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古农学网» 机构设置» 古农学研究室
中心简介
主任致辞
中华农史,源远流长。神农氏神话或蕴农业起源信息;文物考古可溯万年农脉;世界动植物驯育与栽培起源中心有三,中国位居其首。华夏文明始于五帝,五帝皆具农神色彩。大禹尽力沟洫,后稷教民稼穑,农耕文明发祥,遂有三代之盛。秦汉晋唐北方旱作技术体系臻于成熟,农牧结构趋于合理,营就汉唐气象与风范。宋元以降经济重心南移,江南自然生态优势渐显,稻作技术体系后出转精,超迈汉唐。至于明清,传统农学臻于至境,域外引种形成高潮,农作制度生产结构趋于定型。近代西学东渐,在蜕变与阵痛中渐启传统农业的近现代转型进程。
英人罗素曾有中华文明乃世界古国中唯得幸存和延续者之谓,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既资生民衣食之源,亦奠文明不坠之基。中国农业因地制宜、农牧结合、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既是独具特色的理论技术体系,也是弥足珍贵的科技文化遗产。农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产业;农是民德归厚的精神家园。农业现代化固为时代趋势,然历史渊源不能割断、优良传统不可废弃。今日之忧,或在农产品需求日增而知农事农者日寡。农业历史研究与教育旨在鉴古知今、继承创新。
农史中心建网之初,命名事宜颇费思量。清末民初高润生氏拟纂《笠园古农学丛书》,序中首提“古农学”。半世纪后,东(南京农大)西(西北农大)南(华南农大)北(中国农大)诸农史研究机构相继成立,其余三家皆以“农业历史遗产”定名,唯西北农大仍曰“古农学”。辛树帜、石声汉教授乃中国农史学科的奠基者,其命名意蕴令人深思。唯可稍作阐释者,或存立学愿景;或在传统农(业)学并不可简单以遗产视之。高氏与辛、石时隔半世纪,何以不约而同以古农学为书名、室名,成为农史学科初创之美谈。《笠园古农学丛书》仅成序言而未出书,辛、石似无由见得,若是则为两代学人心有灵犀。假定辛、石曾见高氏手稿,则皆欲藉“古农学”为中国传统农业立学,体现了学脉之传承。自辛、石迄今又近半个世纪,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农业历史学已经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古农学研究室亦已发展壮大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为继承与弘扬先贤事业,我们仍将网站名之曰“古农学网”。
历史沿革
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前身为1952年由辛树帜、石声汉、夏纬瑛、周尧教授发起成立的古农学研究小组。1956年经农林部批准成立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1999年与西北林学院林史室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目前一所、一库、一馆、一基地的基本格局。
历任领导
石声汉,中国农业史学家、植物生理学家,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首届主任。1907年11月19日生于湖南省湘潭县,1971年6月28日卒于天津市。1924年入武昌高等师范生物系,1928年于中山大学结业。1933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求学,获植物生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西北农学院、同济大学理学院、武汉大学教授。1951年,受西北农学院辛树帜院长之邀,任西北农学院教授、古农学研究室主任。曾长期从事生物学和植物生理学的教学与研究,是最早用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哺乳类的学者之一。1955年后致力于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编制的《中国农书系统图》、《中国古代重要农书内容的演进表》,总结性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农业的记载和农书内容演变的源流,成为指导进行有关古农学研究的科学提要,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还先后撰写了《齐民要术今释》、《氾胜之书今释》、《四民月令校注》、《农政全书校注》等15种专著。
冯有权(1918—),教授,1975年-1986年任古农学研究室主任。参与整理、校注《农政全书》,有《中国农业史分期中的几个问题》等论文发表。
李凤岐(1915—2006),教授。1975年-1986年任古农学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著有《陕西古代农业科技》一书,担任《中国农业科技史稿·明清卷》主要负责人;《农业百科全书·农史卷·中国农业发展史分支》主编、《中国大百科·农史分支》副主编。发表《西周关中农业》等论文十数篇。
张 波(1945—)教授,博士生导师。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任中国农学会副会长,陕西省高等教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史,农业灾害史。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西北农牧史》、《不可斋农史文集》、主编《中国农业灾害史料集》、《农业灾害学》等学术著作七部。
樊志民,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兼任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科技史学会副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陕西省社科规划办历史学专家组成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中国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先后出版《陕西古代农业科技》、《秦农业历史研究》、《问稼轩农史文集》、《中国农业通史·战国秦汉卷》等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2006-2010年主持、规划、设计、完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的两次布展工作。
发展规划
“十二五”建设规划和工作思路
1、巩固传统优势,强化特色领域
(1)在农业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方面,围绕国家级课题《中华大典·农业典》编纂工程,主编完成约6000万字的《经济作物分典》、《农业灾害分典》。
