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

很高兴苏州寒山美术馆邀请我主持这个“策展实践与地方营造”的工作坊。这是一个为期一周的演讲、田野调查和讨论活动,将探讨如何用艺术创作和策展来增进地方感和形成地方认同。工作坊将以一个在寒山美术馆实施的展览“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为工作目标,通过工作坊参与者、实习策展人和特邀艺术家的集体协作,对苏州的民间有声艺术、方言语音和日常生活音场进行纪录和创作,进而从听觉层面展示苏州的地方知识和文化基因。
× 工作坊|WORKSHOP ×
策展实践与地方营造
Curatorial Practices and Placemaking
× 展览|EXHIBITION ×
地方音景: 苏州的声音地理
Native Soundscape: The Sonic Geography of Suzhou
× 大纲|SYLLABUS ×
策展人(curator)只等同于“展览制作者”(ausstellungsmacher)吗?策展人除了为美术馆、画廊、艺博会、双年展策划制作展览,他们还能干什么?他们除了面向特定的“艺术爱好者”,是否能触及更广阔的人群?他们可以为我们日日生息的社区带来什么?他们对我们所归属的城市或乡村能贡献些什么?
法国人类学家马克·奥吉(Marc Augé)在他1992年出版的一本小书《非地方:超级现代性人类学概论》(Non-places: Introduction to an Anthropology of Supermodernity)中提出了“非地方”(non-places)的概念,它是指那些从人类学意义上来说相当短暂的空间,不足以构成“地方”(places);而“地方”则是指那些可以形成社会关系、历史文脉和社区认同的空间。“非地方”是“超级现代性”(supermodernity)的象征,它的特点是流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非地方”的产生主要是为了促进资本、人口和物资的快速流动。
这本书的出版社Verso在封底写下这样的介绍:“在我们的生活中,花在这些地方的时间比例一直在上升:在超市、机场、酒店里,在高速公路上,在电视机、电脑和提款机前。被这种奥吉所谓的‘非地方’入侵的世界,其结果是一场意识的深刻改变:我们感知到某种东西,但却是局部和不连贯的。奥吉用‘超级现代性’的概念来描述这种晚期资本主义现象背后的逻辑——过量信息和过量空间的逻辑。在他迷人和清晰的写作里,他试图为 ‘超级现代性’的人类学建立起一个知识框架。他先是试图把人类学从历史中解放出来,然后继续揭示出‘地方’(覆盖着历史的纪念价值和社会生活的创意)和‘非地方’(在那里个体之间仅以统一制服的形式联结,没有任何有机的社会生活的可能)的区别。与波德莱尔式新旧交织的现代性不同,‘超级现代性’是自我封闭的:从高速公路到机舱,本土或异地的特点被以二维的方式呈现成一种主题公园般的景观。奥吉并不认为‘超级现代性’是无所不包的:‘地方’仍然在‘非地方’外存在,并试图从内部重建自己。但他强烈主张,我们越来越多时间被‘非地方’传送,就像身处巨大的括号内;最后他的结论是,这种新形式的孤独应成为人类学份属的研究课题。”

