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被拒3个offer?HR招人太难了!

本期导读
1、Offer被拒背后的潜台词,作为HR的你读懂了几句?
2、鹅厂2017年的offer被Turn Down的比例是48%,狼厂是53%,你们公司的比例是多少?
更多精彩内容分享,关注后续报道,尽在“HR互助联盟”。
据说,鹅厂2017年的offer被Turn Down的比例是48%,狼厂是53%。
都说HR有超准的第六感,但真到offer被拒那一刻,多少有点扛不住!
“做招聘这么多年,依然承受不了offer被拒的痛。加班加点、牺牲假期整理资料、给候选人做 offer方案,一天被连拒3个offer,还都不是薪水的原因,实在太受伤了!”
——前美团点评8年HR
01Offer被拒之潜台词
其实,offer被拒之前,候选人都会留下潜台词,读懂潜台词,对挽留人才多少会有帮助。
决定发offer时
你这边还有其他问题吗?OK的话咱们可以发offer
先发过来看一下吧
(手上还有几个offer,再对比考虑一下)
决定发offer时
Offer已经发出了,你这边收到了吗?
-2天前
(再等一下其他offer/已经入职其他公司)
接了offer后
按约定入职没问题吧?
我这边还有点其他事情没有交接完,暂时不能确定
(还在和现有公司或其他公司谈价)
02Offer被拒之原因
1、钱不到位
工作不是慈善,大多数情况下,利益点是左右入职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候选人不接受offer,也许是达不到期望薪资,也可能是其他公司给出的薪酬福利更优越。
2、原用人单位挽留
俗话说,做生不做熟。除非在原来平台没有晋升和发展空间,或者考虑到平衡家庭和工作等现实问题,否则从一个熟悉的工作环境及人脉圈,跳到一个新环境,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可能会更愿意留在原单位。
另外,原单位如果为挽留人才,也会考虑加薪,再压上感情牌,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候选人的决策。

3、其他更好的机会
货比三家,找工作也是一样的,为自己预留更多选项和可能性。
在薪资待遇相差并不大的前提下,候选人会更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考虑到所在行业发展情况,公司业务模式,未来发展前景,个人升职空间、职业规划等。
4、面试流程过长、体验差
面试流程过长,不只是指N面,还包括面试过程中等待时间久、面试态度差等不好的体验。
比如让候选人等待30分钟以上,最后没有进行面试就走了;或者面试官不专业,走过场,让候选人感受不到应有的尊重;经过N轮面试,几个面试官都通过,才能确定一个岗位人选……
种种因素拖垮进度,等确定人选的时候,候选人已经入职其他公司,这同样是一种不必要的人才流失。
03Offer被拒之应对措施
从薪资角度看,每个企业都有一套既定薪酬制度,HR从专业角度进行多方考量,比如候选人的能力和薪资是否匹配,年度人力成本等方面。
但故意压价或者工资虚高,并不可取。
对于候选人的犹豫点,HR需要挖掘真正原因,深入了解背后存在的问题,即使无法挽留这个人,也可作为参考意见,为之后的面试流程优化、人才招聘奠定更好的基础。
如果是因为薪资不满意,但又想挽留人才,可以先内部评估,在合理范围内给到更符合对方期望的待遇。
当然,面试是双向选择,候选人有多个offer待选择,招聘单位同样可以在几个候选人中进行对比评估,优中选优。

在招聘工作安排时,根据应聘人员类型设计不同面试流程模型,比如基层人员由人事专员初试,主管级别由招聘主管初试,经理级别以上人员由人事经理初试,通过后由用人部门直接上级来复试。
在等待面试环节,人力资源部门作为招聘主导部门,需要不断优化面试流程,提前安排、通知、提醒和辅助用人部门加入到面试中来,提升招聘效率。
在背景调查环节,HR在寻找前公司联系方式,或者沟通候选人工作能力相关情况过程中,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导致整个招聘流程拉长,招聘反馈速度慢。

对于这类事务性工作,完全可以分离出去,交给第三方背景调查公司进行:
一方面,像i背调这类专业的第三方背调公司,本身就积累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人脉,有庞大的资源库可以帮助更快找到对应企业人资部门负责人;
另一方面,拥有多年丰富经验的资深背调顾问,会从更专业、客观地角度,获取关于候选人相关工作履历、工作经验情况,最终输出的专业背调报告,HR可以用来做参考。
而在这一前提下, HR也可以从这些繁杂琐碎的事情中脱身,将精力放在更具有价值提升的地方。这不仅有利于招聘效率、人岗匹配度的提升,也更好实现自我价值与能力提升。
关于我们ABOUT US
i背调是国内领先的互联网背景调查公司,通过“ SaaS+人工智能+专业服务”的形式为企业提供专业、高效、高性价比的员工雇前背景调查服务。
i背调业务覆盖全国以及200+海外国家,目前已向超过7000家企业客户提供背调服务,客户涵盖互联网IT 、电子商务、房地产建筑、金融保险、医疗健康、银行、汽车、制造、能源等主流行业和数百个细分行业。
目前已获君联资本、峰瑞资本、明势资本、政府基金等知名投资机构多轮风险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