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总结 | 相伴可抵岁月漫长(上)
虽然写晚了,但是没关系。准备连着11月总结一起,写成上下部,反正主题差不多,都是出(xiu)差(jia)。
月初别人放假,我在家憋大纲。有天跟搭档聊天——我们分开创作两年了,今年也只靠颁奖礼维持着一年三次的见面频率——她说可能是我练字的原因,能感觉到我变平静了。她说完,我反倒不平静了。人在咖啡馆差点当场掉泪。这种无法言喻的感动和爱,最终在11月末爆发(卖个关子,等下部再揭晓)。
年初就感觉到牙齿有问题了,因为疫情没有及时就医。国庆节又严重了,于是终于跳出了逃避和拖延的习性,一鼓作气把牙看了。任务完成在心里打钩的时候,感觉很爽。
10月底突然被提前召唤到上海,接手广告工作。原本以为是5天的行程,结果变成了半个月,之后又变成了二度南下……等回到北京踏踏实实写这篇总结,已经转眼是12月了。
有久违的片场,有久违的团聚,有久违的熬大夜,有久违的喝大酒……在这一年的年底,熟悉的感觉又找回了一些。
#书
本月读了5本书。
没看过罗翔的刑法课视频,但是觉得《刑法学讲义》作为一本给普通读者看的普法书还是挺不错的。段子归段子,但精神是严肃的。
作者很明显在夹带私货地输出一些价值观和人为关怀。毕竟法律本身一言难尽的地方很多。书里出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人是活的,法律是活的,这个世界上上下下都是有机混元的,因此了解法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反过来也是。
#影剧
本月看了8部片。
其中最喜欢的是两部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和《女大法官金斯伯格》。
深深体会到有精神力量的女性,中西方都是一样的。
“百凶成就一词人”这句话让人无限怅然,但叶先生的智慧与胸襟又远远超越了这句话的描述。不是很喜欢这部纪录片,感觉形式大于了内容。在诗词普及的领域里,叶先生是如此鞠躬尽瘁,但这部纪录片却把这种与普通观众的距离刻意拉远了。
结尾寻根的部分让我十分唏嘘,我自认是一个没有故乡概念的人。可是谁知道呢,或许等年纪大了,在失去现实世界中所有羁绊之后,也会想要踏上寻根之旅也说不定。人这种孤单又寒冷的存在,总是要靠一些东西把自己牢牢拴在这个世界上的,不是基因的延续,就是对来路的回首。想想真的有点可悲。
相比较,金斯伯格的纪录片就拍得通俗很多。除了她智慧又不强势,安宁又富有能量的精神,除了优质又形成自我风格的衣品,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no small talk”。
语言对一个人在精神上、专注力上的消耗真是太大了,虽然我深知这点,但对于双子想要克服又是那么难。😔
#写字
这个月写小楷,临赵孟頫的《汲黯传》。真是难哭了!

小楷的难主要在于,要在有限的空间中,将字写得精细准确。字的体量虽然小,但所包含的动作和内容,却要有很高的完成度。小中见大的气象是写字的一个难点,也是一种好的品质。
除了字,生活也是如此。

另外,赵孟頫这样的书家就有点像当代的奉俊昊吧,在通俗大众的程度上做到了极致,还形成了自我风格,对自己又严格到让人心生敬畏。
#美食
这两个月美食都是重点,有点天南海北胡吃海塞的意思。本月分北京篇和上海篇。下个月分北京篇和云南、厦门篇。
本月北京最推荐餐厅是大酉·M·Natural,在三里屯的那里花园。大酉在东四还有一家,名字叫大酉·The Merchants,都是北京不错的葡萄酒餐吧。三里屯这家以自然酒为特色。
这家店很特别的是明火开放厨房,所以坐吧台感觉很有趣。晚上分两个时间段开放预约。


一上来的烤面包篮就惊艳了。被蜂蜜浸润过的面包酥脆松软,空气感十足。自制的胡萝卜黄油也很香,没Hold住吃了好多。


“烤花椰菜配哈里萨辣酱和坚果碎”几乎每桌都点,确实很好吃,主要是酱非常提味儿。这个餐厅的酱料都很有想法,让食物的味道有了更多的延伸。

这道是烟熏(鳟)鱼(?),他家的食材很多都是烟熏的、腌制的。所以火候很重要,不然容易发干发柴。

“风干烟熏烤鸡配西班牙蒜泥蛋黄酱”是招牌菜,每日限量供应。表妹说之前来了两次都没吃到,做起来也挺费工夫的。查了一下,据说是把整只生鸡先用茶叶腌制至少五天,适度脱水后,先在吊炉上慢慢烟熏,之后再上火烤熟。但是,不知道是我们这天赶上的火候有问题还是怎样,鸡肉不够嫩,尤其是鸡皮不够酥脆,死活都切不动。换了好几把刀,也是有点心累。