(2)在农业科技史研究方面,作为国家重点文物项目《指南针计划·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明创造》的联合攻关单位,主持课题综合研究任务。全面系统地梳理、排比、评价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主编完成百余万字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发明创造》丛书一套。
(3)拟在西部农业开发史、西部生态环境变迁、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及其文化转型、中国古代农业灾害与减灾机制、丝绸之路与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等领域内开展深入的研究,形成一批具有我校特色的标志性成果。
(4)以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布展文稿为大纲,在此基础上,通过充实文字内容,拟出版《中国农业通史》(图文版)四卷本,每卷计划写作二十万字,最终形成一百万字体量的农业发展史系列专著。
2、人才培养
拟在现有教学科研团队的基础上,贯彻“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方针,通过特聘专家、合作研究、博士后项目等具体形式,充实研究队伍,提升学术水准。面向国内外引进相关领域的一批知名专家学者、优秀中青年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充分利用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与国外相关机构的良好合作关系,通过博士后工作、合作研究、攻读学位等具体途径,吸收国外学者2~4人参加我校相关农史课题,并选送我校农史学术骨干5~7人到国外进行深造或合作研究。
3、学科建设
以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及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科技史、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专门史、科技哲学)为依托,突出农史特色,整合学术团队,凝练研究方向。两年内完成科技史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组织申报工作,并力争使我校的农史学科进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序列。
4、加快进行古籍善本的修复、保存和再生性利用
(1)重视现存古籍的一般性修复和保护工作。我校现存古籍在长期的查阅、利用过程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毁损现象;古籍典藏条件也不符合科学、规范的环境要求,存在某些安全隐患与技术缺陷。我们希望通过建立古籍特藏库以整体改善线装古籍的典藏环境;并且有针对性地对馆藏古籍采取纸张加固、纸张脱酸、纸张防虫防霉、字迹保护等保护性修复工作。
(2)善、珍本古籍的再生性利用与保护。计划利用5年时间,对列入国家善、珍本目录的170余种古籍和380余种古代农书采取缩微复制、影印出版、电子扫描、光盘存储等技术,实施再生性保护工程。除特殊情形外,确保以上文献不再进入流通、借阅过程。
5、建设农业历史文献数据中心工程
(1)逐步提高农史文献整理、研究、利用自动化程度,加快农史文献的数字化进程,并且实现联网检索数据共享。
(2)强化信息搜集和网络交流功能,分类建立农业历史研究、农村社会发展、西部生态环境变迁的学术资料、研究成果信息数据库。
(3)建立农史馆库存及展示农史文(实)物多维信息系统。
(4)集成、整合以上内容,建设现代化农业历史文献、资料数据中心。
6、申报重大课题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
继续完成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同时申请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至少2-3项;与相关部门合作,承担横向合作研究项目3-5项。完成具有重要影响的相关学术论文10-20余篇,学术著作1-2部作为标志性研究成果,要求达到一定的转载率、影响率,影响因子有显著提高。
7、启动中华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工程
拟创建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学术论坛,定期报告基地最新研究成果;开设农业历史教育公选课3-5门,以增强大学生文史素养,提升学校人文素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运行机制
本基地接受陕西省教育厅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领导,在基地内部设立学术委员会和项目管理委员会,实行学术机构与管理机构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学校与基地负责人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明确受聘人的目标责任、管理权限、奖惩措施和政绩考核标准。基地实行主任(所长)负责制,其主要职责是:
1、负责全面实施基地建设方案;实施学术发展规划;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并负责落实。
2、负责聘任副主任(副所长)及以下专兼职研究人员。
3、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筹集和批准使用经费。
4、负责向学校科研处、主管校长汇报工作。
校基地研究人员应根据基地研究方向和重点,以基地名义主动从国内外有关部门承揽纵横向研究项目。基地研究人员应以所在基地为第一署名单位,出版发表各类相关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等)。基地建立完备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的范围包括:⑴科研人员档案,如聘任合同书,出国学术交流证明等;⑵科研项目档案,如立项通知书、委托研究合同书等;⑶科研成果档案,如研究成果正本,奖励证书等;⑷学术会议档案,如会议批文,会议通知,会议论文,会议纪要等;⑸科研经费档案,如纵向和横向经费拨入和支出帐册等;⑹其他档案。
古农学研究室简介
