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回答的时候,你有没有感觉很羞耻?
毫无区别回答孩子的问题和孩子不断追问一样,都是懒惰思维。
回答孩子的问题要遵循启发式和引导式的互动交流。
孩子问一个为什么,父母回答一个,就开始转移问题,这是交流,但不是互动交流,更不是启发式和引导式的互动交流。
互动是相互的,父母回答一个问题,孩子没有任何反馈,就不是一个完全的互动。
所以互动交流意味着针对同一个问题或话题,至少有两轮以上的“对话”(信息传递或反馈)。
和孩子之间的启发式互动交流,大多用在知识获取或道德思想培养上;引导式互动交流,大多用在行动实施或解决问题的步骤上。

任何问题无非就是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
当孩子问”是什么“的时候,启发式互动交流可以这样说:
我们上次在某某地方见过的,当时我还跟你说过的,你还记得吗?
这个东西是某某,只有夏天才可以看到呢!
那是老虎,是不是和家里的小猫咪有的像?
……
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启发式互动交流可以这么说:
(水为什么会结冰?)看过下雪吗?下雪过后,暖和了,雪去哪里了?
(天为什么会下雨?)夏天你吃冰棍的时候,即使没有打开,上面是不是会有水滴往下掉?
(小狗为什么不会说话?)妈妈喜欢看的泰剧,里面的人说话你听的懂吗?
……
以上例子针对年纪较小的孩子。启发式互动交流,就是用一种孩子熟悉的事物进行对比,让孩子理会未知事物的运作方式,而不是直接提供答案。
所有这些问题,即使父母不做回答,孩子终有一天也会知道。
但是区别在于,启发式互动交流是经过孩子思考而得到的,记忆保存持久。
而直接提供答案是灌输式的,明确的答案如果超过大脑的认知体系,不仅增加孩子的记忆负担,还使得孩子再次面对相似问题时失去兴趣。

当孩子问“怎么做”的时候,引导式互动交流可以这么说:
太棒了,接下来,你把正方形放在这里,看看会怎么样?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这么做。
昨天你做过一次的,你想想当时你怎么做的?
……
引导式互动交流,就是不直接告诉孩子你应该怎么做或做什么,而是以一种建议的口气或试探的态度引导孩子的行为。
同启发式互动交流一样,直接命令孩子做什么,如果孩子不愿意,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如果孩子为了避免父母伤心而顺从父母,孩子自己会觉得痛苦。
引导式互动交流,意味着孩子最终做不做和如何做,还是取决于自己。且在整个行为过程中,自己起主导地位。
就像家长辅导孩子作业一样,家长是主导地位,而行动的却是孩子,所以都感觉很痛苦。

回答孩子的问题除了考虑方式,还要考虑孩子的年纪和已有的知识水平。
一般来说,孩子越大,在回答“为什么”等的问题的时候,就可以用一种科学的而不用类比的方式交流。
同样,因为每个孩子的知识储备,都不一样,同一种方式也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有一些年纪大的孩子,仍然适合类比的方法。
另一方面,并不是孩子的所有问题,父母都知道。当我们不知道的时候,就说不知道,但要提供一条解决的方法,比如买书学习或看相关视频,而不是自己悄悄学习之后,再告诉孩子。
父母没必要在孩子面前表现的博才多学,有时候父母的“无知”会让孩子更加高兴,因为这拉近了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原来爸爸妈妈跟我一样,也有不知道的啊”。
有时候孩子不断的追问为什么,其实已经不是在寻求答案,就是想看看有没有父母不知道的。
在我们没有思考孩子问问题的差别时,很容易自讨苦吃。勇敢坦诚的跟孩子说不知道也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