全球化浪潮中的空间生产让“非地方”不断涌现,而“地方”则日渐稀少并让人怀念。正如奥吉所说:“很多由专业人士规划的新市镇经常被批评不适合生活,它们不像那些在老迈的历史中缓慢形成的地方——在那里人们的生活日程可以交叉融合,片言只语可以交流,孤独可以暂时被忘掉,在教堂的台阶上,在市政厅前,在咖啡馆的柜台上,在面包店的门前——更慵懒的节奏和谈话的气氛至今仍让周日早上的法国外省生活保持特色。”(66-67页)追求效率和秩序真的适合我们的生活吗?人们开始反思,并企图在“超级现代性”无远弗届的缝隙中保卫“地方”,甚至重新营造“地方”。在奥吉的思想影响下,“地方营造”(placemaking)开始衍为一小股潮流,吸引部分城市规划者、建筑师、作家、历史保育者、社区行动者、艺术家和策展人投身其中。
在现行的艺术制度中,美术馆、画廊、艺博会、双年展日益与流动资本融合,成为全球消费景观和旅游产业的一个链条。人们频繁地进行跨国旅行,去观看和收藏艺术作品,而这些艺术作品也是某种全球流动的产品。除了带动目的地的品牌效应和旅游收入,这些活动并没给当地社区带来什么新鲜的价值。比尔包鄂古根海姆美术馆让这个城市的旅游业起死回生,但当地人却少有把它看成与自己相关的地标,他们对足球赛的热爱远胜去这个Frank Gehry设计的奇异建筑里看一次展览。与社区生活脱节的美术馆、画廊、艺博会、双年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非地方”。部分艺术家和策展人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工作,于是发端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社会参与艺术”(socially engaged art)在冷战结束后,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有了异彩纷呈的实践。这些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工作植根于社区培育,以去作者化(de-authorization)和去美学化(de-aestheticization)的艺术实践去激活普通人的创意潜能和参与热情,尝试去与他们共同创造一个个富有人情味、归属感和历史意识,适于生活和成长的“地方”。
本工作坊是本人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生学院开设的2017年秋季同题课程的浓缩版,旨在通过对奥吉作品的深读、对社会参与艺术的案例分析、对工作坊参与者的策展和艺术创作提案的辅导与评论,来探讨作为一个艺术家或策展人(假设自己作为一个“超级现代性”的怀疑者和批判者),如何转换自己的身份,拓展自己的工作范畴,从一个只签名售卖自己作品的“艺术家”,变成“行动者”(activist)或“艺行者”(artivist)甚至“催化者”(activator);从一个“展览制作者”(exhibition maker)或享受权力的“策展人”(curator),变成“协调者”(facilitator)或“有机知识分子”(organic intellectual)甚至“地方营造者”(placemaker)。
与此同时,本工作坊将针对苏州文化的地方基因和地方知识展开田野调查,并将焦点逐渐收聚于城市的声音遗产,包括对民间有声艺术、日常生活环境音场(特别是那些行将消失的声响和当代新出现的音场)、方言俚语语音的田野收录,并在参与者、实习策展人和特邀艺术家的集体协作下,将之转化成一个将在寒山美术馆展出的声音装置展览“地方音景: 苏州的声音地理”(Native Soundscape: The Sonic Geography of Suzhou),作为本工作坊的工作成果。声音地理学是一个把地理位置、想象和展演之间的联系绘制出来、从而重新解释“地方”的过程。从穿越和记录风景的声音属性到创建抽象的声音行走路径和地图,声音地理学试图揭示重要的事物如何改变了周围的环境,它可以应用于艺术媒介或作为一种装置来传播适用于理解城市空间及其发展的信息。 “地方音景”是一个试图关闭视觉,放大听觉,探讨声音作为城市记忆载体,在与地方居民的互动中,构建苏州城市的地方性(locality)和本土性(nativeness)的研究和展示项目。本项目以本人在2006年受伦敦蛇形画廊委托、以“声音研究所”(Institute of Sound)的集体名义策划制作、在伦敦历史建筑巴特西发电站展出的“唤醒巴特西”(Awakening Battersea)声音装置展览为蓝本。为了为本项目提供更多元化的学术工具和构建更广阔的研究框架,本工作坊将增加对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Paul Ricoeur)的《记忆,历史,遗忘》(Memory, History, Forgetting)一些章节的集体研读。

× 关键词|KEYWORDS ×

× 教学方式|TEACHING METHODS ×
演讲|Lecture - 讨论会|Seminar - 田野调查|Field Work - 展览制作|Production
× 必读书目|REQUIRED READINGS ×

× 建议书目|SUGGESTED READINGS ×




*其它必读和参考文章以及电影、艺术录像将于本工作坊微信群公布。
× 主持人|FACILITATOR ×
欧宁|Ou Ning
× 蓝本|EXAMPLE ×
唤醒巴特西|AWAKENING BATTERSEA

2006年,欧宁接受伦敦蛇形画廊的委托,策划了这一声音艺术展览项目。它由颜峻和李如一担任制作人,邀请了20多名中国声音艺术家成立“声音研究所”(IOS),根据各自在不同省份和地区的田野录音素材,经过集体讨论和创作,最后转化成时长约三个多小时的概念性声音作品,安装在伦敦的历史建筑巴特西发电站的涡轮大厅,以循环模式播放,试图以巨大的声波唤醒这座被丢空多年的工业建筑。此展览后来还巡回到奥斯陆和卢森堡展出。

IOS成立的目的是致力于声音地理学的研究、创作、展示和出版。它由声音艺术家、田野录音实践者、热衷于探索声音和物理空间之间关系的建筑师以及对声音的社会学研究感兴趣的作家组成。利用“声音作为唯一媒介”的方法,IOS倾向于在所有非听觉感官关闭的情况下感知和反思世界。通过收集和处理日常声音,它试图探索声音叙事的可能性以及声音现象与复杂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IOS鼓励更多的人从事田野录音,定期记录中国的环境声景,以建立大容量的声音档案。

