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展|衣冠大成:先别吵,认真看展
近几年,汉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就在前几天,全国不同城市举办的汉服文化节中,成千上万汉服爱好者纷纷参与其中,媒体称其为“汉服盛世”。
汉服之美,在于传承
那汉服为何如此火呢?如今社会,人们对于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汉服这类特殊的古典之美,吸引无数人对它产生喜爱之情,进而去关注它、了解它。所以汉服这样“火”,也是无可厚非的。
而汉服之美,不光流于表面,在于它承载着的华夏民族几千年的礼仪文明。

古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上衣下裳,因天而定;后有历朝历代对于礼制的不断修正,以及对于服饰审美的不断改良。
衣冠即礼仪,两者一也。为何说它们是“一”呢?来山东博物馆看展你就明白了。
山东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中共展出珍贵文物共80余件。其中,两馆馆藏明代服饰中的遴选出的精品服饰就有30余件,皆属于是明代的传世衣物。

本次展览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明代传世成衣实物的集中展示,这些做工精美,完整成套的国家一、二级文物,是山东孔府收藏的传世衣物,对于服饰研究的意义十分重大。
所以无论你是汉服同袍,还是刚刚对汉服产生兴趣的小白,本次 “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都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快去山东博物馆欣赏汉服之美。
衣冠即礼仪,二者一也
本次的 “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共分为“垂衣天下治”“华锦庆嘉时”“香霭入长裾”“知来处,明去处”这四个单元,分别以明代服饰中代表“礼”文化的冠服;明代用于时令、节庆等各种吉庆场合的吉服;以及更强调服饰的实用性与舒适性的日常服饰,为大家呈现出一场完整的“大明风华”。
初唐著名经学家、孔子第31世孙、秦王府大学士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疏有云:
“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
不难看出,在历史长河中,礼仪和服饰一直是相互融合,相互交融的。

早在周朝,我国就建立了完整的“礼乐制度”,服饰中也有配有相应的礼仪规定,主要包括祭服、朝服、公服、常服、配饰等。而后的各个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对于明朝也不例外。
明代的汉服“上承周汉,下取唐宋”。从衣冠至礼仪,都是一套完整的体系。样式至锦,礼仪至多,规矩至全,令人叹为观止。
在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以后,前后花了约30年的时间,制定了一个等级有序、规制浩繁的服饰体系。
“洪武元年(1368)诏令衣冠恢复唐制,其首饰准许用银镀金,服饰是浅色团衫,可用纻丝、绫、罗、绸、绢作为衣料裁制服饰。
“明洪武三年(1370年),规定庶人、农人、商贾不得用黄色,衣料不得穿罗等高级织物。”
“洪武五年(1372)文武官命妇服饰用大衣、霞帔既合古制,霞帔以金绣之文为等第。若民间妇人礼服,惟以素染色絁,不用文绣。”
“(洪武)十四年(1381)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只衣绢、布。”
......
明朝在前朝的基础上,涵盖了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官衔,给汉服赋予了更加规范严谨的礼仪制度。
传世沿袭,明代衣冠
冠
提起古代男人们戴的帽子,想必不少人都会想到“乌纱帽”。在影视作品中,都会把乌纱帽刻画的重要之极,丢了乌纱等于掉脑袋的台词比比皆是。
那么“爱美”的古人,怎么又会只有一种帽子呢?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那些明朝男人们的帽子。

这件展品名为“梁冠”,也叫进贤冠,是明衍圣公朝服梁冠中已知存世的唯一一件传世之物。

这件头冠,是明朝官员在家的常服,用于拜会礼见,样式较为简便。而且看名字就知道,此冠也有在勉励百官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

幞头因穿着便利而富有变化,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是百官士庶的常服。

这件就是大家最熟知的乌纱帽了,是极具标识性的明代官服的象征。是自北周以降,历经唐宋元后,由幞头演变的最后一种首服式样。
衣
自炎黄二帝时起,汉服就有着上衣下裳的规定。自周发展至明代,种类变得更加繁复多样。男子主要有道袍、直身、贴里、曳撒、褡护、襕衫等,女装款式则以衫、袄、襦、比甲等为主。

▼
“飞鱼耀锦犹绚烂 万国来朝赐衣冠”。
在众多影视作品中,经常能看到大明锦衣卫身着飞鱼服手持绣春刀,威风凛凛的模样。这次展品中就有这么一件的真正传世的”飞鱼服“。

▼
香色就是这种类似于古画颜色的暗黄色。
飞鱼指的是服饰上这个“龙头、两足(四爪),双翼,有腹鳍一对而无后肢,尾部是朝两边翻卷的鱼尾“的纹样,是一种当时普遍追求的吉祥图案。

