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记》-第四回-拉萨一日
我头晕,心砰砰跳,太阳穴也有点疼。我想,这就是高原反应。我不敢快步走。我走的异常缓慢,远远低于人流的速度。我想起杰克康菲尔德在《通往心灵的幽径》里提到过的行禅,每走一步都充满觉察,庄严,宁静。行禅可以让你学习享受走路就是走路,而不是象以往一样边走边计划或想事情。以这种简单的方式,开始真的活在当下,在生活中把身体,心和心智结合起来。
来到佛教昌盛的拉萨,高原反应先强制我以一副行禅的模样走路,这只是一种偶然吗?

根据王先生的建议,我预定了一晚七天连锁酒店,121元,价格倒是不贵。他说这家店他住过,位置好,可以步行去布达拉宫和大昭寺。
我迈上9路公共汽车,用一种唯恐对方听不懂的、缓慢大声的汉语问司机票价。司机留着两撇小胡子,淡淡的伸出一颗手指,说,100。我一愣,盯着他的眼睛。他哈哈大笑。我也笑了,扔了一块钱进票箱。
一个穿袍子的男人走上车,拎了两大桶油乎乎的东西。他放好桶,走回去付钱。他跟司机叽里呱啦讲了半天,手里攥着五块钱,然后把目光投向车里的人(此时车里人很少),又说了几句,大家都摇头。我猜他是要炸开五块钱。我喊了一嗓子,给他换了五张一块钱。他用唯恐我听不懂的汉语说,谢谢。
车迟迟不开。不断有大队人马赶来,涌进车里。每个人都背着至少两件行李,喇嘛,牧民,鲜艳的帽子和头巾,各种袍子,彩色织锦袍子,褐色的布袍,双肩包,洛杉矶湖人队黄色篮球背心被当成外套。车里被挤的水泻不通,连珠炮似的藏语密密匝匝,象五百罗汉各自念着自己的经。车里充满怪味,但我故意露出愉悦的表情,韩国电影《寄生虫》因为厌恶体味的表情而被杀的情节我一直记得。当然,这纯粹是胡思乱想,藏民友善淳朴,象小鸟一样单纯欢快。
我前面坐着一个年轻女孩,虽然也穿着银色花纹的织锦上衣,耳朵上挂着红珠坠子,脖子带长长的珠链,腕上有银镯,但她明显是新一代藏民,明眸皓齿,头发衣服都梳洗的干净利落。她跟一大帮子人同来,叽叽喳喳聊天,非常兴奋,公车所经之处都被她用手机拍下来,发到微信朋友圈。看来有不少的藏民来拉萨朝圣。
我下车后步行了一段路,忍着高原反应,忍着我坚如磐石的大黄靴。这一段路,拉萨看起来跟其他城市并没有多大不同,楼不多,也不高,破旧,自行车和电动车来来往往,建筑也象其他中国城市一样方正呆板。倒是狂乱的心跳不时提醒我,这是拉萨,海拔3700米。抬眼可见,拉萨被连绵起伏的秃山围在中央,象一个小盆地。
定酒店时APP显示我的房间有窗,房间也确实有窗,而且是两个,但窗外都是灰突突的泥墙,除了些蜘蛛网一样的电线,什么也看不到。我身体难受,不想费力跟酒店交涉。躺在床上休息一阵,我下楼吃碗面,此时下午一点钟。听说这里紫外线厉害,我花120块买了一副墨镜、25块一顶草帽,我还计划买一瓶防晒霜。

我顺着街道乱逛。只不过转了一个弯,街景突变,象电视换了一个频道。在湛蓝的天空下,纯净的日光里,大部分房子都是白色,楼房也很少超过四层,木质的镂空的窗上刷着艳丽的油彩,窗顶部支撑着五颜六色的遮阳布,楼顶还挂着一排排多彩的经幡或者风马旗。穿着各色服饰的藏民安详从容,他们显然没有受到电子商务巨大的影响,仍然保持着逛街的传统,拎着大包小包。诵经之音无处不在,行色匆匆的人转动念珠念念有词,与此对仗的是街两侧的店铺售货员都在用藏语推销商品,在我听来跟念经的节奏完全一样。
在纯净透明的日光下,你看不到脏东西,平日里印象中那些污秽之物,经阳光一照,立刻显得宁静坦荡,仿佛心甘情愿的接受了自己本来的面目。
路边有两个女尼念经,面前摆着一个布袋,里面都是些零钱。我猜这是化缘。我把公交车换来的五块钱放进袋子。
小昭寺门前聚集了几个带遮阳帽的游客,争论着要不要每个人花三十块钱门票进去参观。他们放弃了。我也一样。

