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游天平山记
题记:11月30日,我们从鸡笼山开始,五人撑伞,无隐庵,大休墓,羊肠岭,上一云山,翻越笔架峰,下到寿星岭,进白马涧后门,绕道龙池,经过阿坞岭口,出白马涧后门,上解放岭,进天平山后门,经过咪咪岭到达天平山前山。看红枫,笵隋墓范必英墓,看翁仲三兽石马石羊石虎,白云禅寺,天平山庄,御碑亭,忠烈庙,三点多回家。(老师文)
(一)鸡笼山与五人撑伞
树山东北与天平山西南均有鸡笼山

在沈复《浮生六记·卷四》有记载:园(指明末徐俟斋即徐坊隐居处?)左有山,俗呼鸡笼山,山峰直竖,上加大石,如杭城之瑞石古洞,而不及其玲珑。
文中:“山峰直竖,上加大石”应指五人撑伞。“五人撑伞“指石立如人,并有”七仙张伞“的传说(另外2个仙人云游去了),也有 吴王关五鬼于鸡笼山的故事(吸血鬼、贪吃鬼、色鬼、吊死鬼和落水鬼),后吴国灭,秦始皇削天平山一块镇压五鬼,因而天平山顶平了(来源网络)

疑问:1.此鸡笼山是否对应《浮生六记》中鸡笼山?有床榻状的大青石么?
2.《浮生六记》中有提到徐坊隐居处的上沙村园林是指涧上草堂?在白马涧?
3.”一线天“和”上白云“是指上云山么?
附《浮生六记》相关原文:食毕,船夫叮嘱他的儿子守船,携带酒食盒一路相随,由寒山行至高义园的白云精舍。白云精舍紧临悬崖峭壁,下面开凿一方小水池,围有石栏,池内一泓秋水,峭壁上爬满薜荔藤萝,墙上积满青苔。坐在小轩里,只听得落叶萧萧,悄无人迹。出门有一亭子,叮嘱船夫坐此等候。我们两人从石缝进入,其名为“一线天”,顺着台阶盘旋而上,直登山巅,书有“上白云”,有一庵堂已坍塌,仅存一段破落的栈道,还可远眺。小憩片刻,我们便相扶而下,船夫看见我们说:“登山忘记把酒食盒带上了。”鸿干道:“我们此次出游,是想寻觅归隐栖居之地,并非专门登高的。”
船夫便说:“此地向南行二三里,有一上沙村,人家很多,有空地。我有姓范的表亲就住在这个村里,何不前往一游?”我大喜道:“这村子原是明末徐俟斋先生的隐居之处,听说园林极其幽雅,还从没有去过。”于是船夫便带我们前往 。
上沙村在两山之间的夹道中。园林依山而无石,很多老树呈盘曲纡回之势,亭台窗榭栏杆一派素朴,竹篱茅舍,真不愧为隐士的居所。园中有一皂荚亭,树大得可尽两人相抱。我平生所历园亭,此园排在第一位。园子左边有山,民间称为鸡笼山,山峰挺直,顶上叠加巨石,犹如杭州城之瑞石古洞,只是不及瑞石古洞的玲珑。山旁有一床榻形状的大青石,鸿干躺在上面说:“此地仰可观峰岭,俯可视园亭,既高旷且幽静,可以一醉方休了。”邀上船夫与我们共饮,三人或唱歌或长啸,畅饮开怀。当地人得知我们是来寻地的,误以为是相地看风水,便以某处有好风水相告。鸿干说:“只求合意,不讲风水。”(岂知竟一语成谶!)酒水饮尽,我们各自采来野菊花插满双鬓。
(二)无隐庵
无隐的典故源于:黄山谷学禅(即黄庭坚,字山谷,宋四家之一,与苏轼齐名)
黄山谷问禅晦堂法师:禅宗奥义究竟? 晦堂:我无隐尔,禅无隐尔,懂否? 黄山谷曰:不懂。 二人沉默山路散步,时木樨花开,香味满山。 晦堂问:尔闻香? 黄山谷:我闻。 晦堂:我如此花,无隐尔。

清代韦光黻 读音:[fú 】在《闻见阐幽录》中描述:无隐庵,在鸡笼山麓,由天平不一里,依山建阁,石磴高下,古峭冷旷,联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山门外羊肠岭,瀑流淙淙有声。有石立如人,俗呼“七仙张伞”。 (来源网络,未查到原书)

无隐庵现已残破不堪,但还留有大量摩崖石刻

此处摩崖时刻不认识:框束?

