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沟通差异——你为什么不好好说话?
我只懂中英两种语言,英文更确切的说是美语,英式字里行间的戏谑和傲慢腔调另当别论,但是西方的沟通模式上很多的共性。我想用我的切身感受谈谈我自己在中文沟通当中遇到的障碍,以及一些人在用英文交流时为什么他人会觉得“rude”。
话明明可以好好说,语言优美、简洁、时机得体,是一个有效的杠杆,一门低成本的艺术。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放弃这个更好地与他人搭建桥梁的契机,主动选择不好好说话。
1. 谈话的专注
出来约见网友或者是朋友,遇到对方时不时在玩手机或刷一些无关紧要的软件,我通常不会再见第二次。在西方的交流中,谈话的专注性体现了交流的诚意。我约见过无数级别比我高的职场前辈、大佬、银行和商业经理人,在和我约谈的每一刻,这个时间便瞬间属于「当下」,每个人都需要「at present」,这是社会交往的言行潜规则。忙的情况你可以缩短与对方交流时长或提前走人,但是你在commit了给别人的这个时间之后,还在心猿意马玩手机或做别的事情,是对对方的极大不尊重。想想对方可能是一心一意什么都不做的,以便倾听和答复你,你这样对别人也并不公平。
如果在和对方在一起的时候真的有电话和紧急信息进来需要马上回复,你需要告知对方:对不起,我这里有XXX急事,需要回个信息,请稍等。处理完手头事情之后你们再回到交流的主题。
我不知道约见我的一些朋友,是为了体现ta的时间比我金贵,或者想用做点什么掩饰内心的焦躁,还是故意要给对方不尊重看。那种边玩手机边和对方聊天,还时不时说一句:“啊?什么?刚没注意听”的人,简直是犹如对别人slapping on the face(直接打脸).
2. 说话之间的buffer(缓冲)
好的语言是减少人与人之间生出摩擦的润滑剂。西方的沟通,特别注重避免误会。比如我在商店排队的时候,前面突然插了一个人并排站,这个人会掉头给我解释:我们是一起的,结账也是一块,不是专门插队。我马上一笑说:当然没问题,no worries。
但是如果少了解释这一步,排在后面的你会不会耿耿于怀:队伍都这么长了,这对毫无公德心的母女还要插队?
比如发了一封邮件请对方帮忙,对方看到内容的紧急程度,一般会优先回复。如果没有,对方可能会在之后回复:不好意思,因为什么原因耽搁了,并不是有意现在才回复。——以此让对方来放心,自己并不是因为不愿帮忙才拖延回复时间。
英文里挂在嘴边句子:I didn't mean to...; (Becasue) I wasn't sure that...; Just wanted to let you know...都是在解释有可能产生的误会和给对方带来的心理不适,确保 no misunderstanding as much as possible。
经常看到有一些中国年轻人给我留言或者发邮件讲:和某人产生了什么潜在误会,但是因为“不好意思”而避开沟通和争锋——这是个非常典型的中式思维。英文里我甚至都找不出“不好意思”这个词的直译。
在西方社会里,你要解释,尤为要说清楚可能让对方产生误会的事情。你永远不会over-communicate,但是不communicate、遇到事情没有确保两方在same page,便是会彼此心存芥蒂、甚至失去朋友的大忌。
反而有时候正面沟通之后,你会发现原来真是误会一场,自己和自己怄气。
更多实例参见我很早前在豆瓣写过的一篇文章:《不解释,是最差的沟通方式》。
3. 认错态度与改进机制
明明是自己的失误,很多中国人在道歉态度上非常小气,好像感觉说了这个“sorry”,自己就丢了脸面,掉了身价,从此矮了别人那么一截。同样的情况在印度人身上也常有体现。
在西方主动承担自己的失误是一种能力和负责任的表现。没有人会认为你打了错别字、一段话没说清楚,一个任务记错了,就真的会记恨你、抓着小辫子不放。英文里的“Sorry”,“my bad”,“I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都是挂在嘴边的语句。我现在工作里有个项目的老大每次开会时都会诚恳地跟我们手下讲: Every day I make mistake, but every day I look for for new progress. 我不害怕改变,但是最担心我错了的时候,没有人告诉我。
《论语》里讲:吾当三日自省。这个基础上,也需要更进一步的行动:当你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给别人到来的不便之后,一定要告诉他!勇于道歉和承担,是你为人处世的气度和风范,会带你走得更远。
4. 环环相扣,Close the Loop
中国说话和解决问题讲究“打太极”,就是凡事不便说得太明白,讲究中庸和“暗示”,喜形不露于色,凡事点到为止给你自己去琢磨。这点在工作上尤其是外企、以及和西方人打交道时特别不好用。
这些年有个中文热门词汇叫靠谱。靠谱是什么,有一次读网文,说本质就是英文里的close the loop:凡是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看一个人靠不靠谱,要看ta是否遵守承诺,是否具有执行,是否能呈现结果。
在西方交流尤其是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共事时,提出的问题通常会被跟进,环环相扣,对方都会一一回应,认真的人担心乱序还会在回复里编个号。在和美国朋友发信息写邮件或短信聊天,对于每一个问题和论述都会被另一方回得很紧,至少都记得comment——这是和对方聊天时的尊重。也会有突然没有了下文就失踪的,这是个人问题。 这好比打球是你来我往的过程,你不能站着不动,接得有多精妙需要修炼,你首先得有接的姿态才至少能让这场球打下去。反观和中国人聊天和邮件,甚至是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华人,经常有碰到有不回复对方的问题直接跳过去说自己的,甚至是在问题一还悬而未决作为前提条件的时候,继续跟进另一个问题——这让我如何回答?
