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时抄 其三 定风波
本来是戒药期间想的事情,7月底就要写的。
两个东西:一个是“善护念”,一个是“正念”。
善护念,《金刚经》开头:
须菩提问释迦摩尼,啥是善护念。释迦摩尼说,啥是善护念,你听好。
须菩提恭敬地等在那,释迦摩尼一直没说话。须菩提就说,世尊我听着呢,你说吧。
啥是善护念,须菩提恭敬地等待答案那个状态,就是善护念。
一心一意地候着,虔诚又聚精会神地等待,心无旁骛——就是这状态了。
金刚经字里行间无不暗示了一件事:一旦你“善护念”,你就很强。
正念是什么东西,正念就是现代善护念。为什么要特意指出现代,因为金刚经的内容是针对当年的文化环境所述写。实际上通透理解善护念,或金刚经之后,两者是差不多的。都是训“念”。
金刚经多次提到若如何则非如何、布施、福德。光看字面意思会陷入怪圈:这不都是些旧环境里的想法吗,福报功德啥的……不,一定要抓住一个重点,金刚经是写给当时人看的,道理是永恒的,而道理的表达是有历史局限性的,跳出怪圈,就会明白其反复叙述的深层所指。
所以跳出旧概念,接着看下去,讲完善护念后,释迦摩尼说: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先不说福德是什么,啥叫无所住,善护念的时候就是无所住,心中没有别的目的,只是单纯做这件事——行于布施。布施就是字面意思,延伸一点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什么时候见诸相非相啊,就是心无所住的时候,善护念了,就无所住。所以讲到这里,还是在说,要善护念。
有句话叫“顿悟之前,劈柴烧水、顿悟之后,劈柴烧水”,这句话只能意会,金刚经想表达的,也是如此。
道理是渡你过河(让你学会善护念)的舟,你过来了,难道还要把舟扛着走吗,所以说,这里讲的道理,不是让人执着于此的,是让人过河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果有法则应该忘掉,何况这没有这个法则。看金刚经,不要执着于经文的字面意思,而是乘舟过河。这就是为什么前面讲要跳出金刚经实际内容的怪圈,因为那些仅仅是一种表述,针对的是当时人类的生活环境,执着于此,是著相,金刚经开头就提醒了看的人这件事。
没有定法,没有道理给你讲的,但是——看完且看懂,你可以过河。
福德,世俗理解,或者字面意思,可能就是好运啦,有福气,有好报。福德这个东西就是使你欣喜之物吧,见仁见智,一开始是这样的。
你用很多宝藏去布施,你的福德很多,但是,如果你搞懂金刚经,你的福德比前者更多。
不要著相,这里用宝藏布施举例,是根据当时人的理解力来的,这个概念可以换成现代的,这句话的重点是,搞懂金刚经,你的福德是做许多好事都求不到的。
那福德是什么呢,真的只是世俗意义上的好运吗。
先把福德套入金刚经翻来覆去的一个句式里:福德者,则非福德,是名福德。
来回说这个句式,就是让人不要著相,不要执着于字面意思。所以福德是什么,还得继续往下看。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不惊不怖不畏是什么状态?善护念状态,善护念的人,甚为希有。福德到底是什么,这里初见端倪。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又在提醒人,不要执着于经文内容本身了,说的福报功德,都是概念,不是具体。过去现在未来,不同时代,不同针对性功德,经义和果报,都不可思议。
凡是不懂的地方,全部带入这个句式:是xx,则非xx,是名xx。
“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心是什么概念,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无所住生心,是善护念了。过去现在未来心都不可得,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来渡河,不要管舟是什么样的,“若以色见我,以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著相就看不懂经文。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绝对正念状态,不就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吗?
前述过正念,字面意思,进入善护念的状态。是无所住生心,不可得心,不生法相等等,金刚经全文围绕这个概念360度翻来覆去地说了。
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要著相!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永远心不慌乱,意志坚定,如斯强大。
不著相=进入善护念状态=正念
所以福德是什么,是你能善护念,随时保持正念。
要是能善护念,做任何事都心无旁骛勇往直前;心志坚定的人一定能无限接近自己想要的,仔细想想,这是最能使人强大的状态了。不著相,就获得了最大功德。
那么如何善护念呢,怎么取得此生最大功德?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