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 摘抄
读完了《长恨歌》,原来茅盾文学奖并不能作为一部好作品的保证。开篇的好几节描写上海的弄堂、上海的流言、上海的闺阁,甚至上海的鸽子都要单独开一节写。不知道用意何在。全书的主人王琦瑶,就是一名典型的上海女子,初登场的王琦瑶16岁,那是1946年的上海。她去片场玩认识了导演,导演把她介绍给拍照的程先生,程先生有叫王琦瑶去参加上海小姐的选美,王琦瑶得了第三名,拉开了她孤独凄凉的人生序幕。当选上上海小姐的王琦瑶被政界大佬李主任看上,做了小老婆。王安忆只是笼统的介绍了李主任因为在政治场上勾心斗角,唯有在女人处才能得到安慰。而且随着年岁的增长,李主任对女人的眼光也越来越挑剔,于是身着粉旗袍参赛的王琦瑶,凭借自己略有城府以及清秀的脸蛋赢得了李主任的青睐。但是一直到看到王琦瑶跟了李主任,都没有看出,王琦瑶到底有哪里特别,也只是漂亮一点但又不是漂亮的不近人情。李主任老不在家,王琦瑶逃到邬桥外婆家,但又老想着上海的人和事,于是又回到了上海。她认识了弄底的严师母,顺带认识了毛毛娘舅康明逊和他的朋友萨沙。一来二去,王琦瑶怀了康明逊的孩子,又想嫁祸给萨沙。决定去打胎但又临阵脱逃,生下了女儿薇薇。在她怀着孩子的时候,又重遇程先生。程先生照顾了怀孕的王琦瑶,但是又在王琦瑶生完孩子后离开了她。王琦瑶觉得自己配不上康明逊,配不上程先生,拒绝了他们。然后薇薇长大了,时间突然跳到了薇薇16岁,薇薇上高一,照例也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经历了文革后的中国,风气猛然开放,就像王琦瑶16岁是的那个年代。大家争相打扮,紧跟时尚的潮流,薇薇也不例外。她毫不节制的跟妈妈要钱添置衣服,很大的原因是对妈妈的妒忌。王琦瑶的脸蛋比薇薇好看,眉宇间更添别样的风情。而薇薇成长在中国最封闭的时期,不仅相貌不如妈妈,目光还更加呆滞。于是母女两暗暗较劲,就像当年严家师母和王琦瑶较劲一样。王琦瑶会暗自得意自己比女儿生的好看,但又感叹自己不如女儿年轻。女儿正好相反,因此只能不停地买衣服,想要紧跟时尚但却总是用力过猛。可以看出,薇薇是个既不懂事也不聪明,相貌也平平的女生,但是她却嫁了还不错的丈夫,去了美国。而薇薇的朋友张永红,长得更好,穿着更得体,有大把的男生追求。跟王琦瑶一见如故,虽然两人差了二十几岁,但是王琦瑶跟她更能交流,尤其是穿衣搭配的方面。她频繁的换男友,最后终于坑了王琦瑶。张永红在书中的最后一个男友叫长脚,其实就是一个社会混混,却号称自己的祖父开酱油厂,不仅在国内很有市场还远销海外。长脚出手阔绰,很肯给别人花钱,自己却住在破破烂烂的地方。最后他实在没钱,走投无路,去王琦瑶家偷金块被发现,于是杀死了王琦瑶。

《长恨歌》的槽点是在太多了,挑几个说。其一、所有的人能够说出现就出现,说不出现就消失。程先生:程先生其实是和王琦瑶最合适的人,程先生从给她拍照起就对王琦瑶念念不忘,一直等着她,如今王琦瑶怀着孩子没有男人照顾,他又神奇的出现了,是在旧货行门口偶遇的。上海那么大,怎么偏偏就能在这儿相遇。生完孩子后要程先生消失,就给他安排了自杀的结局。严家师母:原本经常上王琦瑶家找王琦瑶唠嗑的严师母,在王琦瑶怀孕后又突然不出现了。薇薇出嫁要缝百家被,又出现。萨沙:萨沙更神奇,在王琦瑶赖上他后,决定去打胎。萨沙要去北京见一个什么亲戚,从此再不提他。其二、王琦瑶对于王琦瑶背景的描写很少,所以很难通过她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去理解,她做出一个个决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她女儿长大后,作者在介绍人们追求时尚上花费了很多笔墨,王琦瑶就是一个时尚的标杆,能够毒辣的分辨好坏,所以张永红和她非常聊得来。但是一个独居养孩子的单身妈妈,也没有什么固定工作,应该就是靠拦零活来维持生计,不知道如何还有时间去研究时尚。要说是底子好,但是她既不是出生名门也不是上学时就非常出挑。总之说她对时尚的理解,这一段非常的生硬。
→上海弄堂的闺阁,是八面来风的规格,愁也是喧喧嚣嚣的愁。后弄里的雨,写在窗上是个水淋淋的愁字,后弄里的雾,是个模棱两可的愁。
