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生插花的社会因素和插花历史分期
《中国插花历史研究》的自序,讨论了以下问题:花与汉族名称的深厚渊源、花与国人生活的密切关系、伴随中国文化发展而出现的中国插花、中国插花的意义和价值、中国插花历史的分期和各个时期的特点、已有著作和传承。
在古代, “花”不仅与“华夏”的“华”通,而且用来描述二十四节气。相关文献记载中,《逸周书》将全年分成七十二候,《蠡海集》记叙了“二十四番花信风”的具体内容。不同节气分别有对应的花草,以它们的萌芽或凋谢揭示时令的变迁,直观形象,可见可感。慢慢地,花成为我们的民族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清明折柳,端午挂艾,中秋赏桂,重阳观菊。此外,花成为某种人格的象征,成为绘画的科目。当它对国人的影响从生产生活延伸到文化艺术,插花的出现顺理成章。
讨论中国插花理论的根源、形成与发展,中国插花形式的形成与变迁,中国插花容器的源流与演变,是《中国插花历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史论著作的编写,通常采用分期设置篇章的方式。在书中,作者将中国插花的历史发展分为四个时期:首先是萌芽期(早期),截止到东汉之前,插花的文化基础是在当时奠定的。其次是生长期(初期),从东汉到盛唐初期,容器插花出现,插花快速发展,宗教插花成为核心。再次是成熟期(中期),从盛唐中期到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中国插花硕果频出:以赏玩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开始建立,宫廷插花成为重心,并带领中国插花迅猛发展,形成了多层次的插花造型体系。此时,插花得以普及,相关文化、技艺、技术都得以发展。最后是衰落期(晚期),政权更替使中国插花遭受重创,文人和世俗插花成为核心,走向衰落成为必然之势。
黄永川的《中国插花史研究》乃中国插花研究的基础, 为后人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