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随手记02 #心理学#
§4 天性教养与人类多样性
1、不仅是智力,幸福感、攻击性等复杂的特质同样受基因群的影响。
2、对数百个收养家庭的研究得到了惊人的发现,那就是,一起长大的孩子无论有没有血缘关系,他们彼此在人格上没有多大的相似性。这一点推翻了人们想来所推崇的父母对孩子有很大影响的观点。被领养人的特质大多来源于亲身父母,而不是抚养他们的父母。
人格发展而言,同一个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所拥有的共同环境因素实际上对其人格没有影响。但父母的确会影响孩子的态度、价值观、行为举止、信仰及政治主张。
3、基因作为蓝图,并不是在任何环境中都产生相同的结果,而是会针对环境做出反应。双胞胎中的以为可能爱上与另一个双胞胎所爱的人完全不同的人。
4、我们已知的一个基因会对重大生活压力源做出反应,这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控制参与抑郁的神经递质。基因自身并不会导致抑郁,但是它是其中一环。
5、基因和环境发生的相互作用:天生更友善的儿童更多地寻求各种活动、结交朋友,由此又进一步促进其社会自信心。“孩子们对父母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取决于孩子本身的特质。”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也会选择最适合各自天性的环境。
因此,从受孕开始,人就是基因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要记住,教养要经由天性得以实现。
6、通过并不昂贵的新扫描技术扫描相关的DNA片段,医务人员很快就能给胎儿的父母提供一份单子,说明胎儿基因与普通基因模式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应的含义。伴随而来的是给人贴上标签,譬如易患阅读障碍者,但这是否引起伦理学问题是另一层面的问题了。它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带来困扰,这种筛选或许会让我们失去梵高、丘吉尔……
7、一次又一次的研究表明,男性更容易把女性的友好当成性诱惑。
8、要获得最适宜的大脑发育,早年合适的刺激相当关键。大脑的成熟似乎受到一跳规律的支配——用进废退。
9、“如果你因为成年后的问题而责备父母,那么你有理由责备他们遗传给你的基因,但是你没有权利(在我看来无论如何都没有权利)责备父母对待你的方式……人不是自己过去的囚徒。”——马丁~塞利格曼《能改变的与无法改变的》
10、在人格测量中,共享环境影响——包括兄弟姐妹共享的家庭影响——通常只能解释不到10%的人格差异(尽管对他们的信仰和价值观有更大的影响)
11、我们人类有一种强烈的、不可抗拒的欲望,要把世界组织成简单的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