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8 《传习录》01
知行合一是一个很美好的境界了吧,也可以说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技能。说到知行合一当然就要提到王阳明,提到王阳明当然可以看一看《传习录》。学习一下。
传习录序
原文:
门人有私录阳明先生之言者。先生闻之,谓之曰:
“圣贤教人,如医如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
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
今某与诸君不过各就偏蔽箴切砥砺,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
若遂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
简略翻译下:
弟子有人记录阳明先生说的话。阳明先生听到后,说:“
圣贤的教诲都是因人而异的,像治病救人,要根据病人身体情况和病情的属性对症下药。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的按方子乱吃,岂不是杀人吗?
我今天和你们说的话,只不过是针对一些不足之处所做的勉励沟通,一起探讨,你们能有所领悟改善自己,作用也就起到了,那么我的话也就没有其他的价值了。
如果把这些话当作理论教条,再跟别人去说,要是用在了别的地方,误人误己。你们能承担这个后果吗?
《华杉讲透传习录》解读大意:(关于翻译之读后感)
西方哲学追求精确,什么事情都要一五一十,定时定量,这样他们才觉得事情有了个结果。而中国的思想是,任何事情都是有波动变化的,一切的科学都是在变化中保持平衡。
古时候如此,现代人也是如此。中西方的差异,本质上就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动态求索和静态平衡的立足点不同。
道教的“阴阳”、“道”,儒家的“仁”,中医和中餐,这些都是无法真正的做到精确定义的。
掌握一门知识,交到一个朋友,谈一个恋爱,这些事情是不是也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虽然说考试有分数线,法律有量刑标准,很多的东西可以明码标价,但是这些其实也只是我们在变动之中给的一个瞬时变量而已。中西方的差异其实并不是一种你对我错的矛盾之争,而是一个长期动态和短期瞬时平衡的视角不同。
好比股票的市盈率,有动态和静态之分。所谓的静态市盈率也只不过是动态市盈率的一个瞬间的保留。
简单而言,一切的固定的东西只是人们为了便于理解给定了一个理想化的瞬间。甚至于宇宙哲学之最的数学,本质上也是人类对信息的一种瞬间的测定。
光速是永恒不变的吗?宇宙的运行规律是永恒的吗?并不是。
有些人很认死理,觉得对和错那么的不容质疑。这种精神是好的,黑白不应该颠倒,面对那些歪曲事实妄图为自己谋求利益而颠倒黑白的人和事情,我们应该勇敢的站出来,别轻易的把自己对正义的坚守舍弃。
司空见惯的坏事情我们也不该冷漠,一旦有机会我们还是要捍卫正义。我也说不清楚何为正义,不纠结于此。只是那些大是大非,我们该坚守,那些哲学性的模糊地带暂且不提。
但是,真的很多事情是很难分清对错的。两个人吵架,总想分清一个对错,为什么不都对呢?现在警察会协调纠纷,不是涉及刑法的一般不会强硬的去定一个死的判罚标准。两方能协调的就最好协调一下,谁赚谁亏,都不是那么重要。虽然有时候会出现好人吃亏坏人占便宜的时候。但本质上,这样做是为给双方一个更好的结果。因为你死我活之间我们为什么不想一想能不能求一个中间点,让我们共赢呢?
放开来的讲,一个杀人犯,直接判死刑,这样对双方就一定是最好的处理措施吗?不去深究这些。但显然,并不是一刀切就一定是最好的结果。
凡事留底线,这两天一个新闻:清华学姐在食堂,被学弟碰了一下。一口咬定学弟摸了自己,不分青红皂白的就开始谩骂指责,然后在朋友圈公开学弟的个人信息。扬言让学弟社会性死亡。后来调监控发现,学弟是被冤枉的,只是路过的时候书包蹭了学姐一下而已。
不多评论,学姐可能是嚣张,也可能是真的义愤填膺的正义感爆棚。但不管是那种,她都过于追求对错,而没想过动态平衡中的两端都是危险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