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写作计划#第21天——理想与生活
林语堂是很不喜欢王安石的。他评价王安石为理想主义者。
我原来以为理想主义者是指相对于现实来说理想化或者与现实相差很大的一种生活方式。林语堂先生给了理想主义不同的解释。他认为理想主义者是指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的人,王安石正好就是这等人。
在林语堂的笔下王安石是一个完全没有生活质量的人,他形容王安石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是为恶习。
有一次朋友告诉王安石的老婆说王安石很喜欢吃鹿丝肉,王安石老婆说那是因为那盘菜离他最近。果然下次把别的菜放在王安石最近的地方,桌上的鹿丝肉王安石便没有去夹过。
苏东坡的老爹,更是在王安石得势之前就断言,这个人一旦得势以后肯定会惹起大灾祸。
苏洵一语成谶,可惜还没活到见证的时候老先生便去世了。
这本书里同样的预言还有苏东坡对一个朋友的。那日他与章淳同游遇到一处湍急水流处,章淳不惧水流急凶执意冒险踩着独木桥过河。
苏东坡只能从对岸远观。只见章淳过了河还挺得意,并在对岸岩石上刻下“苏轼章惇游此”六个大字。
等章淳从河对面又冒险回来,苏东坡便拍着章淳的肩膀说:终有一天你会杀人的。
章淳就很纳闷问为什么。苏东坡说:敢于玩弄自己性命的人自然敢取别人的性命。
苏东坡也是一语成谶,几年以后章淳得势玩弄他人性命于股掌之间。
看来苏洵三父子不仅位列唐宋八大家,还是预言家呢。
我想这种毒辣的眼光正来自于对自身生活经验结合之上的换位思考。
与其说是预言,不如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坚信。
我现在也越发的觉得,一个人要活的好必须从小事做起,连自己的生活都照顾不好的人如何照顾得了央央百姓的生活。
王安石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是一个富有创新和开拓精神的勇者,但是他的性格缺陷恰恰在于缺乏同理心,缺乏对于生活热情的感悟。自己活得就像一个毫无感情的机器人,如何能够制定出带着大爱的革新政策。
王安石为变法几乎付出了一生,却造成民贫商怨的惨状。农民穷得还不上政府借款只能逃离家乡流离失所,吃树皮的、饿死的饥民遍地都是。但是王安石对这点竟然是无动于衷的。一个并不坏的人为什么对自己的同类如何冷酷而毫不关心。号称变法是为了百姓富足,可事实上百姓因为变法根本活不下去了,这个法到底是为什么而变?
所以你可以说有的人有理想,听起来还很崇高,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自私的伪善。理想是真的,要做事也是真的,至于这个事中需要牺牲的无辜之人就与己无关了。
这种悖论很不可思议,却是种抽象的存在,联想到现在有很多的所谓利己主义者。可能王安石与精致无关,但是做的事情就是打着伟大的名号实现个人的丰功伟绩。
许多真正的伟人,他们的出发点是基于崇高的理想,进而做出了丰功伟绩。而像王安石这类人是以功成名就为目标去做看起来伟大的事。人的出发点歪了事情自然也就变味了。
就像王安石对待自己的生活,人活着到底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还是把生活当做累赘而去实现所谓的大理想?
所以怎么看这样的生活方式或者生活信念都是扭曲的。
返观苏洵父子,苏东坡一生跌宕,算不上顺遂,但是他的心境却一生都是顺遂的,他的乐观通达总能在任何时候享受生活的美好。
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他看到百姓受苦,苏东坡痛彻心扉几次上疏奏表。公然拒绝变法实施到自己所在的管辖区。这种说“不”的态度就在于他很清楚实施的后果和人民将遭受的磨难。
他的这种感同深受就源自于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所散发出来的人性。
所以一个人要活好或者说做一个鲜活的人,首先要去热爱眼前的生活,从吃好一顿饭,照顾好自己开始。
生活的感悟都是积累和体验来的,如果每天对生活毫无感知和感情而只是被遥远的理想驱动着而看不见眼前的生活,也可以说这个理想就是空中楼阁。
生活是什么?我想生活就是人性,就是情感的发源地,就是最切实的理想主义。
理想要从什么地方出发?我想最基本的,理想要从生活出发,从感知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出发,我们内心里的人性和情感才会慢慢饱满起来。那个理想才能长出敦实的脚,才有逐渐脚踏实地出发的可能。
这个是从林语堂笔下王安石这个人物对我的最大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