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以哪种方式纪念一座城市
查看话题 >建水小城(三)水井茶馆
建水的水井多而美丽,街头巷尾散布着几十上百个水井。大的直径数米如大板井、小节井,小的也就能放下一只水桶,藏在某条小巷子或者某道矮墙之后,常常本地人也不知道在哪。
水井各式各样,单眼、双眼、三眼、四眼,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到,井壁上一道道绳索磨出的深痕,显现着岁月的磨砺。
水井就是建水城的血脉。以前喝水都讲究喝大板井水,每天清早,就有人从大板井取了水在城中四处贩卖。生意做得大的,用马车拉一个大水箱,水箱后面有一节胶皮水管,谁家要买水,就把桶来接水,接完之后把胶皮水管一扎,马车接着沿街叫卖而去。
生意做得小的,就是一个人一根扁担,挑着两桶水挨家挨户卖,谁家需要,就把水挑进家来,帮买主把水倒进水缸里,再去井里挑一担水来卖。小时候奶奶经常坐在门口,看见卖水的挑担来了,就喊住买一担水。当时的价钱,好像是五毛一担。
有力气又不愿花钱的,就自己去井上挑水。挑水讲究技巧,技艺高超的,挑着两大桶水在青石板路上走的又快又稳,扁担一颤一颤,一会从左肩换到右肩,一会从右肩换到左肩,行云流水般轻松自如,好像自己不用出力似的。我妈常去挑水,我偶尔也挑。我技术不行,每次挑水走十来分钟路程,总要洒出不少来。
要让水不洒的技巧,可以在桶里放一片竹片或者荷叶,这样就能利用水的张力,有效减少泼洒。
大板井是最出名的,无论冬夏,无论多少人取水,总是那么满而清亮。里面还有几尾小鱼,据说是放在里面监测水质,以防有人投毒的。井旁有一尊龙王神位。
慢慢的,因为附近做豆腐的太多,废水随地排放,渗入地下后,影响了水质,很多人就不喝大板井水了。好在建水水井太多,南门外红庙的水也不错,青山脚下的白沙水也挺好,建水人不愁没有水喝。
反正自来水这种东西,建水人是从来不喝的,就算是在没有桶装纯净水的年代。






因为水井的兴盛,小时候建水城里遍布着大大小小的茶馆。建水盛产紫陶茶具,但那会的茶馆并不是所谓的品茗之地,倒是老年人来打麻将居多。在我看来茶馆最主要的功能是卖开水,茶馆里最主要的设备,就是沿墙角垒砌的一溜灶,小的三五个、大的一二十个灶眼。火苗呼呼烧着排排水壶,家里需要开水的,往往就派了小孩提着暖瓶来买开水。
我小时候就经常被差来买开水,把暖瓶往地上一放,老板看看哪把水壶壶盖乱跳直冲白气,就是水开了。老板戴着石棉手套,从一片火焰中提过壶来,哗啦啦倒进暖瓶,小瓶一毛五,大瓶两毛,交钱走人。
至于长期泡茶馆的,大多是一些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衣服的老头,没什么事做,没什么娱乐,自己端一个玻璃罐头瓶,在家放好一撮大叶茶,到茶馆交两毛钱开水费,就可以坐上一整天。什么瓜子花生茶点一概没有,就是两张木桌,几条长凳,坐在那里发发呆,偶尔闲谈几句,再抽抽烟筒,消磨无尽时间。资深泡茶馆的老头,中午饭点也不回家,从怀里掏出一块干巴巴的糕点来,就着茶水吃下,继续泡一下午。
这就是以前建水的茶馆,毫不喧闹,跟茶也似乎没多大关系,现在已经很少很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