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云(75):满城大捷
自打从幽州回京之后赵光义的日子就没有舒服过,而赵德昭之死更是让他心情极度复杂,还不等他缓过神来,他这一个多月以来所担忧的另一件烦心事真的就发生了。
就在赵德昭自杀几天后,辽国皇帝耶律贤决定对宋朝攻打幽州进行报复,说是报复其实还算委婉的说法,耶律贤这一次明摆着是要让宋朝大出血。他命韩德让的老爹、辽国燕王韩匡嗣为主帅,南府宰相耶律沙为监军,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耶律抹之等大将领兵随行,全军总计十万人南下伐宋。辽军这统兵将领的阵容可谓是空前的豪华,这阵仗如果不能把宋朝的军队打个落花流水他们都不好意思回去。
敌人大军入侵,宋朝这边好在也是提前就做好了防备。早在耶律贤集结兵力准备伐宋的时候,赵光义就通过辽国境内的宋朝间谍得知了此事,他一面命令前线的将领做好抵御的准备,一面派遣內衣库使张绍勍、南作坊副使李神祐等人率领京城的禁军赶赴前线增援。
得益于前期的情报预警,宋军北方前线的各部驻军纷纷向宋辽边境地带的满城集结(今保定市西北方向的满城区)。首先到达战场的是镇州都钤辖、云州观察使刘延翰所部,他驻兵于满城的徐河一侧,准备在这里跟辽军一决胜负。很快,李汉琼、崔翰、赵延进、李继隆等人也在辽军到达战场之前赶到了满城。
看到这里不知道有人是否会发现宋军屯驻在北方前线的这些将军里面少了一个人——驻守镇州的宋朝河阳节度使崔彦进。他其实也来了,只不过他另有任务,而这个任务就是绕道至辽军的背后伺机踹辽军的屁股。
这里就要说到赵光义“运筹帷幄”的本事了,他在战前就预料到了辽军会报复,所以他不但派了重兵驻守边境,而且连怎样跟辽国人打仗他都提前做好了安排:宋军集结完毕之后全军列为八阵,每阵一万人,每阵相距一里地,如此便可四下呼应彼此救援。另外,崔彦进必须要在战前绕道至辽军的背后,等到战事呈胶着状态时突然从辽军的身后杀出,如此前后夹击定然会打败辽军。
这就是赵光义的如意算盘,可怜了这些从尸山血海里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的宋朝大将军们,他们在战场上的一举一动都要听从超级军事发烧友和军事理论家赵光义同志的安排,否则就是违抗圣旨。这一招的源头来自于宋朝的第一战将赵匡胤,他在当皇帝之后曾经数次向即将奔赴战场的将领传授作战阵图和作战方略,而且每一次他都料敌如神从而让宋军大获全胜。不过,这话可是要分开说,赵匡胤不单是战将,更是帅才,他有资格这样做,可你赵光义算什么?你上阵砍过人?你率军赢得过辉煌的胜利?都没有,他只是一个在家里闭门造车的军事理论家,而且还是一个经过实践证明非常失败的军事理论家,但他自己认为他的军事理论和战略部署是天才之作。
如此帝王,何其伟哉!
客观地说,赵光义的这个作战计划其实是相当完美的——至少在理论上如此,但问题在于他的不知应变。在他的认知里,不但宋军要听他的安排,连辽国人也要按照他的思路来打仗,这就非常恶搞了。
在皇命面前,宋朝的将军们不敢抗命,他们按照赵光义的布阵图将全军分成了八阵,然后等待辽军的到来。几天后,十万辽军铁骑从北而来,在地动山摇且尘土蔽日的磅礴气势下,十万辽军排成一字长蛇阵向宋军扑来。一看这架势,宋军的士兵脸上开始出现惧色。
别着急!这时候的辽军并没有开始发动进攻,他们只是到达了战场,当他们发现宋军已经在徐河边上严阵以待也随即在河对面扎下了营寨。
宋军的右龙武将军赵延进在辽军到来之时立即领着几个亲兵登高远望,然后他急冲冲地赶到了宋军的帅帐。
他对帐中的崔翰等人说道:“我刚才看了辽军的阵势,他们密密麻麻地从东到西根本看不到首尾。如果他们就这样朝我们冲过来,那我们肯定死了。我们是八个方阵,一旦被敌人分割包围就会相继被吞食。陛下让我们几个来守边是希望我们能够拒敌于国门之外,能够打胜仗,这才是陛下的初衷,但眼下我军的这个布阵明显不合理,要想打胜仗我们就要变阵,我们也可以整军合为一阵,这样才有胜算。虽然这样会违抗皇命,但如果不变阵我们就会失败,变阵打败敌人总比战败好吧?
