卖高净值产品了,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首先培训的东西被验证过真实可行了么?有多少样本案例了?都没有。。。
2、kpi计算的方式简直贻笑大方,不知道哪里学的基础商业知识。就比如一家店卖了5台,客流30。那只要还了客流300的地方,就能卖50台。ok,剩下的就是变成数据的生意了。我就觉得正常大学生创业至少还知道调研和做访谈,完全纸上谈兵不接地气的kpi强绑定的考核是真牛逼。假设公司过去全部卖了500台,按照我的算法只要流量加100倍,你的业绩就会翻100倍。你的店铺坪效不看的,店铺人员单小时饱和可销售量不考虑的.....哪管你市场份额和市场接受度的?还要签绩效合同,只要我定的指标没达到,你就是能力不够,所以按照这种考核方式,30个人能留一个就不错了。现在考核的标准不是能留下百分之多少,是10个人,100个人,或者200个人能留下几个。至于换了一批人下一批培训的时间成本和是否能达标完成这个业绩,上面的人是不会管的。
3、市场部几乎形同虚设,感觉所有事情都是销售部在做。然而并没有用,一些活动即使去做了也和直接考核不挂钩,最后评判能不能胜任的全看卖了多少台,但是市场宣传不做好哪里来的客流?感觉市场部就和老大爷一样,只会审核什么的能不能用,连做个活动促销海报都没有意识提前发,预热活动都不会做也是很迷。
其他的问题太多了,几乎吐槽不过来。重压之下又讲究就科学,导致底下人要开始抢单子什么的。想着我之前接触过的创业公司有野的,那也不能这么野全部拍脑袋去想全部瞎来?我还是觉得只要你产品是还可以的,模式是正常的,有点耐心基本能做到不错。欲速则不达,催熟的东西迟早有弊端,到时候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之后如果要签和业绩绑定的绩效合同,那我就直接摊牌,不签了,大不了直接走人,去看看仲裁要不要的到钱。再耗下去多说无益,分分钟调整忍耐极限。这周开始休息到周六,下周开始半个月商场正式店铺开业,到不了指标大家一起走人而已,或者不签业绩也就提早走了。。我是觉得这样傻逼的行为真的打击积极性,公司的人是肯定不懂市场,对消费者心理一无所知,至少产品定价的人是这样。本来想着有客人了认真做做,一周可能卖2-3台,拿拿提成,养养老。现在强行绑定一周每个人4台,不完成60%业绩算零分,那就根本不想做了。因为毕竟肯定完不成,这努力的意义又是啥,对我个人而言零零散散的卖肯定完不成,要达到指标过关得有多难。为了这个9000工资我至于么?当然对于那些12000工资的零售店员可能至于,我就觉得没啥意思。而且公司的很多人不想管事情,提倡谁提出的谁去做,这就导致也不会很机智的给我灵活涨薪,大概率做出来的东西最后被他人用然后自己没过指标就被淘汰等等。
但凡混过社会的人做不出这种事情,也只有那种天天坐在办公室拍脑袋瞎想才会整这一系列各种不靠谱的东西。我可以理解公司找不到合格的管理者做这些,但是你找人乱lead就是自己公司内部的事情了。只有局部有问题是能救的,公司本身都是一盘散沙捏起来的,你在里面插各种外面弄过来的钢筋水泥都是四不像,更何况还有没质量控制这一环。
不合适的东西迟早会被社会淘汰的,只是时间还没到罢了。
© 本文版权归 just for fre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