聊天的时候跳过对方的问题和称述,直接说自己的,这非常不礼貌——让人会认为你或许根本没有在听ta说,别人如何能感受到与你相处的尊重和乐趣。被倾听也是重要的礼尚往来。
西方的“太极拳”也有,但是沟通本身还是要到位。有一次找老板帮个忙,老板面露难色,但是还是诚恳地答应我:让我来想想办法。过几天之后收到他邮件回复:"Just wanted to close the loop here...你说的那件事,办不成啊!" 也简单说明了理由、难点,和建议我考虑的其他方式。他这样解释了,我明白于情于理他都尽力了,自然也就不生气。
国内目前因为学校和社会都不重视沟通能力与技巧,中国人的沟通水平和美国的差距保守估计差10本书、40个学时。即便是很多高知,因为street smart和全面发展能力的缺失,沟通时更是自我感十足。
5. 话从正面说——好好说话
美语里在对他人有所要求的时候,不会用祈使句,而通常会换个形式说话,常见的如: It will be great if you could send me the report by 4pm today - 如果你能在今天下午四点交给我报告,那就太好了!这样听起来,是不是比生冷的please send me the report by 4pm today/请于今天下午4点前提交报告,听起来如沐春风了很多?受令着也更愿意去执行。一箭双雕的说话方式,为什么不用呢。
英文里常见的句式还有: It'd be really appreiciated if you could...; I am afraid that I have to...; I aplogize that...都可以来以更好听的方式来表达命令。
反之,这些年我经常看到的网络语和很多在评论底下留言的中国人,是这样讲话的:
并没有......
根本不是XXX好吗?
好吧 (表同意时,加一个吧字,你到底是不同意还是故意想要对方不舒服?)
额/呃 (可能表否定或者无语。但是在我看来没有任何的语言效率,还让对方不适。尤其是单行的,聊天时完全是在浪费对方的阅读效率和时间);
还有一些莫名其妙出现的强转折词汇如:然而..; 并不是; 不不不;可真不是。
我们讲话,是为了达到目的,并让彼此身心和悦。语言只是一个沟通的工具,为什么要选择用一种难听的方式来刺伤别人呢?
那些强否定的词汇和语气,丝毫没有自己或别人留给别人反驳的余地;而且万一自己说得不对,也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傻X。
6. 说话需带有目的性, No Empty Talk
西方的沟通讲究目的性。换言之,当你找别人沟通时,别人会相应地做出回应行动、给予帮助或者提出建议。除非你确定对方是特别亲密的家人或朋友,愿意无条件当你的情绪垃圾桶,否则没有人愿意倾听别人的抱怨——这不会对现状带来任何改观,属于浪费时间的empty talk。
当你说一句话甚至是写一条评论时,请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1)讲这句话你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when you speak, always have a purpose. 2)对别人会有什么借习作用和帮助?3)这个问题你是否可以用更快捷的方式获得,如网上搜索,而不是在消耗别人的时间?
西方也有自己的资本主义式官僚症结,如说话好听,但是不解决实际问题,俗称“sugarcoat(糖衣包装)”,但是这本质是人和体系的问题。语言的表达每个人享有同等权利,每个人能否用好,却千差万别。
活在当下,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竭尽全力,「be present」,这便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我创建的一个有效沟通的书籍合集豆列:The Power of Negotiation/嘴巴甜不要钱
下一篇会写写说话与人体的精气问题,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杜绝没有效率的empty talk。
我的文章没有任何利益相关,反馈最好的方法是打赏。我只希望通过阅读我的分享,你能带走对你有启发和可以借鉴的那个部分,而不是用个例来正锋相对和找到字里行间的漏洞来攻击我——这样的情况请你主动点击右上角X关掉网页即可。希望你在否定对方之前,带一些角色思维站在他人的角度想一想,这样的言论,对于作者和其他阅读者是否有任何建设性和参考价值——如果没有还要强行留言,对于这样浪费别人时间的eyesore行为我采取强行收费制,请自觉打赏给我10元。
© 本文版权归 Chandeli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