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 顾城
阴沉的天空在犹豫:是雪花?还是雨滴?
混浊的河流在疾走:是追求?还是逃避?
远处的情侣在分别:是序幕?还是结局?
这首诗,讲了一对概念的辩证关系,【眼前的苟且】和【诗与远方】。
首先,冒号之前的内容,是【象】,也就是现实中的事情,冒号之后是作者的思考,是【意】。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客观状态和客观运动,组合形成了自己脑中的意境。【象】是真实客观的,而【意】却是因人而异的。
比较类似的还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话,九个象,简单堆砌,就能让人们心中产生 意,这就是这首词的厉害所在。
我们读诗词,不论古今中外,最终的目的都是超越物理世界的边界,从真实中找到自己的心理状态,也就是意境。
所以回到【眼前的苟且】和【诗和远方】,前者可以看做是【象】,是物理层面的真实,是一地鸡毛,后者就是【意】,是心里层面的境态,是理想的彼岸。
通过《初春》告诉我们的是,生活中两者看似是分离的,苟且就是苟且,远方就是远方。其实不然,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所有的物理要素都摆在面前,俗人只会无奈于它们的无序和自己的无能为力,而高手却可以从一系列事物的涌现背后,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或是发现生命的意义。
所以不要被眼前的表象和苟且蒙蔽了双眼,相信美好在它们背后隐藏着,并且会随着它们逐渐消失殆尽而显现出来。
大多数人因为看见而相信,只有少数人,因为相信而看见。
2020年12月15日,收到赠诗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