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国内的出版社
2025-04
最近开始清理藏书库存,卖掉其中一部分价值不大的书。通过比较各二手图书网站收购和出售情况,发现有这么一些规律:
1,畅销书价格很低。原因:印刷数量很大,即使这本书质量很高,短期内也没有保值增值的潜力。例子:中信出版社的《人类简史》系列。
2,文学小说类价格偏低。原因:印数很大,版本很多(像是西方19世纪的小说、中国古典文学都没有版权限制)。例子:人民文学出版社、南海出版社(新经典)出版的一些比较经典的小说等文学作品,以及古典诗词文学的普及性图书(中华、上古)。也有例外,如果普及本中有一些较冷门作者,那可能还是价值比较高的,像中华书局“古典诗词名家”选入的谢灵运鲍照诗选,目前价格还不错。
3,教材类价格最低,根本卖不出去。原因:印数太大,学生这么多,每年都印。外语书价格也不行,像外研社的书,除非是有学术性、装帧比较好。
4,常见工具书价格比较低。原因:印数比较大。 例子:《牛津英汉双解词典》。 当然有些冷门工具书有一定学术性,价格还可以。
5,学术类图书价格比较高。原因不必多说。但是,如果要看保值增值潜力,还要取决于这本书本身的质量、作者的实力。我国学者的学术实力,不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在世界范围内确实都不算高。当然就中国本身的历史文学等研究,那是国外没法比的。另外,一般编著的文集价值不大,一个人独自的作品比较有价值。一个人独自的作品,即使是普及性的作品,也可能价格比较高(如我手头上许嘉璐的《古语趣谈》),当然可能也存在绝版的因素。
6,计算机类图书价格太低。原因:知识更新太快,容易过时。
7,期刊杂志一般卖不出去,除了一些特刊、增刊比较有收藏价值。如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出的选美中国特辑,最近高价卖出去了。
8,冷门稀缺的资料价格奇高。像东方出版社的《漫长的革命》,已经溢价几倍到上十倍了。当前国内学术氛围下的稀缺性,读书人应该很容易明白什么书更值得收藏。
9,绝版书价格很高。但一本书是不是绝版,可能有点碰运气。像我手头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蟹工船》(文本漫画二合一)目前价格就很高(多抓鱼上面已经溢价四倍了),不知道为什么绝版(难道是因为翻译者凑巧和某人同名?哈哈)。
10,翻译的不如原版的,如果能买到原版(特别是精装)肯定买原版(但是原版的畅销书应该也不太值得买)。一来原版稀缺性比较高,进口数量本来就少,即使影印版也是如此,二来,原版原汁原味,肯定比翻译的尊重原著。当然,如果自己要认真研究阅读,还是需要翻译版对照原版读,读原版的速度肯定更慢。
总体来说,就图书的保值增值潜力,我觉得还得看老牌出版社,像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华书局、上海古籍等等。卖普及性读物为主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就不太行。但也需要注意,现在有些学术书籍,单纯就是科研项目凑数用的,往往粗制滥造,即使老牌出版社也不能幸免。像前不多久中华书局出的一个什么集子评注,全是惊人的错误,让人笑掉大牙。
其次,单行本比丛书价值高,可能因为丛书出版工程浩大,难免出现编校不佳的状况,特别是短期内出版的那种丛书,但像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出版周期长达几十年,不在此列。
第三,精装比平装书价值高。如果一定要收藏,最好还是买精装,保存时间更久远,增值潜力也更大,虽然精装可能会贵很多。
所以,一般来说,诗词文学小说国学等普及性读物,以及各种畅销书等,如果不是特别喜欢,我觉得可以不买,通过书店、图书馆或是借别人的、或是找电子版读读就行,一定要买的话,就买品相好的二手书。学术性比较强的书,除学术质量本身外,还应关注版次、印数、独家性、原创性、装帧这些要素;其次是古人撰写今人注解的图书、汉译的国外图书,这类书注解者翻译者的水平也是影响图书价值的关键。
===========================================
2024-12-18
和四年前相比,我觉得国内图书市场大概有这么几个变化。
一,翻译作品越来越丰富,原版图书也大量直接引进。感觉现在国内大量引进各个国家和语言的图书。翻译和出版速度也很快,一些热门图书基本接近于和外国同步出版。英语仍为绝对的第一外国语,日语紧随其后,因为日本漫画和小说还是非常受欢迎的,西语、法语作品也比较多。德语、俄语较少。意大利语、韩语等更小的语种作品也开始兴起。现在国内的翻译人才确实储备非常丰富,大概现在的翻译工作也非常内卷,几乎不赚钱。因为现在互联网资料丰富,比起老一辈翻译家来,现在的翻译质量其实并不差。但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特别是英语图书,大家现在英语水平都很高,往往一眼就能看出译者中英文水平有限、专业功底不扎实、编辑校对出版不严谨等情况。