▼
金线钩边,红、白、黑、绿、黄等绒丝为纹纬。颜色虽然繁多,但尽显华贵而不杂乱,可见当时的审美水平之高。
但是飞鱼服可不是普通锦衣卫就能穿的哦!明朝官制服装上的纹样除了御制的龙纹外,依次为蟒纹、飞鱼纹、斗牛纹等等,在服饰等级森严的明朝来说,这可是相当高级的纹样,一般都是有皇上赏赐的锦衣卫才有资格穿它。

这件展品就是上过《国家宝藏》的明衍圣公朝服上衣,整体质地为纱,配色极为庄重。通体为红色,在领、襟、袖、摆处缘缝四寸宽的青纱边。

白纱中单是明衍圣公朝服中的一部分,是穿着在朝服上衣之内的单衣。
裳
明朝的上衣有很多种,同样配套的下裳也不少,其中最出名的类别要数马面裙和百褶裙了。
百褶裙在日常中多有见到,在此就不再赘述。主要给大家普及一下马面裙的形制。

马面裙源于宋代,最初是为了方便女子骑驴设计的开胯之裙,后经演变,成为了这种明清时期最流行的款式。马面裙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

这件就是典型的马面裙,从剪裁到纹样,无一不精。

裙子上绣的花鸟栩栩如生,即精巧又雅致,算得上是汉服届的网红,不少汉服商家都做了这件藏品的复原款。

不同于前面那件“白色暗花纱绣花鸟纹裙”的素雅,这件“葱绿地妆花纱蟒裙”大胆的使用了红绿撞色和大片的织金工艺,视觉冲击强烈,但给人一种只可意会的高级感。

裙门上的蟒纹针脚细腻,活灵活现。除主要的蟒纹外,还有绣有海水纹、禽鸟以及花卉图样,布局紧凑生动,是一件精致的妆花马面裙。

这件是上文所提到的衍圣公朝服的下裳,与上衣质地相同,是保存非常完好的一整套朝服。
履

云头履,也称云履”,履头为云头如意形。明代以来多为官员和士人所穿用,故亦俗呼为“朝靴”、“朝鞋”。
记述明中期风俗的《内丘县志》提到:“非乡先生,首戴忠靖冠,不得穿厢(镶)边云头履,至近日而门快与皂,无非云履。”可见云头履在明朝的官士阶层的受欢迎程度。
为什么推荐给你们

首先来说,“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中各种详细的展板介绍,辅助观众能够更全面的了解文物的作用和样式。

在展厅内,还可以亲手触摸这些复原出来的布料,近距离体验一下这些”绫罗绸缎“在手中不同的感觉。除布料外,展厅内还设有放大的绣花纹样展示区

山东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将馆藏的的传世汉服大规模成套的集中展览,可谓独此一家。特别是这套明衍圣公朝服,梁冠、上衣、下裳、云履完整成套,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众所周知,服饰类的文物保存非常不易,因此许多文物的再次展出,需要在好久之后了。
总的来说,本次展览是一个全面的了解明制汉服的机会。这个展览非常推荐给汉服爱好者,帮助他们进行汉服知识的梳理。对于刚入门的小白来说也非常难得,毕竟这是一次高水平的学习机会,帮助你们了解正确的形制和提升审美。
如今的汉服圈子的很多地方流于表面,部分人只是跟风,只是为了好看的目的穿汉服,而不愿意了解汉服为何需要被弘扬和汉服该如何走向世界。

汉服的含义在于它蕴含着华夏文明丰富内涵以及对于“礼”的延续,它一直在发展和不断在完善。如今的汉服圈子山头四起,派系众多。很多时候只顾着争吵形制、争吵改良,而忽略了那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们穿汉服的初衷是什么和我们该如何守护汉服文化。
山东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的这个“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帮助每位汉服爱好者能够“知来处,明去处”,希望汉服被继承下来的不仅仅只有一件衣服的形制,而是希望把背后的汉服文化和礼仪文化同样的继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
展览的评价
整体
非常推荐,是一个文物质量高且完备的明代服饰展,可以帮助汉服爱好者或者是刚入门的小白们建立一个正确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亮点
- 展品成套展出,是孔府收藏传世的服饰精品,质量非常高且很有代表性。
- 展厅布置左右对称,大方整齐。
- 展板内容十分详尽便宜观众理解。
- 运用多个灯光组合的方式,将服饰类文物进行轮廓打光,视觉效果非常好。
不足
- 最后一单元的展品内涵不够升华。
展览信息
📍:山东博物馆二楼12号展厅
🕓:2020年9月29日至2020年12月29日
🎫:免费,需预约
扫码预约
▼

部分图片和视频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阡陌学社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