× 参考链接|REFERENCE LINKS ×
欧宁,策展实践与地方营造
英文,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与保护研究生院2017年春季课程大纲。
欧宁,论公共艺术
中文,Utopia in Practice: Bishan Project and Rural Reconstruction (Palgrave Macmillan, 2020)收录英文版。

× 日程|SCHEDULES ×


× 具体演讲日程|LECTURE SCHEDULES ×
主持人演讲|LECTURES BY FACILITATOR
欧宁|OU NING

概论之一|INTRODUCTION 1
如何策划一个地方:认同、关系与历史
How to Curate a Place: Identity, Relations and History
从人文地理学、人类学对“地方”与“非地方”的定义说起,对构成“地方”的三要素——认同、关系和历史进行举例分析,在理论的范畴内探讨策展实践(curating practices)在地方营造 (placemaking)中的作用和可能。
视频回放: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1y4y1v7bw/?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0

概论之二|INTRODUCTION 2
深度聆听:音景生态和声响地理
Deep Listening: Sound Ecology and Sonic Geography
介绍声音研究的各种方法,从田野录音、采样到人类学和政治学分析,从录音设备发明之前的文献阅读到一个历史横截面的音景生态的推演,从声音对人和其它物种的影响到它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介绍声音研究中必要的环境意识、正念和深度聆听。
视频回放: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D4y1X7v7?spm_id_from=333.905.b_7570566964656f.5

个案研究之一|CASE STUDY 1
人人都是艺术家:社会参与艺术
Everyone is an Artist: Socially Engaged Art
“人人都是艺术家”是博伊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口号,用来挹注后冷战时代世界各地的“社会参与艺术”(Socially Engaged Art)实践并不过时。艺术家们通过“去作者化”和“去美学化”,从物化作品的创作者变成了“事件制造者”。他们让渡了自己的特权,打开了社会参与的闸门,让普通人成为艺术的主体,让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释放了社会智慧的能量。“社会参与艺术”把起源自六十年代的文化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绎成了更广阔的“艺术介入社会”的运动。

个案研究之二|CASE STUDY 2
打开听觉:声音艺术
Open Your Auditory Sense: Sound Art
声音艺术的起源要追至二十世纪初的意大利未来派、俄国先锋派以及波及欧洲大部分国家的达达派运动。一百年前的叛逆者们粉碎了艺术的陈规,在历史的舞台上开宗立派。他们提出的“噪⾳的艺术”(L'arte dei rumori )、“音节诗”(Poésie Phonétique)这些原创概念引发、滋养了今天林林总总的声音艺术实践。从时间性的纯声音创作,到空间性的声音装置,从欧洲前卫音乐到日本噪音,从占领了美术馆的“声音雕塑”到沉浸式的音景构建,其实验维度一直在扩大,也刷新了当代听觉经验。
发起人演讲|LECTURES BY INITIATOR
布达|BUDA

从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 到保罗·利科的“遗忘”
From Maurice Halbwachs' "Collective Memory" to Paul Ricoeur's "Forgetting"
集体记忆是在一个群体里或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的事或物。不论它是物质或非物质的,由于人们的意愿或者时代的洗礼而变成一个群体的记忆遗产中标志性的元素。它既是当代的生产,也是传统的绵延; 是被建构的结构,也是建构性的力量。遗忘对记忆与历史构成了威胁与挑战,存档是防止遗忘和清除痕迹的首要防线。一旦经历了某些事情,记忆就变得不可磨灭,即使它并不总是可访问的。记忆的另一种滥用是可操纵的记忆,与之相对应的是可操纵的遗忘。如果有官方授权或纪念的历史,那么也有官方遗忘或禁止的历史。

寒山美术馆馆长,策展人,译者。毕业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巴黎高等实践学院 , 巴黎高师莫里斯 · 哈布瓦赫研究中心(Centre de Maurice Halbwachs)。九三学社社员,法国汉学研究会成员,2016 年起主持创办寒山美术馆并担任馆长,独立杂志 Surge(生羊毛)创办人和主编,集合品牌Mindthings创办人。
特邀艺术家演讲|LECTURES BY GUEST ARTISTS
李劲松|Li Chin Sung

我的声音日记
My Sound Diary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每年回天马山记录和外公聊天与往返路上的种种声音开始,李劲松通过自学成了声音艺术家、独立唱片公司创办人以及器材控、软件控……这是他首次分享个人声音故事,兼顾为工作坊参与者介绍田野录音和后期剪辑的器材、技术、技巧与注意事项。
视频回放: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Xf4y1Y7dK/?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0

