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
黑夜里的监控摄像头不过是接收光的旁观者,而摩擦却不断发生。
事故发生前12小时,在一个本世纪初建成的高层塔楼的小区,不断增长的车辆与有限的车位进行矛与盾的对抗,而妥协的方式就是在划定的区域外,寻找一辆车的临时的终点站。黑白的监控视频内,一辆车缓慢且反复多次地在另一辆车旁前进、后退,徘徊不定。驾驶员也多次上下车来调整。终于,车灯灭了,人走了出来,而除了一个勾勒人形的黑影以外,就是他衣服上的荧光反射图案。车牌也就像一个平板,磨没了数字,以及比较珍贵的“京”字。
事故发生后3小时,“谁他妈蹭我的车了!”原谅我还原某人的怒火。毕竟,黑色漆面上的任何一块摩擦痕迹都是极高的时间与金钱的价签。对于车主来说,停在规定的车位里,受到损失已是倒霉,更令人气愤的是,“肇事逃逸”,并不指罪名,而是指行为。走进小区警卫室,他等待物业经理来察看监控,而看到的也只是黑白与模糊。
事故发生时,又见那承载荧光反射图案的人形,他在黎明前的黑暗里再次让车灯左右前后徘徊,因为他也被不规范停放的车辆阻挡了去路,由于车头正前方被对方的车身挡住,只得不断转动方向盘来获得转弯的空间。期间他三次下车去看与受害车辆的距离。最终,拐了出去,用它车头的右侧摩擦了事故车辆的左前方。只留下一个稀少车型的侧影。
一片模糊的观影,一个不明显的摩擦,显然让物业经理无可奈何,让受害者怒不可遏。但是他想到的不过是报警。一种合乎法理,“略缺人情的方式”,在录像照相后,122的电话在等待后接通,然后很快传递到应该负责的部门与具体民警。合法的方式也是先需要查监控。
事故发生后6小时,还是在小区门口警卫室。受害者希冀于小区今年新安的停车管理系统,就是识别院内车辆的车牌号。很遗憾,识别的存档是实时更新,并不会保存。剩下的方式还是在看那模糊的录像。
逐本溯源,先分析剐蹭车辆车主的身份,若是非本校区,那就更难了,所以我们看到了事故前12小时的录像。他停留了一夜说明是小区的住户,用通过看他下车的行动,推理出他就住在与受害者同样的单元。
事故发生后10小时,事故发生的录像又再重复,一个由三个几何图形构成的车标若隐若现。突然,一辆该品牌车辆恰好驶回小区。“就是他了!” 在北半球短暂的冬日里的真相接近大白。而受害者反而犯难,因为是一个楼住了多年的邻居,了解对方情况,其为退休干部,年龄大了。
事故发生后11小时,“我当时确实没看见给你蹭了,对不起!对不起!”面对着自己车右前方的剐蹭痕迹,一切也有了定论。
“我给你走保险修修。”
“不用了,我自己报保险就行了。”
事故发生后13小时,电梯到达一楼,退休干部的妻子出门看到受害者在门口等候,先打招呼然后低头快速离开。
我们面对更拥挤的环境,那便意味着更短的距离与更多的摩擦,车与车的剐蹭,显然是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互相侵犯,这包括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很庆幸对方并没有死不认账,死不悔改,做一个茅坑里的石头,避免了更大的摩擦。但是不是所有摩擦都可以避免的,比如现在,更多更宽的路也无法满足现有汽车保有量的大城市交通,一条宽阔的路有时不能提升通行,而是把车停到两侧仅容一车同行。
© 本文版权归 Juan Cambridg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