据指引牌介绍,无隐庵始建于崇祯年间,咸丰圮于战乱,神僧鹿苑同治年间。重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鱼乐处已是颓垣断堑 tuí yuán duàn piàn


(三)大休墓
大休(1870-1932),为清末民初时期临济宗的一代奇僧 , 民国十六年(1927),应国民党元老李根源之邀,大休前往太湖包山禅寺做住持。第二年他便完成了轰动画坛的《百怪图》
大休曾任寒山寺和无隐庵主持,主持重建寒山寺,在无隐庵石龛圆寂(据说大光明上刊发《修到无休大好休》记载)


原文对照:大休和尚前于包山营生圹( 生前预造的坟墓 ) ,特题大休息处四字,今和尚爱无隐之胜,移锡来住,重治圹基拾于之右,属余书此,大休,四川仁寿人,披剃峨眉,能诗善画工琴,腾冲李根源识
疑问:移锡来住的“锡”指苏州?

原文对照:人弃则我取,人取则我弃,人我两俱空,万事皆如意。

(四)白云禅寺(唐)
白居易曾苏州刺史,开凿了一条长七里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并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简称“山塘街” 。
白云禅寺 源于白居易的诗?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本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疑问:白云泉没有了是吧?



(五)范隋墓(五代)
天平山是范仲淹先祖的归葬之地,其高祖范隋曾定居苏州,几代范家人也都是葬于此处,北宋时期,宋仁宗赵祯将天平山赐给了他,俗称范坟山或赐山,至今天平山中处处范家遗踪。

范仲淹高祖范随和范仲淹十八孙范必英(清代)之墓均在此附近。


(六)范文正公忠烈庙(南宋)
范 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曾用名朱说 yuè ;与母亲同葬 河南洛阳伊川万安山下

曾戍边西北,抗击西夏,因此忠烈庙原址在陕西?后因金兵入侵,在天平山重建忠烈庙纪念

原庙额为宋徽宗所赐。范公去世后,公元1123年,庆州统帅宇文虚中以“公忠于朝廷,其功烈显于西土,至今犹庙祀益虔,然庙未有额”为由,上表请额,徽宗因以“忠烈”赐之。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安抚缘边招讨副使,他根据北宋兵力积弱的现状,提出了一整套以防守为主的御夏方针,诸如修固边城、精练士卒、招抚属羌等,在抗御西夏侵扰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宋金战争年表 1125年-1141年,金朝灭亡北宋,宋高宗建立南宋,依靠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吴玠、吴璘诸将抵御住了金军的入侵 )

供奉范公和四子。庙匾额 为康熙所赐“济时良相 ”和 乾隆“学醇业广 ”(没拍没注意,看网上)


第二进为“三太师祠”,供奉范仲淹曾祖范梦龄(中)、祖范费时(左)、父范墉(右)。三公均追封“太师”,故名。

(七)范允临与天平山庄(明末)
疑问:天平山庄包含哪些?

天平山庄则是范仲淹十七世孙范允临所建。明万历年间,范允临辞福建参议不就,回归故里苏州,傍天平山祖墓营构山庄别业,依山为榭,带以修廊,引泉为沼,通以石梁,山亭水阁,璀璨一时。

据《天平山志》记载,这片枫香树最早是由范仲淹第十七世孙范允临(徐泰时女婿,曾照管榆秀园)((1558—1641)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辞官回苏修建天平山庄时所植。


(八)范参议公祠(清 康熙年间?)
“范参议公祠”,原系范仲淹第17世孙范允临(1558~1641)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由他的儿子、范仲淹第18世孙范必英修建。范允临曾在福建担任过参议,后来辞官归苏州,在天平山白云古刹的旧址上修建祖祠。

重修天平山范参议公祠堂记——记载民国年间范仲淹后代尽力保护天平山

(九) 乾隆南巡——恩伦亭、丽水神君门楼、御碑亭、高义园
山西大同知府范遥迎圣驾?


范氏迁吴始祖唐柱国丽水府君墓门碑 (乾隆七年)
疑问:此牌楼始建乾隆期间么


文正本苏人, 故山祠宇新, 千秋传树业,,一节美敦伦。魏国(指河南?)真自己,夷维转后尘,天平森翠笏 hù ,正色立朝身。

高义园
清朝乾隆皇帝南巡因赞范仲淹功德之高义,取杜甫诗句“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之意,赐山庄为“高义园”,并赐“高义园”盘龙金匾 (高义园因为和皇上出巡有关,所以皇恩山林泽被。)

万笏皆从平地起, 一峰常插白云中。


赵宧光(1559—1625),生于嘉靖乙未,卒于天启乙丑。本名颐光,由于“颐合于声未合于义”① ,所以便用音同而义优的“宧”字取而代之,即赵颐光,后更名宧光,号凡夫、广平等,明代文字学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印学家。著有《说文长笺》、《六书长笺》、《寒山帚谈》等。曾隐居寒山 。( 取法乎上,不蹈时俗,谓之格;情游物外,不囿法中,谓之调 )
黄金师子承高座,白玉麈 [zhǔ]尾谈緟玄


(十)芝房






(十一)看风景















高启 “初明四杰”。 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 。



褒贤遏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