李劲松1989年以一位在校平面设计学生身份联合创立香港首家独立音乐厂牌 Sound Factroy ,1992年开始创作声音作品并在香港独立音乐合集"Ma-Li-Ma-Li-Hung"出版,后以制作人身份参与100多张专辑制作和出版,以声音艺术家名义在台前演出,给电影、现代舞、实验影像配乐,1997重组公司建立Noise Asia独立经营, 后以更多不同身份大量参与世界各地艺术、文化、音乐活动策展、监制、制作、文化交流,到目前出版专辑20多张,合集30多张, 持续通过不同艺术项目和多个音乐组合在亚洲和欧洲以出版、表演、展览、文化交流等形式一直活跃至今。他曾应邀参与欧洲法比加艺术节、威尼斯双年展、科隆音乐三年展、卑尔根国际音乐节、横滨三年展、北九州双年展、新加坡华艺节、越南河内声音元素艺术节、台湾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艺术节、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香港新视野艺术节、丝绸之路艺术节、香港巴塞尔艺术节、香港国际诗歌节等音乐和艺术盛会。www.dicksondee.com
张安定|Zafka

从田野录音到声响剧场
From Field Recording to Sound Theatre
关于个人声音实践和政治学、社会学分析。

声音艺术家,实验音乐人。青年文化研究者,青年志联合创始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获得公共管理和政治社会学两个硕士学位。他主张城市声响的政治学聆听,以及基于行走/听音/研究的城市微观声响地理实践,出版《谁的乌托邦》,《雍◎和》和《I·Mirror》等多张基于田野录音的电子原音唱片。近年,他开始关注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网驱动的新声音文化景观,转向声响写作、声响剧场表演与声音装置等多媒介形式融合的创作。完成《寄生/声》,《声墟》以及《田野》等作品,参加了中国声音大展香港站,OCAT声音分裂展演系列,中国美术学院“迷因城市”首届跨媒体艺术节等展览和演出。2016年秋至今,Zafka开始电子音乐创作和现场声音与视觉演出。在实验电子音乐厂牌Play Rec出版“大平原三部曲”《亚伯拉罕的机器》、《荒舟》和《不完全契约》专辑;以及“后大平原组曲”第一部《剧场契约》专辑。这些作品以声音与视觉形式,曾在今日美术馆、民生美术馆、OCAT美术馆以及亚洲数字艺术展等现场演出。
颜峻|Yan Jun

音乐无家可归
Musically Homeless
关于非音乐、田野录音、身体和时间。"musically homeless" 来自瑞士艺术家费史利和维斯说过的一句话。这个月19号上午10点,我也会在 radiotsonami.org 做一个同题的音乐现场直播。本次在寒山美术馆的讲座和这个音乐现场,都和“根源”、“故乡”有关。那么什么是故乡呢?我理解它是一个持续发生的事件,而不是一个固定的物体,更不是某种不变的既成事实。此外,它是超越道德的,因此也是超越情感的。在这个讲座中,我会介绍我小时候听过的音乐,以及它们和我现在的创作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仍在变化之中。

乐手,诗人,住在北京。使用田野录音、身体、噪音、概念进行实验音乐和即兴音乐创作,及相关展览呈现。作品常被归类为“非音乐”。是微型厂牌“撒把芥末”创办人。FEN 乐队、茶博士乐队和即兴委员会成员。“我希望我是一份田野录音。” www.yanjun.org
王婧|Wang Jing

弧线, 还是回路?声景还是声境?
Arc or circuit? Soundscape or Acoustic milieu?
如何理解我们所生活城市的声音环境与我们的关系?声景, soundscape,又在多大程度上激发同时限制我们的声音感知与思考方式?声音环境,如充了电的氛围回路,既不天然也从不中立,它充满感情、技术与关系。这次分享通过具体声音理论与艺术实践的讨论,深入探索 声音环境。同时,也将介绍讲者关于中国古代声音思想,中国声音艺术 历史及美学的新书Half Sound, Half Philosophy: Aesthetics, Politics and History of China's Sound Art (Bloomsbury, 2021)。

艺术人类学者,声音研究学者,声音实践策展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MIT人类学访问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访问学者。美国俄亥俄大学跨学科艺术博士。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声音研究,感官研究,艺术人类学。担任SSCI 期刊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国际编委,担任期刊Sound Studies: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编委。担任期刊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书评编委。出版专著《声音与感受力:中国声音实践的人类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专著Half Sound, Half Philosophy: Aesthetics, Politics and History of China's Sound Art (Bloomsbury, 2021),在国际学术期刊包括Social Science Research, Representations, Leonardo, Leonardo Music Journal, Journal of Popular Music Studies, Organized Sound等和国内学术期刊包括《新美术》,《音乐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若干。2014年8 月至2018年,与本地艺术家联合创立非盈利民间组织BUS,致力于促成与推广本地及国际实验和先锋艺术活动。2015年1月,在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创立“声音实验室”, 致力于孵化跨学科声音实验项目。 https://person.zju.edu.cn/wangjing/658027.html
王基宇|Wang Jiyu