赵延进这一顿唾沫横飞并未打动宋军的这些将军们,崔翰等人还是眉头紧锁。赵延进说的这些他们都懂,他们何尝不想变阵,可是变阵就意味着违抗圣旨,这是杀头的,就是说即使他们打赢了这场仗也有可能要杀头。另外,他们还有一个担忧:你赵延进说的是很有道理,可是如果变阵之后我们还是打输了,那该怎么办?
听到这话,赵延进挺直了脖子大声地吼道:“如果变阵之后我们还是输了,那么所有责任由我一个人承担!”
很可惜,赵延进这慷慨激昂的宣言并未让崔翰等人两眼放光,这些人还是低头对着赵光义的阵图默不吭声,这里面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你赵延进虽然和当今皇上是连襟,可大宋的淑德皇后尹氏早就死了,你赵延进到时候如果真的出事了,恐怕后宫里也没有人会出来帮你说话,我们这条命押在你身上可不怎么保险。
值此全军十万将士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另一个人站了出来,此人在这个时候还显得有些寂寂无名,但他的大名在两宋三百余年的众多名将里可谓是熠熠生辉。这个人就是北宋的开国功臣、前枢密副使李处耘的长子——李继隆!
李处耘因为在平定荆湖期间与当时身患重病的宋军主帅、赵匡胤的结义大哥慕容延钊不睦,最后惨遭赵匡胤的罢黜并被外放至淄州为官。这件事连带着也让当时只有13岁的李继隆遭了殃,他本以其父的恩荫担任宫廷供奉官,但随着父亲的被贬他也被除名。所谓落难的凤凰不如鸡,李处耘得罪了慕容延钊还不算什么,可关键在于慕容延钊在几个月后就死了,这让赵匡胤为此而痛哭流涕,更是把慕容延钊之死的罪责怪在了李处耘的头上。这个时候也没人敢往李处耘的身边靠,此人终此一生也没能再翻过身来,三年后他在淄州抑郁而终。
不过,老子英雄儿好汉,这话放在李处耘和李继隆父子身上同样是再恰当不过。虽然外放被贬,但李处耘并未对自己的儿子降低要求和期望,少年时期的李继隆勤学武艺练就了一身将来征战沙场的好本事。
李继隆人生的转机出现在公元967年赵匡胤的生日那天,作为开国元勋的家属,他与母亲前往开封为赵匡胤贺寿。时隔三年,赵匡胤对慕容延钊的思念以及对李处耘的怨愤都开始回归理智,看到这对孤儿寡母,他一时间也追念起李处耘当初的战功以及对他的拥戴之功,于是李继隆被官复原职。很快,年及弱冠的李继隆被派往刚刚征服的蜀川去担任果州、阆州监军负责平定当地的匪患。他的母亲担心他的安全,于是准备联络李处耘的老部下跟随李继隆随行,但这被李继隆给拒绝了。
他对母亲说道:“此行孩儿自会建立一番功业,母亲无须劳烦诸位叔伯,此事还望母亲勿忧。”
在蜀川任期届满之后,李继隆受命回京,在山岭险峻的蜀道上他连人带马坠入山崖,但所幸他大难不死被一棵树给挂住了,最后被人给救了上来。不久,李继隆又被派往湖南平定当地的蛮族叛乱,也不知道当地的长官是不是因为李处耘的原因而对李继隆刻意刁难,他只给李继隆派了三百名仅仅手持刀盾的士兵去讨平数千蛮族匪帮,但李继隆就是用这三百人将数千匪兵打得大败而逃,而此战亲自操刀上阵的李继隆更是被敌人的毒箭射中手足而命在旦夕,但他最后还是大难不死地活了下来。此战过后,少年将军李继隆的勇武之名传遍宋境,就连赵匡胤听说此事后也是对其啧啧称赞。
