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语言学应走进基础教育:“被”的滥用
在现代汉语的使用中出现的一个糟糕现象是“被”的滥用。例如:
东西没有被找到。 方案可以被保留。 会议已经被推迟了。
如果有汉语母语者觉得上述句子听上去有些别扭,好像不大合语法——那么请坚定这个看法,因为确实是这样。为了解释这些句子为什么不合语法,此处需要介绍现代语法学中的一些知识。
传统语法学通常仅把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大类,现在看来显然过于粗糙。实际上所谓的“不及物动词”至少包含两类非常不同的动词:一类动词的主语是动作的发起者,而另一类动词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个区别决定了这两类动词拥有不同的语法行为。
在现代语法学中,前一类动词叫做非作格动词(unergative verb),非作格动词的表层主语也是它的逻辑主语,例如:
他胜利了。
表层主语“他”是“胜利”这个动作的发起者。
而后一类动词叫做非宾格动词(unaccusative verb),非宾格动词的表层主语实际上是它的逻辑宾语,例如:
衣服破了。
表层主语“衣服”是“破”这个动作的承受者。
非宾格动词还可以再细分。有一类非宾格动词所代表的动作明显存在一个外部的发起者,只不过这个发起者未被声明出来。这类动词叫做反致使动词(anticausative verb),例如:
机器启动了。
除去那些能控制自身开关的智能机器,通常的机器需要操作者做出一些动作才会“启动”。
而一旦动作的发起者被声明出来,反致使动词就会变成及物动词,例如:
操作者启动了机器。
那么,上述知识对理解“被”的滥用有何帮助呢?相信有些读者已经意识到重点了:非宾格动词所统领的论元必然是动作的承受者。在非宾格动词的前面加个“被”并不会让一句话显得更有“逻辑”,相反只是一种画蛇添足的行为。
有人把“被”的滥用称为“欧化汉语”,但是非宾格动词在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显然并不会有英语母语者认为“The glass broke.”不合语法。再者,尽管在现代汉语中“被”是一个通用的被动标记,汉语书面语仍然存在可在不同语境中替代“被”的丰富表述,例如“受”“受到”“遭受”“遭到”“接受”“蒙”“蒙受”“得到”“获”“获得”等等。因此,也许纠正滥用“被”的责任仍应交给语文教育。
小学教育中不要求教授汉语语法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对于多数小学生而言科学的——而不是本能的——认识母语语法可能确实是个过于困难的任务;但是如果把眼光放宽到整个基础教育,可以发现高中生的知识大纲上至微积分的水平,而上面提到的现代语法学知识可能并不比微积分更加难懂。就“被”的滥用而言,也许直接教授“不及物动词”的细分不失为一种阐明问题的简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