二,书店纷纷崛起,但竞争激烈。西西弗书店算是比较成功的,到处开店,北京许多中端以上商场几乎都能见到。中信、三联、国图也开了自己的书店,还有外语原版图书为特色的page one。不过许多书店生存压力很大,近年来关店的不少(如朝阳大悦城的三联,颐堤港的page one等)。
三,图书价格越来越高,质量却不见提高。现在的书,标价在50块钱以下的书越来越少,很多书动辄就是58、68起步。这个价格已经快和发达国家看齐了。虽然通过电商平台可以拿到较高的折扣,但电商平台自己生存压力也很大,大力度的促销活动也越来越难以为继。最近几年也没看到有什么新出的精品爆款图书和系列,稍微好点的书都是翻译和进口作品,大部分出版社都是拿着各种名著经典炒冷饭,虽然也有炒得比较火的。
四,实体图书市场萎靡,电子图书稳步增长,有声书兴起。尤其是有声书,最近几年发现周围的人用app听书、播客的很多。
五,青少年成为图书消费主力。现在逛书店的主要人群,已经不是带着幼儿园小朋友看绘本的家长们了,而是中学生和高年级小学生。各种漫画、小说、科普教育图书都很受欢迎,种类繁多。看来自2011年计划生育政策开始逐步松动,以及同期快速的经济增长,造就了当前中学生强劲的消费力。其实目前各种面向中学生的杂货、文具、玩具、游戏商店也是在逆势增长的,但这个增长估计持续不了太久。
===以下为2020-11-14版本===
商务印书馆。小时候以为商务印书馆只是出版各种词典和工具书的出版社。后来发现远远不是这样。著名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系列,平装本朴实无华,博大精深。后来从中选出一些热门经典加以精装,卖得有点贵,但也无可厚非。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遴选适当,基本囊括中国现代社科学术精粹,较人民出版社的人民联盟文库更具学术价值。也有一些非常不错的单行本。还涉足一些诗词文学、科学技术领域。商务的书不太容易做到超低折扣,如果偶尔能够入选促销应抓紧拿下。
人民文学出版社。平装本的古今中外文学,历来是学生党的最爱。真正做到了价廉物美,为人民而出版文学。也有一些精装版(如影印版《石头记》、《莎士比亚戏剧》单行本),比其它出版社同类出版物也有更高的性价比。还涉足国内外学术类的出版翻译,有些还不错。只是就当代中外文学来说,人民文学出版社也受到其它一些新兴出版公司和其它老牌出版社(如上海译文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的挑战,已经不太有竞争力了。
中华书局。以二十四史等古籍闻名。也有当代中国文化学术的各种新作。总体出版质量很高,但现在问题也很多,引发不少争议。一则古籍价格飞涨,平装本几年就翻番,印装质量也不更好,老版模具都用烂了,也不重新做新版;另外搞了精装版,但是价格几乎要上天。二则质量下降,出版了许多迎合市场的非学术和古籍作品,其实质量一般,也有很多是另请一批人炒冷饭(如古籍诗词的注解本出了一遍又一遍),意思不大。三则出版思路狭隘,全方位竞争不过其它出版社,文学竞争不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学术比不过商务印书馆和人民出版社,就连看门的古籍出版,也受到上海古籍的极大挑战。似乎还搞过中小学教育,我就呵呵了。
人民出版社。看家的自然是马列和领袖著作了。也有人民联盟文库这样的精品学术,意识形态正统一些。单行本也有一些好书。总体书籍装帧纸张质量不错。只是感觉出版的方向可能比较受限,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不够大。
上海出版集团囊括几乎所有上海著名的出版社,但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名义出版的并不多。只好每一家单独拿出来说。感慨上海出版业之发达,远远超出全国其它任何地方,就连北京也不能比。北京的出版社,总体比较官僚化,掌握着很多资源,却没有出版足够多的好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是中华书局的同门兄弟,但是我觉得现在比中华书局做得要好一些。上海古籍掌握的资源可能没有中华书局多,但也出了不少好书,而且价格比较亲民,即使精品书也不太贵。只是现在也有点庸俗倾向,如越来越多新版古籍采用那种纤细的宋体,远不如老版的老宋体庄重。