我信步走到一个戒备森严的广场,停着两辆黑色装甲车,两列整齐的战士荷枪实弹。广场分别设置了入口和出口,需要刷身份证并面部识别才能入内。很多人在排队等候,我做为一个游手好闲的游客,也凑热闹排在后面。进去后我发现一条人流如织的步行街,路面都是不甚平坦的石头铺成,街两边店铺云集。我有点纳闷,这步行街人流巨大,都是在朝着一个方向疾走(顺时针方向),而且老人和喇嘛居多,看起来,他们完全不像在逛街,也没有任何买东西的愿望。高原反应一直在向我问好,我不想傻走,想找个人打听一下。我挑了一个悠闲的男子,看起来不似其他人那么匆忙。他穿黄色皮夹克,太阳眼镜插在大背头上,下身是紧身牛仔裤,工装靴,举一个单反相机到处摆出非常专业的拍照姿势。
我说,你好,我问一下,这人这么多,都朝一个方向走,是商业步行街吗?
他非常不屑。这是转经,已经几千年了。见我没有走开的意思,他不给我追问的机会,马上又说,我一时跟你说不清,回去多看看书吧。
他走了。换了一个地方摆出一个高难度的拍照的姿势。
我感觉被蜜蜂蜇了一下,却不知道哪疼。我老老实实跟着转经的人流走了一圈。原来这条街围着大昭寺,是著名的八廓街。大昭寺正在修整,游客不得入内,可以看见建筑工人在围起来的屏障里忙活,发出刺耳的电锯声。

藏族老人们穿着传统服饰,手摇转轮,嘴里不是念经就是吟唱,步履匆忙的一直在转。其中也不乏喇嘛和女尼,这些僧人有的穿着哥伦比亚运动鞋,有的穿CAT工装靴,而且有人跟我同款。我还看到两个僧侣在一家店铺门口给手机贴膜。
虽然我受了教训,但走了半圈之后发现我的直觉还算准确,这条环形路既用来转经,更用来卖货。路两侧一家挨一家的商业门店,卖民族服饰,卖衣料,香烛,银器,香炉,旅游纪念品,尼泊尔围巾和挂毯,印度香料,最多的是各种手串、项链,而且看起来新近涌起了一种新业态——写真照相馆,不少女孩扮成盛装的西藏少女,在寺庙和人流中搔首弄姿,而给她们掌勺的,不,掌镜的,就是那些打扮成艺术家的打工仔,穿着皮夹克,工装鞋,紧身牛仔裤。周边也有书店,酒吧,餐馆,甜茶馆供人休憩整理。
在大昭寺广场右转,我拖着步子沿着一家一家店铺慢走,昂首阔步,步履稳重,(也确实走不快了)想找一点修行人的感觉。结果我找到了一家茶馆:光明港琼甜茶馆,看到招牌的色泽就引得我朝里面张望,外面太亮,看不清里面,我索性走进去。
里面坐满了当地人,围在一排排长桌前,喝甜茶,吃藏面。由于人太多,而且每个人都在畅所欲言,整个餐厅充满了欢快的谈话声,象小时候电影放映之前那种鼓噪,充满了人和人之间亲密的气氛。
我走到吧台前,盯着贴在墙上的菜单瞅了半天。
老板问我吃东西还是喝茶。看着我疑惑的目光,他说,如果喝茶到那边自己拿杯子,然后找位置坐下就好。
我走进另一间屋子,同样挤满了人,按照他的指向找到一个巨大的消毒柜,从里拿了一个玻璃杯。杯子烫手。找一个位置不太容易,我坐在一位老爷子旁边,学着他的模样把身上的零钱扔在桌上。过了半天,有一位大嫂提着暖壶给大家倒茶。她巡逻扫片式倒茶,倒完一个区域换下一个区域,挨着走,看你的杯子空不空。她倒茶飞快,每次你都以为这杯茶肯定溢出来,结果每次都恰好一满杯,有点卖油翁的意思。倒完茶,她就从你面前拿走一块钱,直接塞进她肚子前面的大口袋里。
我很喜欢这种气氛。我问老爷子这里面卖酒吗?
老爷子直摇头,有点儿不高兴。

有一位衣着体面的老妪挨桌乞讨。有的人给她零钱,也有人摆摆手,让她走开。我琢磨着把桌上的零钱给她,但她走到我身边并没有伸手,而是把我略过。我不知道怎么回事,这跟自尊心有关系吗?不向外地游客伸手?我不知道。
回去路上我看到一家店铺,售卖化妆品。
我走进去问,有防晒霜吗?
有。有两种,抹的,喷雾的,要哪种?
我说随便给我一种看看。
他递给我一瓶我从未见过的东西,从表面上的文字来看,看不出是防晒霜,如果仔细读英文,会发现其实是保湿的意思,而且没有厂家。我说,没有厂家信息啊?
他非常生气,说,这个非常畅销,上午刚卖两瓶,要没货了。
我说,这是哪产的?
他答不上。
我说,给我看看喷雾的。
他又递给我一瓶东西,上面的汉字明明白白写明是保湿精华。
我说,这不是防晒霜,上面写着字呢,保湿的。
他更生气了,说,你根本不想买,在这买不到,整个拉萨你都买不到。
我克制脾气一边走出店铺一边说,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