忍不住又去了一次空海,虽然上菜的速度让人心碎,但食物还是好吃的。
有换菜单,于是尝试几道新菜。




牛肉三明治和橄榄油海螺蘑菇配法棍是老相识了


还有一些不记得的菜。

另外推荐一番街的一家专门吃大阪烧的店——小满铁板酒场。如果你是大阪烧和广岛烧的爱好者,以及想痛快地喝啤酒啦烧酒啦嗨棒啦,可以去。

最后要为一家重庆火锅👏——阜成路的老街火锅。
四川小分队秋游任务完成找地方吃饭的时候,本着上次春游以懒人餐厅结尾的川味习俗,大家决定去吃重庆火锅。虽说每个人心中都有候选的北京最好吃的重庆火锅,但在西边找火锅店大家都没什么信心。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甚至有人当场修改了心中北京火锅店的排位。

虽然我不是四川人,但是我也有判断一家火锅店的标准,那就是——腰片!这家店的腰片端上来我就觉得成了。下锅之后果然口感滑嫩,一点都不臊气,迫不及待又点了半份。

火锅店旁边还有一家江湖菜——三样菜,同一个老板。我们叫了一锅招牌现捞粉丝过来,味道也很好。三样菜在工体也有店,下次可以专门去吃。但老街火锅就只有西边这一家。

接下来转战上海,妈爷~也太好吃了,好吃到我认真地想搬家了。
首先是正餐篇,第一推荐文餐厅,是一家私房菜,老板兼大厨貌似很有名,叫杨文,是个看起来很斯文内敛的人。
那天吃的几乎每一道都好吃,但是人太多不好意思拍照。我到得晚,第一口尝了盘子里的茶叶,说怎么那么好吃。大家说这道菜其实是醉蟹,但是蟹已经吃完了(???)

然后大家极力安利这道“主厨秘制鹅肝”,哇!除了惊艳,不知道用什么词语形容。迅速干掉盘子里最后两片。

接下来端上桌的“马兰西亚猫山王榴莲炖鸡汤”也是吓到了大家,结果就是真香。我是不吃榴莲的,但是喝了好几碗。没有榴莲的臭味,只有香气,和鸡汤的鲜水乳交融,一下就被俘虏了。

“黑毛猪肉糜炖臭豆腐”让人欲罢不能。臭豆腐真的是大家一致的high点。

白鲳牛肉烩饭是要提前预定的。

这就是我印象最深的几道菜,另外他家自酿的黄酒也是一绝,竟然是冰着喝的,黄酒能喝出清酒的清爽,却完全不上头,我们都是真的服了。以至于过后有天,专门过来又买了两瓶回公寓冰着。于是,我晚上写剧本的时候,就偷偷倒一杯又一杯又一杯哈哈哈
文餐厅给我留下的印象太强烈了,某日中午我自己又过来吃了一顿,一个人点了一盘酱爆猪肝炒蛏子,一碗米饭,一杯自酿梅子酒。

最后吃得盆干碗净,说实话太有成就感了。

下一家是锦江饭店里的甬府,宁波菜。前两年也来吃过,印象最深的一道菜叫“舍得”——一盘炒青菜,因为把最中间、最精华的菜心掰出来,剩下的所有叶子统统扔掉而觉得十分奢侈。





这家是黑珍珠二钻,米其林一星,喜欢吃食材鲜美的很推荐,不过餐厅里超级热,热得人坐不住,所以冬天去也要穿个短袖才行。
接下来再来个横的,香格里拉酒店里的1515牛扒馆,肉食者的天堂。
被普及了排酸牛肉的知识,我的理解就是高科技风干。口感上在肉边边处尤其可以尝到那种风干的香味。




不知为什么,我本来喝酒不上脸的,但从那天开始,我喝红酒会脸红了……可能我也被排酸了?
在上海还吃了另外不错的餐厅,比如“洋房火锅”,比如“五星海南鸡饭”,但是想赶紧进入brunch的篇章了。
上海随处都有好吃的brunch餐厅,我几乎都是就近随便吃的。
吃得最多的一家是公寓楼下的悦璞食堂,真的是食堂,已经记不得去吃过几次了,前一晚宿醉的话就点三文鱼香米茶泡饭,刚下飞机没吃午饭就点招牌的华夫饼炸鸡,天气转凉了就去吃一碗冬阴功海鲜捞饭,起得早就吃一份铁锅炖蛋早餐。不变的是超大杯的flat white。





Banana GG离公寓走路5分钟吧,于是去吃了两次。旁边的咖啡店也是一家网红店,感觉上海的咖啡馆如果在北京都可以是网红店。



第二次点了黑松露鸡肉汉堡,小胃青年竟然都吃光了耶。(我真的是在追求不浪费又能吃丰富这件事上很在意)

Banana GG的座位不是很多,但我每次都去很早,所以没有排过队,也可能是这家店已经有点过气了。
Bistro 11 这家是我去买上高原装备的时候,碰巧吃的,一搜他家招牌是各种班尼迪克蛋、炖蛋、水波蛋……但是我那天真是太饱了,竟然点了一个沙拉。看着窗口别人拍照的那盘龙虾甜豆班尼迪克蛋配吐司,真是恨啊!