开宝初年,李继隆奉命带领一队士兵到定州去戍边,当时的定州军事主官正是后蜀末代皇帝孟昶的儿子孟玄喆。当时孟玄喆正在军中举行射箭比武竞赛,得知李继隆是李处耘的儿子,孟玄喆也想开开眼见识一下传说中的猛人李处耘的儿子究竟是不是有乃父的遗风。结果让孟玄喆甚是叹服,李继隆张弓搭箭全部射中靶心,而且他在孟玄喆面前举止谦恭、温文儒雅,完全不像是一个纯粹的武夫。
这次的会面让孟玄喆对李继隆有了一个流传后世的评语:此人他日非吾所能及也。能够被能文亦能武且心性高傲的后蜀前太子、此时的宋朝定武军节度使孟玄喆如此赞誉也着实难得。
此后,李继隆又参与了宋朝覆灭南唐的战争,但他并未出现在金陵城下,他当时的任务是负责保护宋军在长江水路上的后勤运输线,期间他数次打退南唐军队对宋军后勤运输部队的侵扰,他还被南唐军队的箭矢射中了头盔,多亏了那个头盔质量好,否则这位未来的宋朝一代名将当时就毙命了。
平定南唐之后,李继隆因功被封为庄宅副使,不久之后随同赵匡胤巡行西京洛阳府。当时,刘遇负责统领随行的宋军为赵匡胤保驾护航,而李继隆则是负责巡检赵匡胤御营四周的安全。赵光义登基之后,李继隆更是前途一片光明,原因只有一个,他的妹妹此时已经是皇贵妃了——没错,他早就是赵光义的大舅子了。
赵光义御驾亲征太原之时,李继隆也随行其间。在太原城下,宋朝的彰德军节度使李汉琼以主将的身份亲自带领宋军攻城,而李继隆当时就在他的身边与其一同登城奋战,北汉军队的投石机将李继隆身边的亲兵当场砸中身亡,然而李继隆面不改色继续奋战,在李汉琼被赵光义强行要求撤下来时,李继隆更是亲自为李汉琼断后。
幽州之战,李继隆与郭守文作为宋军的先锋负责清扫游弋在幽州城外的辽国散兵,先后击溃几股数千人的辽军。高粱河之败,宋军全线南撤,全军都处在慌不择路的溃散中,但唯有李继隆所部阵容严整护送着随行的部分王公大臣及其家眷缓缓而退,辽军见此竟不敢对其进行追击。
好了,李继隆的事先说到这里,后面还有他大把的出场时间,我们现在要说的是李继隆这时候的故事。
值此两军将近二十万人马就要展开激烈厮杀且己方的布阵明显不合理的危急关头,眼见作为当今皇上的连襟说话都不管用,李继隆觉得他应该站出来了,皇上的连襟说话不管用,那他这个当今皇上的大舅子说话应该管用了吧?
李继隆站出来说道:“打仗最重要的是要随机应变,战场上哪有什么定势可言,我们目前必须要变阵,如果皇上今后要追究变阵的责任,那么就由我李继隆一人承担违命之责!”
果然,有了国舅爷这一番话,崔翰等人立马像是打了鸡血一样两眼瞪得溜圆。好了,国舅爷都说他愿意独自承担变阵的责任,那我们还怕个啥?变阵!
于是,一声令下,八万宋军由八个方阵变为前后两阵,众将士随即都面露欣喜之色。这个太好理解了,就好像八个人打十个人,对方是抱成团冲锋,而这边却是八个人各自为战,这怎么能不让人心惊胆战?可如果是八个人也抱成一团,那这局面与之前相比可就是天壤之别了。
对于宋军的临时变阵,辽军这边倒也没太在意,我管你是八个方阵还是两个方阵,反正我来就是要打你的。韩匡嗣也命令辽军列阵准备进行攻击,可就在这个时候宋军这边派来了一个使者,这人带来了一个让辽军上下全都摸不着头脑但又欣喜万分的消息:我们主帅不想跟你们打仗,我们想投降!
