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烛烬》
首先,按照阅读时标注的顺序进行解析。
- 若不是妮妮将他们维系到一起,这幢房子就会连同房内的陈设轰然坍塌,就像远古的旧物,一旦被触摸,就会立即损毁,变成碎片。
- 人在九十岁后,衰老的方式与五十岁或六十岁后完全不同,毫无怨艾地衰老。妮妮的脸上布满皱纹,而且是呈粉红色——非常尊贵的物件才这样衰老,譬如织入了一家人所有的巧智与梦想的百年绸缎。
- 妮妮另一双眼睛依旧湛蓝,宛若八月群山之中亘古不变的海眼一样。
备注:乳娘妮妮是代表了一种时间的概念,她见证了主人公一家人的爱恨情仇以及生老病死,但她仍然那样鲜活地存在,代表了这段过往依然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她看破却不说破,等着男主人公自己领悟,但同时赋予了她最贴心的关怀。两条生命一同涨潮,他们之间对彼此了如指掌,似母子又似姐弟,感情深厚而浓稠。
- 人们一辈子都在为某件事做着准备,先积怨,然后想复仇,最后是等待
备注:故事的开头就交代了将军的心理状态变化,等到迟暮之年,最终剩下的是静静地等待,少了刺激性的情感变化。
接着介绍了父母自由恋爱的故事,父母是相爱的,他们是有感情的,但因为生活环境的差异化导致了他们终生都不能彼此陪伴和认同,反而留下了更多的遗憾。阶层的差距将爱情捣碎,他们无声的争斗,通过音乐和狩猎、旅行和晚宴。也许就是所谓的,相爱容易,相处难吧。
- 当第一次想从世界手中夺过并且占有另一个人的身体与心灵且仅归自己所有时,出于以自发而扭曲的形式而萌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欲望,或以深思熟虑的激情在滑稽而郑重的仪式上结拜兄弟。这就是爱情和友谊的全部意义。他们之间的友谊是那么严肃而沉默,就像所有触及生命本质的伟大情感那样,它也包括了羞惭和负罪感,一个人不可能毫无负罪感地将另一个人从他人的手中夺过来。
备注:最后一句话也点明了两大男人之间的关系,充满着羞惭感和负罪感,不能真正成为另一个人的生命载体。
- 那些来自家乡、来自森林、来自巴黎、来自母亲性情的教养要求他,不能谈论心痛之事,而是默默地承受它,最明智的选择是彻底闭口不谈,这就是他接受的家教。
备注:这句话又是一处伏笔,将军所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所以在前面,男主没有拥有自己的朋友时候,他的性格也是比较孤僻的,而在后面,男主也从未直接跟克里斯蒂娜面对面对质,他选择了逃避,逃到深林里,也从未跟任何人透露自己的脆弱之处,隐忍成了他解决问题的方式甚至保护色。
- 在他们俩的关系里,有着某种柔情、严肃、无条件和悲剧性,这种友谊的光芒让嘲讽者缴械,在任何人群里,都会有人嫉妒这样的关系。人们最大的渴望,莫过于无私的友谊,人们绝望得渴望得到它。
- 康拉德和亨里克的友谊在人类的混沌中泛出薄命,有如在中世纪圣礼仪式上闪烁的微光。在年轻人中间,没有什么能比友谊更加弥足珍贵,这种友谊,既不期待对方进行帮助,也不要求对方作出牺牲,年轻人通常希望能为自己寄予厚望的人做出牺牲。
- 他们要纯洁得活着。
备注:什么样的友谊最令人心生向往,那是纯粹的、没有利害关系的,真挚的,两个男孩子的友谊在那群以贵族人群眼中,是很柔情的,宽厚仁慈的境界下,依然有悲剧的发生。前面亲密无间,后面却几十年未见。也许友谊就只能存在某个时期,而不能伴随人的一生。
- 他用整个身体聆听音乐,那种渴望,就像一名囚犯在监狱中仔细捕捉远处的、可能为他捎来逃亡讯息的脚步和响动。
- 仿佛窗户后有一股力量在掀动厚重的绸缎垂帘;仿佛埋葬在人们心底的一切,不管是溃烂的还是腐臭的,都开始重生;仿佛在所有人都心底都潜伏着一种致命的韵律,它在生命的某一瞬间以灾难性的力量开始轰然奏响。
备注:音乐的力量以一种不可名状的形式进入到母亲、康拉德的心里,音乐本身就是一种表达,表达内心从未说出的话,也许在生活中,他们是谁的依附,被囚禁在社会秩序、阶层结界之中,他们像失哑的流亡者,很想改变或者炸毁这樊笼,通向虚无和毁灭的路上,他们在挣扎着。
后面将军游走于各大舞会上,而康拉德只有音乐相伴,没有钱也就没有资格去享受这些,富人的快乐终究和穷人不同,这也是他们爱好、性格发生明显差异化的开端,在一切看似平静而美好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了飘渺不定的距离感,友谊似乎比所有致命的人际关系都更加复杂、更加脆弱,这是原罪吗?财富是一种原罪吗?与生俱来的身份象征是原罪吗?还有贫穷、自尊也是原罪吗?
