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成长的5个关键词
你理想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大学毕业初入职场,在企业中从普通员工到业务主管、部门经理,再大胆想一下到四十多岁成为公司高管;在体制内从科员到科级干部、处级干部、厅级干部……我们习惯性把自己职业规划设定在一个行业中,甚至是一个公司中。
工作几年后,是不是渐渐发现,身边的同事、同学、朋友包括自己,慢慢地淡忘了自己当初的理想目标,在工作、生活的舒适区原地踏步或者缓慢前行,麻痹自己说在自己规划的道路上前进,只是还需要时间、经验的积累,才能离目标越来越近。
偶尔听到哪个朋友跳槽,尤其是换了行业,总会有种声音:一切又要从零开始,真有勇气,如果再熬几年,在远来的地方也就出头来……
在读到黄有粲老师的新书《非线形成长》之前,我就如上述所讲,同样的规划,同样的心态,同样的认知。

这本书让我打开来新世界的大门,原来有人可以高中辍学从抗服务器月薪1000元起步,从仓库搬运工、推销员、外企销售、互联网运营、职业经理人、自由职业者到目前有一定影响力的创业者。他是如何用15年的时间实现人生逆袭的呢?从本书中我总结出5个关键词。
01认知。主要是对职业规划的认知,要能够打破边界。“人活着,总是需要先能够打破边界,然后再找到边界。前一个边界是外界给自己设定的限制和束缚,后一个边界,则指自己的能力、野心和欲望可及和应及的范畴。打破前者,为的是找到这个世界的丰富性和可能性,打开眼界和格局。找到后者,为的是找到自己个人的局限和使命,获得谦卑、专注与瓶颈。”
我们在新闻联播、党政机关会议、企业宣传中经常听到“解放思想”这样的字眼,我理解的解放思想就是要拓展视野、打破认知。国家经历改革开放,才有了目前的全面奔小康;企业解放思想,才能激发企业活力,在竞争市场中搏杀出发展之路。
解放思想,在个人身上,同样适用。个人首先要打破固有认知,认识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才有可能主动迈入新的工作环境中,用外部环境做牵引,吸收环境赋予你的势能,从而获得巨大的提升和进步。
02洞察力。职业的初始选择往往受到很大限制,学校、学历过硬,运气好,有些面试技巧,有可能在职业初始选择中自由度大一些,但大部门应届毕业生从校门进入职场,往往就进入职业低谷期,从复印、跑腿、打杂的工作中寻不到工作的热情和自身的价值。
没有职业目标和职业方向怎么办呢?对于刚进入职场缺乏明确职业方向时,不妨先聚焦在某一两件至少你不那么反感的事上,先不管不顾地努力让自己做到七八十分的水平,并在此期间尽量多尝试和接触一些新的工作内容,这样,你才能慢慢对自己形成更清晰对判断。
大家熟知的樊登读书创始人樊登老师,最初的职业是央视主持人,师从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先生。在央视工作几年后,他逐渐发现自己适合做老师,某个课程,在读几本书后就能给学生们讲明白,经常受到学校、咨询公司邀请去授课。在大学做几年老师后,他又洞察到有很多人有读书的愿望,但是却有阅读困难,这个市场被他发觉,组建团队开始创业,以讲书的形式,用40分钟讲完一本书的核心内容,经过几年的发展,樊登读书做到现在家喻户晓。

樊登老师首先洞察到了自己知识理解、迅速输出的个人能力,继而在实现了非线形成长。
03选择。选择不是多选或者无限期选,而是最好在职业生涯的前几年,通过不断尝试突破自我,洞察自身优势和职业潜力,从而做出一个长期坚守的选择。
如果既没有职业目标,也不清楚职业方向,可以先让自己大量补充一些通用能力的缺口,增加自己身上的多面手特质。类似写作、结构化表达、ppt、Excel、演讲、高效召开会议、活动组织与执行等,应该算得上横跨绝大部分职业的通用能力。
个人职业成长的最优选择,很可能需要在3年左右的时间窗口内,找到自己可依赖的成功范式,进入快速成长期,让自己在这段职业经历中画出一条美妙的S型曲线,而不是呈现出一种杂乱无序的状态。
04技能。当进入一个行业后,第一要紧的事情就是,尽快建立起几项自己在这个行业内的核心技能,他们可以成为你在这个行业成长和发展的基石,甚至是将来你在行业内的安身立命之本。
从黄有粲老师自身职业成长经历可以看到,虽然工作更换频繁,但是从第一份工作开始,他都让自己做到同层级的TOP20%,得到领导的认可,这既能够用目标倒逼自己快速提升以获得更快发展,也能够有效拓展人脉资源获得更多机会。
珍惜和利用好职业生涯的前五六年,迅速完成一些基本积累,并谋求进入那些具备跃迁式成长机会的赛道中去打拼、努力和发展。
机会总是留给优秀的、不可替代的、有准备的人。
05思考。不论做什么工作,思考、深度思考都是快速进步、提升自我的有效手段。不管是我们初入职场,还是已经做到企业、政府的高层,都需要每天进行思考。
思考也需要学习,一是掌握系统思考能力。
所谓系统思考能力,是一种整体性的思考方式,要求你从一个系统的目标、整体结构和各种系统要素中思考,最终寻找到一个围绕实现目标的最优解。

二是掌握高质量的思考习惯。
商业中有两个思考习惯。始终关注价值,而非具体问题的执行路径、难度和过往经验;始终思考和关注现有工作流程级业务链条中效率可以提升2倍以上的可能性和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