听到这话,身为辽军主帅的韩匡嗣大喜:看来宋军是在高粱河被我们给打怕了,这边我还没动手居然就把他们给吓住了。要是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就收降好几万宋军,而且还是精锐,那这可是奇功一件啊!
韩匡嗣一拍大腿,说道:“好!本帅同意你们投降!左右吩咐下去,准备受降仪式!”
韩匡嗣的确是高兴得昏了头,但别忘了他的身边可还有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这两个老狐狸呢!
耶律休哥当场表示反对,他说:“宋军这些人都是他们的精锐且是由宋朝的好几个大将带队,他们无缘无故就投降,这里面肯定有猫腻,大帅不可轻信啊!”
韩匡嗣虽然是汉人,可他此时的地位绝对是处在耶律休哥、耶律沙和耶律斜轸之上,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是这次南征的主帅,最后怎么拍板都得他说了算。这个人在宋朝围困幽州以及高粱河之战时没见过有什么高见和表现,但这个时候却是牛气冲天。他根本没把耶律休哥的话放在心里,甚至都觉得耶律休哥可能是因为上次被宋军砍了三刀搞出了心理阴影才会说出这种只有胆小鬼才会说出来的话。
他摆了摆手对耶律休哥说道:“别说了,我是主帅,受降的事我说了算。传令下去,马上准备受降!”
宋朝的史料里找不到那个想出诈降这个法子的宋军将领是谁,虽然战场上本来就是一个允许耍诈出老千的地方,但诈降毕竟是阴招,这种事在正史以及个人传记里都不会被记载——尤其是讲究伟光正的宋朝正统史料。但是,不管怎样,这诈降计是成功了。
宋军全军开始向辽军的大阵徐徐前进,韩匡嗣看着这一大堆的宝贝是心花怒放,就好像是看见几万个美人向他走来,而辽军这边也是毫无戒备,就等着宋军排着队过来上缴武器。然而,就在辽军露出大白牙对宋军笑脸相迎之时,只听见宋军的阵中突然响起了一阵慑人心魄的鼓声——这是发起攻击的讯号!
刹那间,宋军扛起刀枪骑着战马向辽军猛烈地冲杀了过去,辽军将士在这一瞬间只见好大的一团沙尘暴向他们席卷而来,等到他们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宋军的刀枪箭矢和战马的铁蹄已经在开始虐杀他们的前军。
毫无防备的辽军前阵可谓是一触即溃,他们返身逃命开始践踏本方的主阵。韩匡嗣这时候也慌了神,他急忙找人前去抵御,但却发现四周竟无人敢于在这个时候出战。所谓兵败如山倒,眼见十万辽军只是在片刻之间已然呈崩溃之势,韩匡嗣也只好跟着逃命。大兵团作战之时如果在本方已成溃逃之势的情况下还待在原地不动或是要逆流而进,那么韩匡嗣最后的下场只能是被己方的溃兵给踩死了事。
辽军一路向西而逃,而这正好被之前早就埋伏在半路上的宋朝河阳节度使崔彦进给逮了个正着。崔彦进率兵猛然杀出,已是惊弓之鸟的辽军哪里还顾得上抵抗,他们这下子跑得更快了,崔彦进所部在后面对辽军是一顿穷追猛打。就在崔彦进杀得兴起之时,宋军的大部队又追上来逮着辽国人再又是一阵猛捶。宋军这一路上对辽军进行的是赶尽杀绝式的追击,大军从满城一路追击辽军到遂城,直到后来辽国人靠着自己的战马跑得快才逃出生天。
满城之战的战果是:宋军斩杀辽军一万零三百余人,缴获战马千余匹,生擒辽军三员高级将领,俘获辽军士兵及随行家属共计三万余人,兵器、车帐和牲畜更是不可计数。此战将高粱河之战里宋军的损失全都给找补回来了,而且还狠狠地赚了一笔。高粱河之败宋军可没怎么被辽国人给生擒,更不用说这次宋军单是俘获的人口就是三万多人。
此战终于是将宋军因高粱河之败而憋在心里的一口恶气给狠狠地吐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