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的完美礼物|你距离“完美礼物”只隔着两个心理阻碍

十二月的第一天就代表着圣诞老公公要坐着雪橇来了!
相信这个时候有些小伙伴已经开始迫不及待的去商场大采购或疯狂的填满购物车了吧。可是在这个送礼的节日,大部分小伙伴应该在苦恼着怎么送出那份完美的礼物吧。女朋友喜欢的口红色号永远猜不中,朋友心里想的杯子总能买成盘子,就连为爸妈精心挑选的礼物都会被嫌贵。圣诞的欢乐气氛已经完全被选礼物的焦虑掩盖了。
都说 “送礼是门技术活”;最可怕的就是几秒沉默之后,收礼人的脸上露出职业假笑,然后默默的点头告诉你他很喜欢这份礼物。为什么这种场景会经常发生呢?为什么我们就是选不到令对方满意的 “完美礼物”呢?

其实,你距离“完美礼物”只隔着两个心理阻碍。。。
要想选到另一个人真正想要的礼物,我们必须要会“读心术“,但这个 “读心术”也是选中完美礼物的阻碍之一。“读心术”是不可能的。当我们缺乏足够的信息而无法完全了解他人时,我们都倾向通过投射自己的体验来理解别人的主观世界,这是一种防御机制——“投射”。所以选礼物的时候,我们往往也会代入收礼人的想法。因为在:“如果我是他,我会喜欢这个吗?” 虽然同理心会帮助我们站在另一个人的视角看问题,但没有一个人能完完全全的感同身受。我们还是会在潜意识中带着自己的意见与喜好。
小黑很爱自己的姐姐,跟姐姐的关系也非常好,但两人的喜好与风格截然不同。当为姐姐选礼物的时候,他会本能的会拿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当小黑有意识的去找姐姐会喜欢的东西时,他会觉得这件东西很丑并本能的排斥到最后放下姐姐会喜欢的东西。
我们的第二个心理障碍就是暗藏的心理动机。当挑选或送出这份礼物的时候,我们都会期望这份礼物会拉近或增强我们与收礼人的关系。同时,我们也会害怕不好的礼物会适得其反。礼物可以代表我们对收礼人的爱与关心,有时一份礼物也可以代表我们对爱的请求。
小红和她的妹妹一起在圣诞节的时候送父母一份特别的礼物。但在这个表面之下,这份礼也有着潜意识的心理因素。从小到大,姐妹俩都有着良好的的竞争关系,但同时小红也一直嫉妒着最小的妹妹,感觉父母一直偏爱家里最小的老幺。出钱的时候,小红非常积极。她想要出的比妹妹多。潜意识里,她想通过礼物证明给父母看自己爱他们比妹妹多,同时也希望能得到父母同等爱的回应。

当然,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因素可能没有那么极端或明显,但我们要接受这些心理动机的存在。
发现并接受这些心理阻碍不代表我们送不出好的礼物,我们只不过是送不出 “完美礼物”,因为它根本不存在。
当我们真的没有任何点子的时候该怎么送礼呢?送什么礼呢?
首先,礼轻情意重。斯坦福大学的教授Francis Flynn 和康奈尔大学的教授Kate E. Min 的研究证实了这句话。Flynn的研究发现人们通常会选一些贵重的礼物因为他们觉得贵重的礼物更能表现出心意。可是Min的研究发现收礼人其实更喜欢实用的礼物。比起一个五百块钱的蜡烛,人们通常更愿意收到一个笔记本。
那最实用的不就是钱嘛,为什么不直接送钱呢?
虽然这样收礼人可以直接买到他们的“完美礼物”,但直接送钱就失去了送礼最重要的心意。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送钱。过年的时候,我们也经常会拿钱当礼物:红包。通过这种方式,钱也就变成了一个不失心意的好礼物。如果我们要送钱,可以想一些有创意的方式来包装。
可以把钱卷成玫瑰花送出去。
或者把钱包装成巧克力藏入盒子里。
除了直接送钱,我们也可以送购物卡。购物卡永远是一个保险的选择。只要搞清楚收礼人平常爱去哪家咖啡馆或餐厅,就能确保你的礼物一定会被喜欢。
但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最好的礼物是体验式的。
我们送礼的动机就是为了强化我们与收礼人之间的关系。多伦多大学的教授Cindy Chan 的实验让一群人给自己的一部分朋友送出物质礼物,再给另一部分送出体验式礼物。物质礼物包括了衣服、首饰等,而体验式礼物包括了电影票、去游乐园。那些收到体验式礼物的人比收到物质礼物的人表现出了与送礼人更强的关系拉近。
最好的礼物就是陪伴。所以在这个圣诞节,我们应该去和家人和朋友多聚聚,聊聊天,那么,下个圣诞节就知道该送什么了。
大鱼心理工作室:Ann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