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永远只能趋近理想,而无法到达。
昨天在读《曾国藩传》这本书时前几年热门书之一(也是读了以后才发现的),挺好看到的,作者文笔流畅,说话幽默,好读极了。读了2/5,谈及曾国藩建立湘军,种种不如意写下《挺经》,就岔开来读了下这本,没有读全,只读了原文和译文,对下面的作者点评不感兴趣。 读完《挺经》对曾很感慨,但并无太大的感觉,也不觉得这个人特别厉害,也不觉得这人特别不好。他想成圣人,是理学的坚定信奉者。一生都在修炼自己,身上一直没有洗掉当年出门去京当官时爷爷说的,不要傲,鄙视咸丰帝,觉得自己才是唯一救国栋梁,皇帝能力捉急。要是我是皇帝,我也不喜欢他。 【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我曾经有一篇随笔写道人或许就是一个修炼圆满到成熟的过程,但成熟也意味着死亡,瓜熟蒂落。(还去翻了一翻,找出来。) 【一直到去世前的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初一日,他还在日记当中这样批评自己,他说: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不觉得曾国藩是谦虚之词,成为圣人是个理想而美好的愿望,只能趋近,但永远也达不到,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本身是人,成圣人即灭人欲,都彻底灭了人欲,这人还是人么?所以,人永远成不了圣。 或许读完后面3/5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吧。
读完了后半本,来表达一下感受。
曾国藩是46、47岁,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四处掣肘,回家吊丧后顿悟的,那股子心高气傲忽然就收起来了,学会和光同尘。我觉得这是他整个人生中最惊艳的一场华丽转身。
以一人之力想要扭转整个社会风气,简直天方夜谭,皇帝尚且办不到,何况一个官员。但这个道理,我很早就懂了,所以这部分算不上学到东西。
想要在官场求一些东西,就要用官场的方法,有求于官场,还清高气傲不许同流合污,真是可笑,但内心需要时刻保持自己的。
同事很质疑我为什么将工作和生活分的非常开。我说,工作中我是个很庸俗的人,想要升职加薪,我会用一下双赢的方法,寻求共同获益。我对工作有所求,那自然要遵守社会规则,哪怕是潜规则。但我对生活没有,所以生活中,我不会做出妥协,顺心而为。以至于,跟我细聊生活中的看法,会发现我是个很奇葩的人,当然,因为我没有遵守社会默认的规则,我常常笑着说,你就当我是奇葩吧,当我是二班的吧。又有人说,我太自我了,有些自私。我就笑了呀,既然无所求,为什么我不能自我,我可以选择合得来的朋友,选择同样自我的人一起放飞,一起当世界的奇葩。
纵观整本书,他不聪明,但胜在稳。天长日久的稳,就很值得敬佩了。绝对的自律,勤奋,哪怕是死前的前一天,还在读书背书。至少可以从中得出结论,自律的人活的不会差。
最后那场骂名,我觉得体现了曾国藩的情商普通,不太变通。有更多委婉的表达方式,更多折中的方法,可以处理的更委婉的,结果他用了最直不隆冬的方法,真相在整治中不重要,双方的满意度是关键。终究是和光同尘的不够,读书人的傲气仍在骨子内。
成也萧何败萧何。
曾国藩的成功本就是因为坚韧不拔的清高傲气与固执,最后一场身败名裂依旧是读书人的清高傲气与固执。
希望我以后,时时敬畏曾国藩的自律,以此为明灯。
鲲是勤奋的鱼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第一学期结束啦
- 我会怀念现在的忙碌生活
- 人在被爱的时候会血肉疯长 (1人喜欢)
- 天天破防
- 开学一个月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