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想看《我和父亲季羡林》
![]() |
作者:季承 副标题: 大师之子亲述季家鲜为人知的故事,四十余幅珍稀照片首次公开 ISBN: 978780 |
想看这本书,为什么?不想多说,全当好奇之心。以下是网民对此书的感言,择录一二:
“多少人的付出、隐忍和痛苦成就了季羡林!
当身边人——婶母、妻子、女儿、秘书一个个在身心俱疲、委屈愤懑、绝望压抑中一一去世,季羡林却拥有了无上的荣耀、名声和财富,以及一个还算相当舒心的生命终曲。
与《母亲杨沫》相同,这本书也是从亲生儿子角度,不留情地披露了一个和之前公众印象大相径庭的父亲。
相比之下,《母亲杨沫》要惨烈得多,其中对文革期间家人表现的细致描述,读来令人发指,整本书充满着对母亲巨大的失望甚至痛恨,以及对人性、社会堕落的控诉。
而在季羡林儿子的笔下,除了对父亲的埋怨,也充满着家庭温情和爱的一面,呈现出一个个更丰富、饱满的个人、家庭、社会、时代。季承并不克制情绪,但始终保持着理智和清醒,笔调坦诚、坦荡、直率。这大约是他坦荡人格的体现。
但是季承和他的母亲、姐姐一样,从未走进过季羡林内心,从未真正了解过父亲。因为季羡林很早就封闭的内心,似乎因为早年的挫折和阴影,这一辈子从未对任何人,包括至亲打开过。
满腹经纶的季羡林,心里可曾温暖的装着一个人?”
“ 本书如果说有什么价值,这个价值就给我再一次触摸到了人性当中比较冰冷的丑陋的一面,我觉得这本书给我一种东西都是负面的:伟人有他悲哀的一面,季羡林这一辈子最大的失败,就是季承。承。
一本无情之书 ”
“ 长期以来,季老在我心中,是一个学富五车,高山仰止的完美大师形象,看罢此书,百感交集,颇有几分苦涩滋味,不吐不快。
曾经对季氏父子横亘一生的情感纠葛多有揣测,感触良多,季老学贯中西,为人师表,自是谦恭识礼之人,况且又身为一家之主,父命难违,于是想当然的将父子恩怨的责任更多的放到了儿子季承身上,觉得他将门犬子,在这样的家庭中还上窜下跳,搞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引市井坊间传为笑谈,实在是给家门蒙羞,大不敬的作为。季老辞世前后季承认亲的一幕更是让我产生了不好的想象。
直到读完此书,堪堪恍然大悟,无风难起浪,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抛却书中所述的真实性不提,对于曾经很多头脑中笃定的判断和想法,或许都应该以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再做考量。无论好坏,还原真实,才是对历史,对读者更负责的态度。
另:看了李政道和季老的两本传记,对季承产生了很强烈的兴趣,之后要抽时间好好研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