三联书店/上海三联书店。感觉这个出版社没有那么许多大部头的大丛书,主要走的是单行本精品学术路线,即使搞的丛书系列(如《现代西方学术文库》),数量也不多,但真正都是好书。
上海译文出版社。阅读国外小说的最佳选择。历史悠久,资源众多。老版翻译质量过硬,但是语言也比较老套,甚至有些错误。新译作品质量有所完善。这些年也受到新兴出版社的挑战,被他们拿去不少好资源。其它地方上能望其项背的大概只有南京的译文出版社吧,资源不多,但也有一些好书,而且相对便宜。
上海人民出版社。地方人民系的佼佼者。总体意识形态较北京的人民出版社还左一点。最早接触到他们的一本书是《美国人民的历史》,看过醍醐灌顶。学术类的书总体质量很高。其它地方人民系我觉得比较好的,应该是江苏人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前身西南人民出版社),再其它几乎就看不到了。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在我心目中是全国最好的综合类科技出版社,费恩曼物理学讲义、古今中外数学应该都是科学达人的必备精品。北京的科学出版社,依托北京巨量的大学和研究所,掌握的资源非常多,但主要依旧是做印数很少的小圈子学术出版,普及性出版质量不高,还卖得特别贵,还不如地方上的一些社,如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或是一些做专业科技出版的社,如人民邮电出版社。
近年来崛起的几个出版社。中信出版社,财大气粗,拿下了许多世界著名畅销书的版权,出版质量也很高。作家出版社,相对比较小众,主要出版小说,手握不少一流小说的版权(如余华的《活着》)。重庆出版社,不止是因为《三体》,之前就有一些好书,在中西部的综合性出版社里面应该处于领军地位。想来,重庆毕竟是做过临时首都的地方。相比之下,经济或文化更加发达的广州、西安应该感到汗颜,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出版社。
还注意到近十多年来出现一种新业态,即民间的文化传播发行公司与官方非一线的出版社联合(主要就是买书号),出版发行了一些较高质量的文学畅销书,也有一些学术书,但多为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普及。比较典型的结合有,后浪+北京联合、世界图书,新经典+南海出版,果麦+上海浙江的一些出版社,磨铁+浙江人民、北京联合等,读客+江苏凤凰文艺,等等,部分公司还上市了。总体评价,部分文艺社科图书质量还是很不错的,补充了商务、三联、人民、人民文学、上海译文、译林等不足,但多数图书还是走快消路线,销量大,电商经常能搞到超低折扣。而且宣传攻势猛烈,常常占据许多国有和民营书店醒目位置。由此,需注意可能存在虚假评分的问题。
其它地方上的出版社,能想起来的不是很多。广州的花城出版社,天津的百花文艺出版社,武汉的长江文艺出版社,湖南的岳麓书社,等等。这些小出版社给电商的折扣普遍比较大,如果看中了某些图书可以趁电商活动能够以超低价买入。
大学系。应该还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和清华大学出版社两家占居鳌头。北大出版比较全面,比较喜欢他们影印的海外教材。清华主要就是IT方面的权威了,但这方面人民邮电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也很有竞争力。其它大学的出版总体都要差不少,包括上海和南京的大学。但值得一提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很早就专注于翻译国外的学术著作,他们的几个系列如理想国,都很有名气。
外语教学。外研社独一档,上外教第二档。外研社这些年也有一些原版外文学术著作,不再只是做教学出版。
其它待补充吧。
另外,说下买书的事情。个人感觉,电商上面还是以销量为基础来设计折扣,销量越大折扣越多。所以销量小的科学学术类书籍,很难做到超低折扣,能够参加满100-50就不错,有时候还经常缺货。销量大的往往折扣很大,加上用券,可能能低至3.3折(如JD做到满600-400)甚至3折不到(以图书定价计)。
还有一个读书的问题。家里地方大,自然可以买实体书。但也不能无序乱买。至少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没条件的,比如学生,经常搬家的年轻人,不如以电子书为主,实体书太沉太占地方了。不过电子书还是以一次看完的畅销和文学类比较好,经常需要回看的学术类不合适用电子书。
© 本文版权归 aquaremaneo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