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你最具反抗意识的行为
查看话题 >养育孩子的过程,孩子是成长,父母是修行
一个人究竟要经历什么,才能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中国很多家庭关系之所以让人疲惫,就是没有边界感,一定要让别人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生活。可一个人从孩子成长为大人,最渴望的就是可以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不可否认,很多时候,父母说的是对的,他们经历了路,走了弯路,不希望下一代像他们一样,但他们忽略了一点,有的弯路是需要去走的,有的壁是需要去碰的。孩子们需要在磕磕绊绊中,形成自己的认知和人生体验,而不是在说教中成长,在责骂中变成父母期待的样子。
其实在教育的过程中,最多发生的事就是打脸。按别人的经验和自己的领悟,不该这样做,不该这样对孩子,应该正面管教,讲道理,学会倾听等等等等。实际是急起来的时候,简单粗暴最能短,平,快地解决问题,短时间的鸡飞狗跳之后,各自疗伤,平复情绪。用发脾气,吼叫,责骂的方式压制,在一定的年龄段是有效的,但随着成长的步伐,反弹也是随之水涨船高的。顶嘴,反抗,沉默,叛逆,对着干,更有甚者,离家出走,自残,老父亲老母亲开始打情感牌,许多孩子正初中高中的父母,在老师或朋友面前因为孩子的问题泣不成声,着急却不知如何解决,感觉亲子关系处于崩溃的边缘。这个阶段,有人这样描述,这就是成长,孩子终将脱离父母,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这个阵痛不仅属于父母,同样属于孩子。按自然法则,犹如鸟妈妈将赶出鸟巢,让小鸟学会飞翔,学会独自觅食。
养育孩子的过程,孩子是成长,父母是修行。父母被唤醒儿时的回忆,带着原生家庭的痕迹,一边融入自己的理念,一边不知不觉地融入自己童年的印记,或是幸福的传承;或是不幸的治愈;或是换个身份,重演儿时的故事。时常在想,做父母和做孩子,究竟谁更不容易!孩子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只叹一片苦心付之东流去。的确,如果把父母比做一门职业,这是少有的,没有门槛,不需要培训就上岗,可以按自己方式,随心所欲来进行。看着眼前并不完美,却时刻让自己牵肠挂肚的孩子,心里期盼他能健康,平安,快乐,有幸福的能力;孩子是不是也在心里偷偷羡慕过,对比过别人家的父母,或气质出众谈吐不俗,或有钱有权,或才华横溢……
孩子承载着父母的期望一天天长大,很多父母却放弃了自我的成长。当父母再不能用几十年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来碾压孩子的时候,当孩子努力绽放父母却不求进取安于现状的时候,当孩子看出父母说教千篇一律漏洞百出的时候,当孩子叹息父母严于律人宽于律己的时候,双方在认知等方方面面渐行渐远,孩子开始进入自我成长,只是他们或多或少会带着父母的印记,打破他们的陋习蜕变成更好的自己,还是潜移默化中传承了种种习惯和生活方式。此时,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开始一骑绝尘,将只会唠叨和说教的教育方式远远抛在后面。又一代人,又一次的渐行渐远。正所谓阶层,带着鄙视链的烙印和世俗的偏见,却不是无缘无故的。
若干年后,当孩子成为父母,会怎样回忆的童年,如何评判自己的父母,又会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那时,作为老一辈的我们,总归是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强。
很多中国式父母,总喜欢用经验,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来要求别人,喜欢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别人,在说教中得到极大的满足和自我认可,殊不知,每个人之所以独一无二,生命之所以传承,之所以进步,很大程度上,源于在以往基础上推陈出新,需要的不是复制,而且创新;不是去重复上一代的生活,而且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不是停留在以往的认知,而且与时俱进。如果可以,做好孩子成长的奠基石;如果不行,也不要成为孩子成长的天花板,用自己的世界观去束缚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