啸与言: 气本论音声的形上性与地方性
Screech and Speech: The Metamorphism and Nativism in the Sound of qi Ontology
通过解读唐代孙广的文本《啸旨》中的气论哲学与人声实践,讨论中国古典声音术中的差序格局,以此示范文献阅读与研究写作的方法。

策展人,青年学者,中央美院实验艺术硕士,青海省短兵运动协会会长。在“法权秩序与中国道路”(北大法学院,2016)、“三联思想广场”(UCCA,2014)、“古今通变工作坊”(同济大学哲学院,2015)等政法与思想论坛作研究报告。作品参加展览“何不再问: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PSA,2016),“民间的力量”(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2015)。理论作品收入《哲学、科学、神学诸意识形态》(三联书店,2016)、《新知》等思想文化类辑刊。策划“新碑学1悲悼与长子”(空间站,2016)、“新碑学3公羊传统与现代写实”(中央美院美术馆,2017)、“技术也凝结成了风景:科技艺术与风景画传统”(首北兆龙,2019)等当代艺术展览。获深圳卫视“勇士的荣耀”、“虎贲锦标赛”、“武当山演武大会”等重要赛事冠军,是中国剑术格斗的代表性运动员。
郭廖辉|Guo Liaohui

声音地理的视觉化呈现
Visualizing of Soundscape
关于图表制作(Diagramming, Mapping )与研究的视觉化方法介绍。从建筑师的角度,在建筑学的思考和表达工具中,摘取对声音研究有帮助的diagram和mapping,简述类型范例和应用方法。

郭廖辉工作室(Atelier Guo)主持建筑师,瑞士注册建筑师,拾柴学社发起人,门德里西奥建筑 学院硕士,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学士。曾在彼得·卒姆托工作室(哈尔登施泰因,瑞士)、卡鲁索·圣 约翰事务所(苏黎世,瑞士)、弗朗切斯卡·托佐建筑工作室(热那亚,意大利)进行建筑设计实践。郭廖辉曾在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上海)、中央美术学院、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建筑学院进行学术讲座和教学评图。曾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本土工作室、北京非常建筑工作室、北京直向建筑事务所、北京多相建筑工作室、上海梓耘斋、上海印西诃建筑事务所等国内一线设计实践单位讲学交流。
× 应征者指南|GUIDE FOR CANDIDATES ×
要求|REQUIREMENTS
1.应征者对艺术创作、策展、城市研究、历史研究、地方营造要有兴趣并有一定的知识或实践基础;
2.要具有英文阅读能力,可参与英文书藉的研读活动;
3.要具有环境意识、正念和深度倾听的耐心,这是声音地理学实践的基本要求;
4.获选成为参与者后要自备录音器材,关于器材的挑选和田野录音(field recording) 的技术应用,工作坊会有特邀声音艺术家进行辅导;
5.要具有较好的写作能力,因为每位参与者须通过参与田野调查和小组讨论为展览出版物独立撰写一篇2000字以上的文章,解释声音现象与“地方”的关联;
6.本工作坊为免费活动,但因为持续时间较长,为了保证每位参与者全程参与活动,每位参与者须向寒山美术馆缴纳1000元人民币的保证金,此保证金在活动结束后发还;
7.每位参与者在苏州的食宿须自理,寒山美术馆将推荐可享折扣的周边酒店。
应征方法|HOW TO APPLY
1.本工作坊的参与者以12名为限;
2.请将个人简历、作品资料在12月3日前以PDF形式发至寒山美术馆的邮箱:hsam@sndcc.cc,邮件主题请标明#策展实践与地方营造#或#地方音景:苏州的声音地理#;
3. 寒山美术馆将于12月5日公布网络面试名单,12月6日进行应征者线上面试,并于12月7日在寒山美术馆公众号公布入选参与者;
4. 寒山美术馆保留名额从缺、增补之权利;
5.如有疑问可以咨询微信或电话0512-69580830。寒山美术馆官方网站:http://www.hanshanart.org
欧宁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郑观萱、王大闳与黑山学院 (18人喜欢)
- 新书发布|《农托邦主义者》 (16人喜欢)
- 绿榕丹荔故乡心* (2人喜欢)
- 同言工作坊2025: 评论写作、杂志出版与集体实践 (2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