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逢对手——竞技体育中的宿敌纠缠史
1、《我,花样女王》——坦雅·哈丁 vs 南茜·克里根

坦雅·哈丁和南茜·克里根是在电影《我,花样女王》中展现出的一对宿敌,她们甚至不能算是一对敌人,因为她们面对完全不同的情况。
南茜·克里根是美国人眼中的“冰上公主”,她是花样滑冰运动的传统代表,优雅有魅力,永远表现得体。她成绩同样不错,在1990年的冬奥会上她获得了单人滑的铜牌,在1994年的冬奥会上获得单人滑的银牌,2004年入选了美国滑冰名人堂。坦雅·哈丁则是大众眼里的坏女孩,她出身于底层社会,家庭贫困父母离异,能在场上和评委对骂,怎么看都和花样滑冰这项高雅的运动无关。所以显而易见地,南茜比坦雅在评委那里受欢迎的多,在花样滑冰这项关注“外在形象”的运动中,她的得分自然总是比南茜差上一些。不过坦雅也不是没有立身之本,她擅长的阿克塞尔三周半跳是女子选手中的高难度动作。
基于评价和国民地位,南茜其实并不看得上坦雅作为她的对手,甚至也在公开场合抨击过坦雅的形象,认为她不适合这项运动。而且坦雅的成绩其实不如南茜,在两次冬奥会上,坦雅获得的成绩是第四名和第八名都没有拿到奖牌。真正把她们两人聚合在一起的还是那件“美国体育史上最大的丑闻之一”。
这件丑闻作为电影的重要一部分,让很多人认识到了这次场外事件。在体育运动中,场上竞技是很重要的部分,但是在场外的争斗是为人不齿的。坦雅虽然强调自己不知情,但是她前夫杰夫确实派人袭击了南茜,并造成南茜膝盖受伤,间接阻碍了她的运动生涯。因为形象问题,两人作为对手一直在冰场上得不到公正的评判,终于有了公平的竞争机会时,又因为丑闻、伤病错过了,没能在花滑历史上留下两人巅峰时期的对决,也是足够令人遗憾的事情。

2、《天才之击》——纳达尔 vs 费德勒

在男子网球的历史上诞生过很多天才,也有很多诞生于同一时代,我们能有幸见证的,就是当今纳达尔与费德勒的精彩较量。
纪录片《天才之击》讲述了纳达尔和费德勒作为宿敌的经典比赛——2008年温网男单决赛,其中对他们两人的评价相当贴切,“费德勒是懂得战斗的艺术家,纳达尔是懂得艺术的斗士”,在观众眼里这也代表了两人一贯的形象。
费德勒出生于瑞士,他技术全面、球风华丽,加上个人绅士的形象,是真正的网坛“网球王子”。在实力上他也是当时网坛男单的第一人,拥有ATP史上最长的连续单打世界第一周数237周,即从2004年到2008年间,在2008年他就是将男子单打第一的位置易位给了纳达尔。接替费德勒登上单打第一宝座的纳达尔出生于西班牙,被粉丝称为“红土之王”,那时候留着长发的纳达尔看起来像是家乡的斗牛士,跟费德勒比起来,他更多被说成野蛮人。

自两人正式转入职业网坛以来,两个人之间就有一种无形的竞争关系,总是被拿来比较。费德勒成名更早是当时新生代的中坚力量,纳达尔初出茅庐就崭露头角,同样在网坛备受瞩目的二人经常被期待着能够一决高下。早些时候一直是费德勒在对决中占优,哪怕纳达尔称霸法网的红土地,费德勒也依靠着在其他大满贯赛事中的优异表现,稳固住了自己世界第一的位置。然而2008年注定是改朝换代的一年。
在那年费德勒的统治力有所下降,纳达尔迎来了在温布尔登球场挑战他的机会,拿下温网赛事,也意味着纳达尔已将世界第一收入囊中。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温网一直以来就是费德勒的天下,纳达尔已经在这片草地上挑战失败了很多次,这次他调整心情又是挑战者的姿态。
《天才之击》中完整的展现出了这场精彩的比赛,两人打满五局经历长盘决胜才分出胜负。终于获得了胜利的纳达尔在冠军发言上也感谢了费德勒,感谢他作为自己的对手,为大家贡献出这场精彩的比赛。纳达尔和费德勒是真正的亦敌亦友,他们展现了体育竞技的魅力,一直到今天,他们都在赛场上拼搏,将网球这个运动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3、《银色战争》——汉密尔顿 vs 罗斯伯格