出生不该是原罪,为什么还需要彼此宽恕?富人为什么需要委婉地蔑视这些不屈服的人?难道富人就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统治他们吗?友谊之间不应该是平行关系吗?
- 年轻人总是想家,永远在渴望一个暧昧、冷漠、可怕的被称为世界的家
- 嗓音里也能让人察觉到某种因充满欲望而焦渴的吞咽声。
备注:家是一切的依靠,哪怕是冷漠的可怕的,他依然称为游子最想回到的地方。
- 她小心翼翼地走在马道上,仿佛在地上每买出一步,都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
- 仿佛那双脚的唯一用途和存在意义只是用来跳舞
- 这些女人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初恋的狂喜和意味着爱情的所有东西:欲望、嫉妒和相似的孤独,但是在女人、角色和世界的背后,还弥漫着一种比什么都强烈的情感。那叫友谊
备注:女主人登场,她是一个热爱跳舞的女孩,非常珍惜自己的脚,走路时避开泥泞、避开腐烂的树叶,也是起到一语双关的作用,她更懂得在生活中如何选择,所以放弃了心爱之人康拉德,而选择走入将军的怀抱。她的目标性明确,却依然陷入了两难的绝境。牺牲掉了自己的爱情,真的不觉得可惜吗?
生活给了将军义务和虚荣,那些年少轻狂的岁月里,将军拥有了别人的爱戴、追捧,名和利围绕着他,他的出身注定是一场不平凡的利益之路,但最后他也麻木了,这一切又算得了什么呢?不过是过眼云烟,不过是尔虞我诈的假游戏。
接下来是两个老人之间的对话,前面是康拉德在介绍自己热带的生活经历,而后进入了将军的独白,将军独白几乎占据了半本书,听说一开始这样的文体形式给当时的写作界带来了不小的轰动。
- 我现在所指的是,并不是两个人相识、在他们生活的某个阶段对某些问题抱有同样的看法、具有相似品味和相同爱好而感到两心相悦的偶然性欢欣
- 同情,在人与人之间眼看着生成,最终却总是溺死在自私和虚荣的沼泽里。
- 人们习惯将友谊想象成一种义务,跟爱情一样,朋友不会因为自己投入的情感而要求回报,不期望报答,也不把自己选作朋友的人视为不可思议的生灵,应该了解对方的毛病,并承担全部后果,这才该是理想。
- 所有的记忆都表明,人们徒然知道人际关系的真正本质,他们不会由于各种见识而变得更加明智,因此我们没有权利向我们曾经视为朋友之人索求真相与忠诚,哪怕有许多事表明了这个朋友的不忠。
摘抄:
夏日在冰凉的墙壁后面蒸腾发酵。他倾听阳光滚烫的喧沸和低垂着的树冠间热风的婆娑,捕捉着庄园内的窸窣碎响。
烛光、音乐、人声和体味在厅堂里交织流溢,仿佛生命该是某种凄凉、绝望的欢宴法则,某种悲惨而神圣的欢宴,对着它的结束号手吹响号角,向出席晚宴的宾客宣布一个不祥的指令。
夕阳将一束光投在翼楼的窗上,金色的浮尘在光柱中炫舞,仿佛疾驰到远方的音乐神骏,在深厚留下一条扬尘的天路,通向虚无和毁灭。
铅灰或者银色的风景,满眼都是橄榄树,高处有一座城堡,隐在悬崖峭壁之间,悬在雾气和热风之中。
她的自豪也很另类,不像别人那样自豪于他们的头衔、出身、财产、社会地位或某种特别、唯一的能力。克丽丝蒂娜自豪于根植于自己内心和神经细胞里的高贵野性,如同某种毒素和遗产。这个女人——你很清楚——骨子里非常自主,这种人很少见,无论在女人还是男人当中,这样自主的人都很少见。看起来,这与出身和地位无关。她不可能被伤害,没有什么情况能将她吓倒,她不能忍受任何意义上的限制。她还拥有某种女人身上罕见的能力:懂得自己内在的、人类级别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