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 in Week 12/7-12/13
工作第一次出差,在北京待了一周。每天的工作内容很满,基本上天天加班。中途一度感觉到压力有些大,很想站在路边抽烟,尽管我并不抽烟。从第二天开始工作就随身背瓶啤酒,晚上吃完晚饭加班的时候喝起来。最后事情办得还挺顺利,遇到的主办方合作团队人都挺好的,也认识了一些人。去之前很紧张的,包括出差那几天也是,每天晚上做梦都梦见工作的事情。回到上海之后,回家的的士上,司机跟我聊天,问起我月薪云云,双双感叹日子很难过,要生存下去很难。我也只能跟着一起叹气。
北京的冬天让我想起波士顿,走在路上的体感,汽车在高速上驶过的一片片只剩枝干的树林,一切都感觉到熟悉。上海的体感让人觉得冷,湿湿的,暖气也总不够的。

三个展览 | 两部电影
THREE | “乔治·莫兰蒂:桌上的风景” @木木美术馆 | “仇晓飞:Part II 托洛茨基基长成了一棵树”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 | “文献集:七个线索” @泰康空间
“乔治·莫兰蒂:桌上的风景” @木木美术馆
在一个工作日的下午工作空当走在附近去看展。人流量其实不算少,而且门票也并不算便宜,¥159一张票。我也是第一次看莫兰迪的个展,匆匆走了一圈,自己感觉并不太来电。放到莫兰迪的时代背景中,他的发展和风格似乎都是挺合乎预料的,那种对于实物和风景的抽象化和色彩表达已经在这段历史进程中塑造了现代人们观看的方式。所以真正看到莫兰迪的时候并没有很多意外的收获,但却有种回家的熟悉感。凑近一看,唯有想到这些都是好几十年前的东西的时候,才生出感慨,竟然也不过时。
木木这几年是做了挺多国外艺术家首次在中国个展亮相的项目,这些项目对于国内的观众来说是可贵的。我感觉到木木做得挺好的一点就是公共教育这一块,作为美术馆,它在展览中有提供不少相关的注解,比方说对与莫兰迪创作相关的一些艺术流派、名词的解释,还有把莫兰迪放置在一个大历史背景中的人物介绍。最后,阁楼里稍微地复刻了莫兰迪工作室的状态,让我想到去年在MFA做Lucian Freud巡展的时候,MFA多加的一个艺术家工作室的空间。最后还是得回到具体的人,具体的生产过程和环境,似乎才能在某种程度上拉近观者和创作者的距离。

“仇晓飞:Part II 托洛茨基基长成了一棵树”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
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的空间不大,仇晓飞的个展被拆成了上下两个部分。来的时候只赶上第二部分了。因而展览的作品件数也不多,展览的主题性并不是很强烈,作品之间的联系也没那么紧密。展览的空间设计却还挺有意思的,一个空间一隔为二,墙面是一道弯曲不规则的线。作品都很有意思,而我最喜欢的是名为“照相纸”的一套21张的布面油画作品。这样的相册,黑白的,多少斑驳脱落,中间还仔细夹了硫酸纸的,不好说还剩下多少。在我成长的经历中,这样的物件已经不属于我的时代了,而在我之后的人,也许只能通过这样的渠道来了解曾经相册的样貌。这个展览里有一种隐隐地捕捉时间的动机,但是又并不主动,就是在那等着,等着。

“文献集:七个线索” @泰康空间
也是在工作间隙,到了最后一天跑的草场地。说实话我并不是很喜欢这块地区的规划,统一的红砖高楼,跟旁边城中村的一墙之隔,人流量也不大,而整个空间并没有给人开放的姿态和感觉。


本来看文献展是有些抗拒的,但多少还是感觉有些收获。我比较喜欢的故事是“从科尼岛到北京”,这个板块的空间相对比较独立跟完整,而且面对的问题和主题要比较小而集中一些。文献资料的排布展示是放在一长条与视平线基本平齐的小架子上。资料的类型大多是明信片、画片大小的图像。看下来很有趣,虽然是体现双城的规划,现代化,资本化,但是这其中有一条很明显的公共娱乐空间发展和游乐园的构造这样的线索。另一个有意思的板块是“被支持的革新”,探究2000前后的展览史。展出的资料有2000年卡塞尔文献展策展团队访华的计划、报导等。除此之外,是大量的当代艺术相关的期刊杂志,看到这些物件的时候,我难免也对当时那种订阅杂志的阅读习惯怀念起来。而不由得想象,以后所作的关于现在的文献展,会是什么样子的?似乎也不至于再有玻璃柜子,应该是一个屏幕就可以达成的展示吧。文献的展出方式应该要是有趣的,在内容多而细的情况下,在形式上如果能帮助主题的构造,那么整个展览的呈现必定会加分不少。这回在泰康空间见到了一些有意思的尝试,并感觉效果也不错。

TWO | 《Tallulah》《The Prom》
《Tallulah》
是被Elliot Page的脸吸引到而看的电影,感觉多少是Juno的姊妹篇。Tallulah的人物形象跟Juno也是蛮像的,似乎Juno长大之后变成Tallulah一点也不让人感到意外。不过呢,这部基本上都是女性为主的电影,似乎也多少踩到了探讨母责的点。整体感觉平平,没有什么令人特别惊喜意外的点,下班后不带脑子看看也挺合适。
《The Prom》
点开的时候疏忽了,听到第一首歌唱起来的时候一度重新思考停止观看的选项。今年对音乐剧电影的容忍度低了很多,但看在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上就算了。这样的电影还是有存在的必要性,在于构建新的、更具包容性的少数群体叙事。也是合适放松的时候看,有一搭没一搭的。再次感慨Kerry Washington很适合演严格执拗的妈妈,特别是倍感背叛的那种情绪她传递得很到位。
在ins上参加了pyramid scheme式的书籍交换活动,我被分配到寄书去的人住在印度尼西亚。昨晚动动脑筋让室友帮我用美国亚马逊订了《Weight of the Earth》,预计一月到二月寄到。还得一段时间,到时这个活动估计已经被遗忘了,当个意外惊喜也不错。我有些期待自己将收到的书,希望能收到书!
周末的休息还是逛菜场,收拾家里,逛街买厚衣服。在双十二下单了吸尘器后,发愿希望今年的年终奖能丰厚一些,卑微而实在的愿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