因为经常是一人食,所以面馆成了我的首选。第一顿就去吃了大肠面,没想到是家网红店。地址在复兴中路上,我下午4点多去的,发现竟然坐满了人,有很多都是拖着箱子来的。
卤过的大肠非常入味,甜甜的。我在汤里加了醋,中和了吃到后来的油腻,最后满足得把汤都喝到了底。

老上海面馆就几乎都是本地人去吃,我中午饭点去的,人多得我差点逃跑,但还是挺住了,先占住一张桌子,拿出kindle看书,耐心等老板招呼你去选浇头,也听不太懂……最后选了鳝丝面。跟我拼桌的小哥几乎把还剩下的浇头选了个遍,比较起来我吃的真清淡呢。
鳝丝面滑滑嫩嫩的,有点后悔没加个猪肝。

心乐面馆是连锁的那种,但也还挺好吃。我吃了腰花面(有没有看出我的目标就是把内脏面all in?)。

本来还想去尝尝网上推荐的老地方面馆,但看到排队的人真的吓到了,毕竟还要工作,不是纯吃喝的心态。
说起来,如果是来上海玩的话,尝试各种咖啡馆真的能很开心。因为上海的好咖啡馆太多了,还家家都有特调。我这次就没有那个心情,找到了一家适合工作的,天天去,几乎都有了工位。

店名叫M Stand,我喜欢他家的椰子拿铁和燕麦拿铁,不过一般来他家都要点一杯特色的燕麦曲奇拿铁,然后拍照。

没错,这个外壳是可以吃的,喝一口咖啡就沿着边啃一圈,超级有趣。不过尝过一次就够了,因为咖啡毕竟不够喝😌
点过一次Peet’s的外卖,桂花酒酿拿铁听名字太吸引人了,结果也是真的很好喝。好想去店里再喝一次。

Slowww Melt是一家专门喝巧克力的店,有天开会约在了他家。我又点了桂花味儿的。那天有点冷,热巧克力太治愈了。

酒吧就去过一家,但真的是太太太好喝了!一定要去!叫 Dead Poet,我们点了三轮,每一轮都超级赞。
他家室内很暗很暗,但是有个封顶的小院子,不好定位子,我们人多,只好先去别的地方喝过,过了12点又来才有了位置。
最后外卖也要说上一笔,有天晚上监制从老吉士给我带了一只醉蟹回来,说第二天写好剧本可以吃(欸?),没想到第二天从冰箱里拿出来还是那么好吃。


老吉士是我们在上海最多光顾的餐厅了,几乎有一种情结。在北京开了老吉堂之后,虽然也去吃过很多次,但天平路的那家老吉士还有对面的葡萄酒吧依然可以说是无可替代的存在。这次虽然没有机会去吃,但是这一只醉蟹,吃到嘴里是冰的,心中却是暖暖的。
耳光馄饨也是因为上次拍戏当地演员买的夜宵才了解的,这次叫了外卖,真是好吃啊!吃到一半觉得,虽然是外卖,但还是值得拍个照。

#好物
本月最得意的是BIIS的项链,被无数人夸奖,包括金像奖最佳服装造型吴里璐,得意死了。

另外水牙线真的是水箱大一点比较爽啊,换了新的牌子之后,我感觉还是可以坚持用的。
#好时光
5月时就想去北京西郊的法海寺,但因为疫情而关闭了,于是选择了红螺寺,现在看“红螺寺入夏,法海寺入冬”的前后对应,还是挺圆满的。
法海寺保存着精美至极的明代壁画,在中国乃至世界壁画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与敦煌、永乐宫并称“三大壁画”。



为了保护壁画,不允许拍照,在黑暗的室内,每人发一个冷光小手电,限时半个小时,于是只能用双眼拼命记住这数百年前的绝美。这样的体验也不由得增添了一些神秘的气氛。
细微的描金和彩绘,隔着玻璃也能看清。尤其是水月观音身上披着的透明纱巾上,画师们用48根金线丝描绘出的六绫花瓣,清晰可见。薄纱的轻盈与通透,丝丝分明,那种极为复杂的精细让人叹为观止,从而心中升起一种无法言喻的感动。

从法海寺出来,已经接近日落,太阳洒下柔和的光羽。我们用相机的倒计时功能留下了合影,心中不禁想,明年的春游去哪里呢?





关于法海寺,如果你想了解,可以去看这篇文章。
看北京 | 五百多年前,他们给狮子画上了小鸟眼睛,很美,没什么人知道
(迫不及待想写11月的总结了,也是一部长篇巨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