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品《红楼梦》中的茄子 细品《红楼梦》中的茄子--华夏英魂传与中华大历史:前言
前言
本书为何名为细品《红楼梦》中的茄子?茄子就来自刘姥姥品尝的茄子菜,刘姥姥被凤姐喂了几口奇妙的菜肴,死活品不出什么味道来,被凤姐点破才知道只是家常普通的茄子,经过种种复杂的工序,才一点茄子味都没有了。而红楼梦作者写这个故事,就是把刘姥姥比喻成普通读者,读红楼梦如同品菜,吃到了“茄子”也就是中国文化历史里本来大家都知道的人物故事,然而在红楼梦作者的改造转化之下,又吃不出这是茄子,以为是个闺阁故事了。所以这本书就是让茄子回归茄子,在中华传统家国之情的大背景下,体会它独特的韵味和情感。
醉心于竹林玄学的他,为何可以在惊风骇浪不断的司马氏一朝,在剑拔弩张的权臣中间,虽然作为寒门出身无依无靠,却最终能够处事妥帖谨慎不偏不倚获得众人首肯,大发盛世危言也让上下心悦诚服?身为丞相之孙的他,本是一风流多情才华横溢之翩翩少年,为何认为自己与漂泊红颜命运相仿,又为何终其一生不顾官职低微滔滔不绝写下无数治国强军之议论,又是怎样的势力让他立志与其不共戴天,天才的敏感和正不容邪的锋锐又怎样集为一身,让他虽然成为宵小攻击的对象,也因其人格之高洁,勇气之贞烈,灵性之超群成为了晚唐帝国末期的鲁迅,残阳天中最后一缕壮丽奇绝的彩霞?热爱生命,深情独具,精神徜徉于古来圣贤高人之间的他,本苦心学习立志于在兵祸战乱中拯救苍生,为何在救下一座城的百万生灵之后,反而留下了生前身后的骂名;世事消磨后身心俱疲,苍老憔悴的他为何选择苟活,青春不再,名利皆空,众人耻笑,他人生最后的追求抱负又是什么?自幼理智而冷静,智慧而通润,习惯大气之哲思,天然有一种精湛之气的他,在十六岁时断然拒绝鸾殿保送而声名远扬,为何又能毅然跋山涉水,千里远行而
志不少亏,他曾经看到过怎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宏大世界;他又如何身处霸道无知的异族统治者之间,忍受种种无理要求,还能苦口婆心百般劝导;是什么样的情感,让他历经千辛万苦后,在无人理解的孤独之中完成拯救亿万生灵,保护千古华夏文脉之永垂不朽之壮举?《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这三个字中又隐含着怎样的密码?是什么样的共同情感,让这些生于中华历史上“末世”的英魂们在真实到滴血的历史中,用他们的整个生命留下了旁人看来是奇节奇行,却为华夏文明做出了不朽贡献的选择?这样深刻悠远的情感又如何由汗青墨宝跨越一个个时代巨浪,贯穿古今一脉若存,在千古以来文人的心中热血和感国之泪的洗涤中,酝酿,成长,升华呢?
《细品红楼梦中的茄子》此书会带领你通过《红楼梦》中隐藏的谜语,进入中国文化史这本大书中,与这些中国历史上最美好优秀的精神一起,游览实为中国人文地图的大观园,共同品味他们的人生命运,并随着中国文明史一起,体会华夏文化在各个大历史阶段经历的风风雨雨,悲伤与欣慰,惆怅和清欢,迷茫与新生,方能理解不同于西方“中国传统历史后来再没有新生事物”的陈论,中华文明虽经历多次挫折,然而一直是在一代代在典籍中被浇灌,又将毕生血泪还给典籍留给后世的新生命之间不断前进,开拓,向上成长的;甚至中华文明也并没有失败过:虽然在现实中遭受过挫败,然而就像宝黛虽然最终心事未圆,却已经坚定了彼此的感情因而获得了最根本的胜利一样,它在一代代儿女的心中早已互相辉映并通过书籍沉淀下来,成为了精神上永恒不灭的宝玉。
本书主要解释论证了以下发现:《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女儿们其原型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名人或神祗;大观园是一幅抽象的中国文化地理地图;贾宝玉是华夏精神文明的人格化表现;《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围绕贾宝玉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对中国文化史上大事件的抽象暗喻。也就是说,《红楼梦》中的主要情节,是中华文明里的诸位英魂,伴随着随时间不断发展成熟的华夏精神,共同经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跌宕起伏的大事件;并在其中既继承了前世人生的宿命,又在主导历史兴衰的几种抽象力量的起伏斗争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在生命与暴力,情感与压迫,人文精神与法家思想之间做出选择;同时,她们前世之间跨越时空通过典籍书画的神交之情,或受时代命运所限而留下颇多遗憾的浪漫友谊,也在《红楼梦》这一华夏千秋之梦的奇幻时空中得到了充分发展,宣泄,与升华。所以,《红楼梦》中不仅可以看到华夏上古田园牧歌之酣梦,魏晋灵动活泼之池塘幽梦,盛唐宏大包容的华丽壮美之梦,五代及宋宴游品茶赏画的闲适之梦,以及诗意隽永的中华蕴秀山河,更有着杰出文人在各时代汹涌浪潮下饱含着血泪的家国之情怀,此情又通过书籍墨宝交相辉映,构成了数千年绵延不断之情天孽海,古今同一的中国之梦。
© 本文版权归 darkingwi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