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en Krashen语言假说指导下的口语教学法
南加州语言学博士Stephen Krashen Krashen认为,语法规则的学习和训练是脱离真实生活场景的、片面的知识强记,不符合大脑对语言规则习得的自然顺序,勉强记住也容易忘记。
他出版于1988年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实践》第一次提出五个有名的语言假说:
- 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
- the Monitor hypothesis;
(语法假说)
- 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说)
-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情感过滤假说)
-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语言自然习得顺序假说)
从这五个假说综合来看Krashen博士的主张,就是语言教师应该给学生他们能够明白的、有趣的、大量丰富的目标语言输入,让学生在有意义的互动和自然的交流过程中不知不觉习得语言。
首先我想说说里面的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Krashen博士认为,学习一门外语的时候,只有学习者听懂了或者读懂了的时候,语言习得才会发生。语言学习者要想迅速习得语言,需要获得大量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Optimal Input)
举个例子,一个没有任何希腊语基础的人决心学习希腊语,家里的收音机里每天从早到晚放着希腊语的新闻,结果听了20年也没有学会希腊语。为什么呢?因为希腊语新闻对他来说不是可理解的输入, 这些声音符号不能与他产生任何意义上的连接,于是新闻变成了白色噪音。
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Optimal Input),不论是听力、视听、还是阅读的语言材料,都必须满足下面的三个条件:
一、 内容能让学生明白(Comprehensible)
二、 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Compelling)
三、 内容是大量的、丰富的(Abundant, Context is rich)
一、内容能让学生明白
在课堂上,老师注重内容的灵活的同时,还必须根据学生的水平调整表达方式,也就是说,老师说话应该以学生听明白为前提,否则会把学生淹没在大量不知所云的音符中,让他们感到焦虑无助,或者很快放弃了注意力。
用什么办法能让学生明白老师说的话呢?下面有几种方法。
方法一、全身动作反应法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用动作来表示一些词语的意思。这样的做法非常直观,还能当课前热身。比如 “站起来”、“坐下”、“走”、“停”、“跑”等动作词。老师一边说,一边带着学生一起做,几天以后,老师慢慢地不需要再做动作了,学生依然能对这些词做出反应。除了以上这些,一些表示情绪感觉的词,比如“开心、生气、难过、冷、热”,和一些简单的形容词,比如“大、小”、“高”“矮”“很多”“一点点”,也可以通过动作来表达。
方法二:名词用图片代替
一个有效的语言课程,话题都是围绕学生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设置的, 而不应该是按名词类别划分单元进行学习的。
动词就像树的枝干,名词就像树叶。先长出树枝然后才长出树叶,树叶掉光了,树还在,可是没有枝干,树叶就会散落一地,很快枯萎,没有存在的意义。
此外,不应该用事先写好的课文限定教学的内容,这样老师比较容易能够学生做最真实自然的语言交流。
直观的名词按类别贴在教室的墙上,避免了不必要的英文翻译:


老师上课说到的时候,就指给学生看。学生自己要说的时候,也会去墙上找。特别常用的名词,自然会反复在对话中出现,学生慢慢都会记住。
因为学生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同,老师不要求他们对名词的习得顺序完全一致,比如日本学生先记住了“寿司”,美国学生先记住了“三明治”,这也没有关系,学生总也记不住的那些词,说明这些词跟他生活相连的并不那么紧密,那么稍后习得也没有关系。
方法三、指一指翻译
那些比较难以通过图片表示的词,就把词语的翻译和拼音写在纸上贴在教室前面,如图所示:

老师说话的时候,一边指一指词语的翻译给学生看,学生就能很快会意。翻译也可以跟动作结合进行。
举个例子:
老师指着“看”翻译,说:“看”,然后做“看”的动作,学生理解后,老师开始给出指令。
老师:看Leon
(学生看Leon)
老师:看Max
(学生看Max)
老师:看Tracy
(学生看Tracy)
这时老师指着“不”翻译,说:“不看Tracy,看老师!”
(学生看了一眼“不”的翻译,赶快把目光从Tracy那移开,去看老师)
老师又说:“不看老师,看Leon!”
……
以此循环往复,学生就能对“看”和 “不”做出正确的反应了,翻译这个拐棍就可以摒弃了。
介绍新词时注意一次不要超过三个,否则学生会觉得疲劳,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应付认知上的负担。
要跟学生进行真实有意义的对话,问题词的重复输入也是很重要的。下面是教室里挂的问题词的汉字、拼音和翻译。

以某个一单元为例,我们把本单元的目标词由下划线表示,问题词由绿色表示。来看看通过下面的这样对话,这些目标词语和问题词的重复率有多高。
老师问全班:谁饿了?(有几个人举手)
老师问正在举手的Alex:Alex,你饿了吗?
Alex说:对。
老师问Alex: 你喜欢吃什么?
Alex说:巧克力。
老师问全班:Alex喜欢吃什么?
全班:巧克力。
老师问全班:谁喜欢吃巧克力?
全班:Alex。
老师问全班:Alex喜欢吃巧克力还是汉堡包?
全班:巧克力
……
也可以做个即兴情景故事:
(老师递给学生Tom一个道具汉堡包)
老师:谁有汉堡包?
全班:Tom。
老师:老师有没有汉堡包?
全班:没有
老师:Tom有没有汉堡包?
全班:有
老师:谁喜欢吃汉堡包?(有几个人举手,老师把一个举手的学生Jack叫到前面。)
老师:Jack你喜欢吃什么?
全班:汉堡包。
老师问Jack: Jack, 你要不要汉堡包?
Jack说: 要。
老师转向Tom:Tom, 给还是不给Jack汉堡包?(回答由Tom即兴决定)
…
一个属于这个班特有的故事就产生了。
在对话过程中我们发现,目标词语反复大量出现,学生都能听懂并渐渐记住,就算有的学生记不清楚,也可以马上查看白板上的翻译;老师请学生即兴表演,问了跟学生有关的大量问题,容易抓住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回应老师的过程中感觉真实、自然,在不知不觉习得了这些词语。
非常有趣
高质量的语言输入,除了让学生明白意思之外,还需要让他们觉得有趣。(Compelling)
人们在做一件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会全身心沉浸投入在过程中,忘记身在何处,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从而达到一种心流的境界。
在语言课上,老师要尽量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谈话的内容上而不是谈话的形式上,从而自然习得目标语言。下面是一些常做的方法。
方法一:谈学生关心的事
学生都喜欢说自己,喜欢的运动,电脑游戏,朋友宠物等。老师要对学生的生活表现出真诚的关心,和他们互动的时候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
比如有个学生最近养了一只猫,老师可以让同学们轮流问他一些关于小猫的问题,比如:猫是男孩还是女孩?什么颜色?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喜欢吃什么?
每个星期一,老师会谈谈周末都做了什么有趣的事。一个同学周末刚庆祝了生日,老师就可以复习一下有关过生日的词语,让同学们轮流问他关于生日派对的问题,比如在哪里过生日?谁去了生日派对?吃了什么?喝了什么?玩了什么?
也可以谈学校、社区里最近发生的事,比如每年万圣节学校要举办“僵尸快跑”(Zombie Run)活动,老师可以问学生:活动在几月?星期几?从几点到几点?家里有几个人参加?谁参加?
学生也喜欢谈热点新闻,比如新冠病毒时期学校关闭了。在Google Meet上,老师可以请同学说一说在喜欢在家上课还是在学校上课, 为什么?现在几点起床?几点睡觉?在哪里买东西?不能和朋友见面了,你做什么?等等。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老师和学生聊天的时候,话题看上去随意,其实说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是有目的的。老师尽量在对话中重复大量地使用目标词语。老师也要求学生尽量用学过的词语回答问题,或者换一个说法表达自己要说的话。而不要轻易地问“xx用中文怎么说?”遇到实在不能绕开的词,就把这个词的拼音和意思写在白板上,作为Nice to know。
方法二:设计麻烦,解决麻烦,让学生有参与感。
人们读小说的时候,容易被有张力的故事冲突、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课程也可以这样来设计。虽然初级班学生的语言水平十分有限,课堂上的交流不可能做到像小说里那样丰富精彩,但是也可以通过制造麻烦,解决麻烦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前面我们在课程的部分提到,不要用课文限定教学内容,尽量保持课程的灵活度,这就给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每一个单元的话题之下都可以设计一个或者多个麻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比如讲交通的单元里除了几个基本的交通工具,还有一些动词:“准时”、“迟到”、“着急”、“上班”、“上学”。老师可以在这里设计一个没赶上校车,上学马上要迟到了的情景,先请一个学生把这个麻烦表演出来,然后问学生说说该怎么办,再根据他们的建议,把故事往下推动,让“演员”把故事演完。
初级班的学生一学年都围绕着“衣、食、住、行”进行讨论,这种“在生活中遇到麻烦——解决麻烦——不成功再次尝试——最终解决/没有解决”的模式可以用到每一个单元的活动中。
方法三:意外和幽默感
夸张、意想不到的故事情节,和好笑的内容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某个故事情节里,需要学生提供建议解决问题的时候,一个有幽默感的班会提供各种新奇的有趣的点子,推动故事情节朝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老师在确定他们使用的是目标语言的前提下,放手让他们去发挥就可以了。
如果遇一群比较内向学生,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点点方向和建议,大多数学生也能马上领会到老师的意图,开始大胆尝试一些有趣的建议。
下面是我和学生们在几个单元学习中讨论出来的故事。之后我把故事按情节发展简单画了出来,供学生看图说故事使用。

