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天地不仁]
《道德经》第三部分:演化篇 第05章——[天地不仁] 【题记】 天地之间,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就好像是橐籥[tuó] [yuè]一样,一来一往,两者冲和,化为甘露,洒向人间。圣人管理这个天地氣化格局,就是守中。理解什么是橐、籥和中,是本章关键。 【正文】 天地不仁① 以万物为刍狗②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其犹橐③龠④乎? 虚而不屈⑤ 动而愈出 多言数⑥穷 不如守中 【注释】 ①仁:两人相亲为仁。 ②刍:喂牛羊的干草。 ③橐:[tuó],风箱。 ④籥:[yuè],古代乐器,类似排箫。 ⑤屈:[jué],竭。 ⑥數:速。 【直译】 天地是没有偏爱的 任凭万物按照自己的自然去发展 圣人是没有偏爱的 任凭百姓按照自己的自然去发展 天地之间 不正是象风箱和排箫一样吗? 空虚但是不会穷竭 动起来则源源不断的往外出 干预多了加速失败 不如守住中道就好 【绎读】 天地不仁:天地对万物是没有偏爱的。 仁是仁爱;不仁,表示没有偏爱。 不仁,很容易被理解为:天地无情,圣人无情。其实,理解《道德经》,需要从其他章节佐证,不能孤证。从“天道无亲”、“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可知,不仁,是一视同仁,没有亲疏、远近。 以万物为刍狗:任凭万物按照自己的自然去发展。 刍,本意为拔草,引申为喂牛羊的草,比如常说的牛的“反刍”。刍狗,是祭祀用的草做的狗。刍狗祭祀之後当然就没有人管了。这比喻天地任凭万物自然发展而不去干预。 圣人不仁:圣人对百姓是没有偏爱的。 以百姓为刍狗:任凭百姓按照自己的自然去发展。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天地之间,不正是象风箱和排箫一样吗? 王弼《老子注》曰:“橐,排橐也。籥,樂籥也。橐籥之中空洞,無情無爲,故虛而不得窮屈,動而不可竭盡也。” 橐,从甲骨文金文看就是个袋子。玄應書引蒼頡篇云:橐,囊之無底者。装满东西后,两头扎紧。到后来,将这个字用于指风箱,如《墨子·备穴》:具炉橐,橐以牛皮。在本章,橐,指风箱,取其一来一往的象。 籥,同龠。从甲骨文看,类似排箫,也就是几根竹子制作的乐器捆在一起。后来为了说明是竹子制作的乐器,加了个竹字头。箫除了有吹口外,还有均匀布设的孔,以吹奏出不同的音调。 橐、籥是两个东西。老子认为,用一个不足以说明问题,橐籥并用才行。犹,是一个多疑的小动物。老子用“犹”设问:用橐籥之象,形容天地之间的氣化,是不是恰当呢?意思是,可能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勉强形容之。 【译续】 虚而不屈:空虚但是不会穷竭。 屈,读掘[jué],穷竭的意思。 动而愈出:动起来则源源不断的往外出。 天地之间往来,好像是通过无形的管道,就好像是拉风箱,一来一往,动起来了就源源不断往外出,比喻天氣下降地氣上升的这样的一来一往的氣化过程。这个过程就有源源不断的天氣下降到地面,而不会穷竭。 《道德经》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老子是不是以“橐籥”形容整个天地动态氣化过程呢?天氣下降地氣上升,犹如风箱般一来一往,其中,两氣冲和化为甘露,犹如从籥孔之中均匀洒向人间。而籥又为乐器,是否也暗喻这是天地奏出的大音、音律呢? 多言数穷:干预多了加速失败。 一般解读为:统治者发号施令,法令滋彰,干预太多,反而会加速百姓穷困。言,指统治者的法令;数,通“速”。这是显意。 不如守中:不如守住中道就好。 什么是中?说文曰:内也。从口。丨,上下通。口,类似一个场地;立体看“中”的象,应该是一个区域,中心上下通透。 中,虽然在道德经之中只出现一次,但是,是个重要概念,故略微细说。 中,有地域的概念;如中国,认为是世界的中心。 中,也有人的概念;《元氣论》曰:“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氣,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氣也。”《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裸虫之精者曰圣人。”结合传统四象:“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可知,大道演化万物,其中,人为中,得中氣;余氣化为动物,即羽毛鳞介四象;再余氣,化为植物。 中,还有形而上的概念。如:在五行,为木火土金水的中央戊己土;在阴阳,是两氣冲和的位置;在太极,是中宫。可以推想,从地域的中,到五行阴阳太极再到无极,从形而下到形而上,都有中。而将形而下的中,一直到无极的中,连起来,就形成了中道。从中道,大道逐级一直降为形而下的万物、地域;而人,也可以从中道,复归于形而上的最高级别的无极。 三者都具备条件,才能“复归于樸”;所以才有“人身难得,中土难生,道法难闻”之说。 那什么是守中呢?就是得到道法之后,不可须臾离也;守中,对准中心,不要偏离。所以,老子曰:“大道甚夷而民好径”,“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偏离了,就感应不到大道了。 结合上下文,中还指向天地氣化格局的往来通道,老子比喻为:橐籥。 圣人言出法随,以清净无为无事无欲之道,管理天地氣化,也就是守中,没事不干预,故:“希言自然”、“不言之教”、“悠兮其贵言”;反之,如果多言干预,自然不合大道,就慢慢不灵了,故:“多言数穷”。 因此才能理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不去关心具体的某个人,关心的是天地氣化。百姓一个一个管是忙不过来的;但是,只要管理好形而上的氣化,也就是无为,形而下的万物层面自然风调雨顺,无所不为。这样就行了。 【旁通】 《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礼记·经解》:“上下相亲谓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