古农学研究室的前身是1952年由我国著名农业历史学家辛树帜、石声汉、夏纬瑛教授发起成立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小组,是为我国最早的农史机构,1955年经农林部批准建立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辛树帜、石声汉、夏纬瑛、孙云蔚、周尧、翟允禔、安师斌、康成懿、姜义安等著名专家教授,在农业历史文献搜集与整理、中国果树史、昆虫史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一)作为我校的特色与优势研究领域之一。历经五十余年的积累与发展,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和较高的学术地位。
1、在农业历史文献搜集、整理、辑佚、编纂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基础。现典藏线装古籍五万余册,尤以古代农书收藏为特色,全国现存农业古籍300余种,我校收藏有280余种,居全国农林院校之冠;积数十年、几代人之努力,将《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农桑辑要》、《授时通考》等历代大型骨干农书校注出版,完成一项规模浩大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农业遗产整理工程;主持或参与中国农业历史研究的重大课题,出版《中国农业科技史稿》、《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史卷》、《中国农业通史·战国秦汉卷》等标志性成果,奠定了我校农史学科在国内外专门研究机构中的主体地位;较早关注水土保持历史、西北生态环境变迁、地区与断代农业发展等问题,在西北农牧史、秦汉农业历史、农业灾害史、西部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研究领域。英译出版《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等农史名著,并较早地与英、日等国外农史界形成人员互访、学术交流、资料交换、信息沟通机制,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
2、珍本古籍特藏库拥有各类中国古籍1.2万余种(其中有数十种为著名史学家傅斯年抗战时期赠书),50000余册,其中善本文献20余种,居全国农林院校之冠。尤以古农书收藏为特色,全国现存农业古籍三百余种,本库收藏二百八十余种。西北地方志收藏亦丰,尤以陕西省、府、县志最为齐备。其他古籍经名人名家批注、点校,学术典藏价值倍增。该库为国内农史教学科研与农牧、科技志编纂的指定查阅检索平台之一。数十年来我校学者依托该库典藏古代农书,英译、校释、出版《齐民要术今释》、《农政全书校注》、《授时通考校注》等大型骨干农书12种,完成“一项规模浩大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农业遗产整理工程”,人民日报曾予以专题报导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
3、 建成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开辟了农史物化展示的新途径,成为中华农业文明的教育基地、创新基地和交流基地。博物馆展览面积4000平方米,馆藏农史文(实)物达到2000余件(套),其中珍贵农史文(实)物500余件(套)。2008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拨专款支持农史馆进行二次布展、充实文(实)物,系统全面地展现中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与辉煌成就,为国内目前展示体量最大的农业历史博物馆之一。
4、依托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珍本古籍特藏库、农业历史博物馆,2008年申报并获批成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两年在经费投入、硬件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引进、学术交流、咨询服务等方面更趋完善,必将极大地带动与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研究方向
1、农业经济史及区域与断代农业历史研究
本研究方向突出周秦汉唐的时代特色与西北地区的区位优势,在西北地区农牧经济发展、生产结构演替、生产关系变革、科学技术进化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并且形成了重视宏观研究,突出地区特点,关注当前问题的特色。
2、农业科技史及生态环境与农业灾害史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史是我校科学技术史学科中重点发展的传统研究方向之一。传统的农业科技是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需要进行全面、深入、具体的研究和总结。我校在建国后组织部分专家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着“古为今用”为的原则,着重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科技体系的发展轨迹、主要成就和基本特点,在总结中国农业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本研究方向侧重于黄土高原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农牧业灾荒防控与古代粮食安全、农牧业开发与西北生态环境变迁等研究领域。
3、农业历史文献
我国农业科技历史文献极为丰富,涉及农业科技史的各个领域,是研究我国农业科技史的重要依据。我们长期致力于农业历史文献的采撷、整理与研究工作,半个世纪前即编制中国古代农书系统图,开展了有规划、有系统的农书整理研究工程。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基本摸清了中国古代农书家底及其渊源嬗递关系,并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整理研究古代农业历史文献的理论与方法。
4. 中国农业思想文化研究
我校农史专家在20世纪50年代,即已开始了对中国传统农业所特有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关注。辛树帜、石声汉等教授研析了农业文化、农业哲学、农业科技体系等问题。邹德秀教授先后出版多部专著,对中国农业文化史进行了开拓性研究。近年来,我校已培养形成了较强的农业思想文化史学术研究群体,付少平、张磊、周仕慧等学术骨干迅速成长。他们所主持的研究项目,对中国传统农业中阴阳五行、天人关系、圜道理论、哲理化趋势、科技文明与人文精神、农业科技知识传播等皆有精到研究,对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