→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每天早上,后弄的门一响,提着花书包出来的,就是王琦瑶;下午,跟着留声机哼唱《四季歌》的,就是王琦瑶;结伴到电影院看乱世佳人的,是一群王琦瑶;到照相馆去拍小照,这是两个特别要好的王琦瑶。
→王琦瑶和王琦瑶是有小姊妹情谊的,这种情谊有时可伴随她们的一生。无论何时,她们到了一起,闺阁生活便扑面而来,她们彼此都是闺阁岁月的一个标记。
长恨歌开头的背景是四十年代的上海,全中国最开放发达的地方。吴佩珍带着王琦瑶去表哥的片场玩,和导演混成了熟人。一天导演突然叫王琦瑶去试镜,演一个旧社会出嫁的穿大红嫁衣盖着红盖头的新娘。这一年王琦瑶十六岁,但是这件事让他有了沧桑感。
程先生是个职员(26岁),但是非常热爱拍照,试镜后的一个月导演打电话给王琦瑶,说程先生想替她拍照。照片后来登在了杂志上,让王琦瑶小小的出名了一下,吴佩珍却离她疏远了。取代吴佩珍位置的是蒋丽莉。
程先生鼓励王琦瑶参加上海小姐(1946年),王琦瑶拿了第三名。(19岁)
→两个人都是要求安慰的,王琦瑶求的是一股脑儿,终身受益的安慰;李主任只求一点。各人的要求不同,能量也不一样。李主任要的那一点,正好是王琦瑶的全部;王琦瑶的一股脑儿,也恰好是李主任的一点。因此也是天锲地合。
李主任四十岁,在上海小姐决赛上认识王琦瑶,王琦瑶唤起他的是怜惜之意。李主任在政治场,国与国间斗、党与党间斗、派系与派系间斗,李主任身居高位,更是人人瞄准的靶子。只有和女人一起,才想起自己也是皮肉做的人,因为女人是一点政治都没有,女人的斗争只是出于爱。离职人有正房有妾室,指染过的女人更是不计其数。王琦瑶想要的是踏实可靠,李主任要的从女人身上找到的难得的清音。
→桥这东西,是这地方最多见也最富含义的,它有佛里面引渡和彼岸的意思,所以是江南水乡的大德,是这地方的灵魂。
→她的心不知去了哪里,她的心是打散了的,溅得四面八方,哪一日再重新聚拢来,也不免是少了这一块,缺了那一片的。
→邬桥天上的云,都是上海的形状,变化无端,晴雨无定,且美轮美奂。
被李主任养着的王琦瑶,并不能一直见到李主任。王琦瑶在爱丽丝公寓的工作,就是每天等李主任。李主任匆匆来又匆匆走。终于王琦瑶不愿意再等李主任了,王琦瑶离开上海来到邬桥的外婆家。来到邬桥,王琦瑶又是成天的想念上海。连看邬桥的云都是上海的形状。于是王琦瑶再一次动身,回到上海。
这次王琦瑶住进的是平安里。王琦瑶在护校培训了三个礼拜,然后在家靠给人打针维持生计。弄底的严家师母经常来到王琦瑶家,起先是为了打一种进口的预防感冒的针,渐渐地是为了来而来了。
→严家师母对王琦瑶像有几百年的心里话,竹筒倒豆子似的,从娘家说到婆家,其实都是说给自己听的。王琦瑶呢,耳朵里听进的严家的事,落到行李变成了自己的事,是听自己的心声。
→散了之后,王琦瑶也无心烧晚饭,将剩下的东西,无论是甜的还是成,胡乱热一热就打发了。这种热闹过了之后的夜晚,人有着说不出的散淡与无聊,做什么都提不起劲,都觉得没有意思。人来过有走了的房间里,显得格外空阔和静,掉一根针都能听见的样子。
(1957)严家师母带来孩子的毛毛舅舅——康明逊,一开始他们仨在弄底严家聚会,聊天喝茶。后来地点改到王琦瑶家,康明逊带来了萨沙,是个中苏混血,还带来了麻将。下午茶活动越搞越大,为了让吃食翻出更多的花样,康明逊甚至会在下午茶日的前一天来到王琦瑶家,大家商量着怎么弄。(1960)一来二去,王琦瑶怀了康明逊的孩子。康明逊虽是家中的二房姨太太所生,但是却是家中独子,王琦瑶决心赖上萨沙,把孩子算作萨沙的,保全康明逊的声誉。
萨沙带王琦瑶去堕胎,王琦瑶胆怯了。
→王琦瑶笑了,反问他,什么是长久之计?什么又是个长久?看程先生回答不上来,有和缓口气:只要把眼前过去,就是个长久之计。
→程先生与王琦瑶的再度相遇,是以吃为主。这吃不是那吃,这吃是饱腹的,不像以往同严师母几个的下午茶和夜宵,全是消磨时光。他们很快发现,两个人合起来吃比分开单个吃更有效果,于是他们没有至少有一顿是在一起吃了。程先生把他的工资的大半交给王琦瑶作为膳食费,自己只留下理发钱和在公司吃午饭的饭菜票钱。
→两人几乎是脸对脸的,眼睛就不动了。其实只是一秒钟的时间,却又十几年的光阴从中关山飞渡,身心都是飘的,光和声这是倏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