一个喜欢吃不健康食品、爱玩电脑游戏、没有运动习惯的小孩,开始对自己的身材很不满意。他有一个爱运动的朋友自告奋勇帮助他减肥,结果在监督他运动的过程中不小心染上了他不良习惯,最后两人角色互换的故事。

一家人七月暑假去埃及旅游,带了一堆去海边度假的衣服。结果阴差阳错,上了飞往澳大利亚的飞机,在瑟瑟发抖中寻找冬天的衣服的故事。

兄妹两个住在很好的房子里,可是不喜欢打扫卫生,爸妈为此很不高兴。一个周末父母出门旅游,孩子在家邀请朋友狂欢,把每个房间都弄得很乱,这时突然电话响了,爸妈要提前回来……
一次家长会,我把班里讨论过的故事图放大挂在教室里,孩子带着前来参观的爸妈先用中文讲一遍,再用英文给家人翻译一遍。一个妈妈听完一个故事后,意味深长地笑着对我说:“我终于知道这孩子为什么喜欢来上你的中文课了……”
“丰富大量”
Krashen提到语言的可理解输入要遵循”“i+1”原则。i是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1是稍微比现在水平高一点的内容。
也就是说,目标语言的输入要在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程度再稍微高一点。 不是高出太多,也不是完全重复。Krashen认为, 如果可理解性输入是丰富的、大量的,i+1会自然实现,而且学生会在重复出现的语料内容里(Context)最终领会并习得+1的内容。
老师和学生就各种生活的话题进行自然的语言交流,同时有意识地用到之前学过的词语和表达,在丰富的语言输入下,学生得以不断地温故知新,语言习得就像滚雪球一样,积少成多,而且能运用得很扎实。
为了使提供的目标语言的输入丰富多样,除了老师自己创造机会跟学生多说之外,也可以采用网上的一些视听资源,比如学生喜欢的前进乐团、Chinese Buddy的歌曲,一些获奖电影短片、无声动画,这些都可以作为和课堂讨论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