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五)
快乐成双
——谈《分享的快乐》的叙事艺术
森村诚一曾说过,幸福越与人分享,它的价值越增加。《分享的快乐》讲述的就是一个分享的故事,失去双腿的小伙为流浪老人买了一双新鞋,从而与流浪老人一起分享购买新鞋的幸福感觉。文本以简洁的文辞、平静的语调以及质朴的风格,将这一故事生动呈现,本文将从叙事视角、叙述频率、叙述节奏三个方面分析文本的叙事艺术。
一、同故事叙述下的旁观者视角
小说以“我”的回忆起始,并由此以同故事叙述展开故事。所谓同故事叙述,是经典叙事学的一个概念,是叙述者与人物存在于同一个层面的叙述。文本中的“我”作为人物参与到故事情节中,与故事中的人物打交道,有对话的和感情的沟通,同时向读者叙述故事的来龙去脉。
故事的主人公并不是“我”,“我”只是充当了一个读者得以观察这个故事的窗口,观读者所观,感读者所感,思读者所思。跟随“我”移动的限知视角,读者得以捕捉到故事前后的信息,看到了杰克逊维尔市的今夕对比,看到了鞋店售货员对流浪汉的态度转变,看到了失去双腿的小伙分享幸福的过程。将这些零散的信息整合连贯后,不仅将故事始末,一览无余,还将故事的社会背景——有着一幢幢高楼大厦的现代化都市交代明了,此外,这一叙述视角还将这一社会背景中的普通人(如售货员)普遍的情感观念呈现于读者面前,为这位残疾小伙做出反面衬托的同时,也引发读者对这一现状的深思。
二、叙事频率下的重复强调
叙述频率是指叙事作品中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之间的重复关系,包括事件的重复(即反复出现相似的事件)和话语的重复(即对一个事件反复叙述)两种重复关系。在文本中,出现了叙事重复的叙事艺术,起到了对事件内容的强调作用。
文中出现了两次鞋店售货员叫着轰赶门外流浪汉的场景,两次描绘,将售货员对流浪汉的嫌弃与排斥呈现地淋漓尽致,这正阐明了当下人们对弱势者的冷漠、厌恶与拒斥。这种叙述技巧的使用,也使得售货员对流浪汉的嫌弃与后文的态度转变构成极大的反差。也就是说,售货员对流浪汉的厌恶与排斥越得到强调,她后来对流浪汉的友好态度就发温暖,这一冷一热的张力效果也越发令人震撼,主旨在这样的叙述中得以突出。
小伙子两次把靴子凑到鼻子前,仰起头深深吸一口气。闻到新靴子的小伙子两次泪流两颊,亦是叙事重复的叙述技巧。小伙子对小时候穿上新鞋的幸福感觉难以忘怀,在闻到新皮靴味道的时候,小伙子也许会想到小时候的快乐,也许为如今再不能穿上新鞋感到难过。但由于同故事叙述的限知视角,“我”这个叙述者无从得知,作为弥补,小伙子两次流下的眼泪将小伙子内心的复杂情绪展现的含蓄又深厚。也为小伙子接下来将穿上新鞋的幸福感觉分享给流浪老人的举动做好铺垫,更能体现小伙子分享的快乐。
三、等述叙事下的逼真呈现
热奈特说“叙事文是不能没有节奏效果的”。而叙事节奏往往是通过叙述速度展现出来。文本叙述故事的部分以等述的方式进行,等述是指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基本吻合。
按说,如此平铺直叙地叙述一个买鞋的故事,会造成小说形式上的呆板与叙述上的无味,可在这篇文本中,却因之获得了特殊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等述的叙述节奏从容和缓,使得售货员、“我”、小伙子、流浪汉真实可感。“我”打电话、售货员轰赶流浪汉、小伙子买鞋等故事场景历历在目,具有形象性和客观性,从而增强了画面的逼真性和故事的真实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样的叙述像是古典音乐中的行板,节奏适中,不快不慢。
文本以同故事叙述的叙述视角,以等述的叙事节奏完成了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叙述。从而传达出这样一种观点:人无高低贵贱,每个人都值得被尊重,都值得被分享美好的事物与幸福的感觉。 同时,分享者也将收获比原来更多的快乐。这是作者对弱者的人文关怀,也是对美好人性的热切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