之前讲过《极速风流》中的主人公尼基·劳达与詹姆斯·亨特这对宿敌,其实在F1赛车的比赛中竞争关系的宿敌挺不在少数,下面就再来说说近几年F1赛场上最有名的宿敌,罗斯伯格与汉密尔顿。
讲述二人之间竞争的纪录片——《银色战争》回顾了竞争最为激烈的2016年,但是其实两人的故事说来话长,甚至可以从卡丁车时代讲起。卡丁车是年轻赛车手们崭露头角的好地方,天赋过人的汉密尔顿与罗斯伯格都是这个赛场上的种子选手,从那时开始他们的竞争关系就开始逐步展现,不过那时候他们还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进入F1比赛之后,因为不同队两人的成绩有所差距,罗斯伯格在威廉姆斯车队,整个赛事的中游水平,汉密尔顿则去到了迈凯伦-奔驰车队,在那个时间处于争冠水平。车队的实力让两人的竞争关系并不明显,两人是同场竞技的对手,也是台下的朋友。转折点发生在2013年,两人在梅赛德斯奔驰车队首次同队,开始了直到2016年罗斯伯格退役才终止的竞争之路。
2013年还是属于红牛车队的时代,在那一年罗斯伯格和汉密尔顿更多是在队内竞争,汉密尔顿拿下了年度车手积分榜上更好的排名,罗斯伯格则拿下了更多的分站冠军。2014年F1赛事彻底进入了混合动力时代,梅赛德斯奔驰车队成为了场上最为快速的“火星车”,两人的竞争目标突然变成了年度冠军。冠军对于赛车手的诱惑力显然是巨大的,两人在赛场上的争斗表现得愈发明显,尤其是作为两人缠斗巅峰的2014年巴林站,更是F1比赛中的经典。

2014年最多时罗斯伯格领先汉密尔顿29分,但是最后仍旧是汉密尔顿的胜利,他取得11个分站赛冠军、3个亚军、2个季军;不过罗斯伯格的表现也很精彩,他拿到11个杆位,5个分站赛冠军和10个亚军,位于车手积分榜第二。从成绩就能看出来,罗斯伯格和汉密尔顿的成绩十分相近,在车队也无法将两人分成一号二号车手的前提下,两人开始了无穷无尽的内斗竞争,这种内斗也消耗了他们的友谊。
2015年是二人竞争矛盾的爆发点,14年在休赛期时二人还可以一起去钓鱼度假,15年随着汉密尔顿在美国站的成功卫冕,两人又爆发了著名的“扔帽子”事件,让他们的关系也降至冰点。他们之间的矛盾已经蔓延到了赛场之外,新闻采访时经常可以看见他们互相攻击的场面,指责对方毁掉了自己的比赛。赛场之上两人的轮对轮碰撞也逐渐增加,两人都在超越对方时“关门”(指在赛道上不给对手留下空间),时常把对方挤出赛道。
2016年这种情况也没有转好,梅赛德斯车队无法放弃两位优秀的车手,继续保留两人的车手席位,这让他们在接下来的的一个赛季中继续竞争之路。这一年就进入了纪录片《银色战争》的讲述区间,其中两人争斗最有名的场面要属西班牙站,因为内斗双双出局把冠军拱手让给了年轻的维斯塔潘。

不同于之前,2016赛季还是罗斯伯格笑到了最后,他在最终站以领先5分的优势首次胜过汉密尔顿,成为了年度总冠军。而且在成为总冠军之后宣布了退役,离开了F1的赛场,很多人都说他会回来,但是在如今的2020年罗斯伯格也没有要返回围场的意思。
当时拥有梅奔双雄的F1让比赛更具观赏性,不再是汉密尔顿一个人一骑绝尘,轻轻松松地取得一个又一个冠军,看起来那么不可阻挡。在罗斯伯格退役之后替代他席位的博塔斯更是一位最佳僚机,作为一位尽职尽责的二号车手,他能给予汉密尔顿的争冠压力要比罗斯伯格小太多了。这也让最近的F1赛事似乎变成了一个,刚看到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比赛,缺少了往日的刺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