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笔记 | 第五、六讲:非语言交际与风格 1112
这是祖晓梅老师系列课程的第五、六讲。
第五讲:跨文化的交际风格
交际风格包括了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的内容。为什么跨文化传播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是否和跨文化的交际风格有关?
一、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Hall,1976
低语境文化:依靠语言交际,看重语言信息的内涵;人体距离远,直接进行表达;强调平等与现代社会的概念;强调文化的多元化。
高语境文化:会考虑非语境交际的因素,依靠非语言的线索表达意思(“言外之意”);人体距离近,强调间接的表达;体现传统社会与等级概念;强调文化的同一性。从高到低:日本、中国、韩国;英语国家;德国、瑞士;
二、交际风格 Stortis,1994
类型包括:1直接与间接风格,是否会将个人的需求提出来,是否会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拒绝与否定;2精致elaborate与朴素understated,句式的修辞的数量、简洁与精准性,是否存在情感性的意象、形象思维;3情感emotional与克制restrained,对“讲道理”的排斥,对故事最后“升华”部分的反感;4演绎与归纳,即先陈述理由,还是先陈述实际的想法/意图,是否会先说出结果;
三、副语言 paralanguage
1音量、音高、语速:中国人的音量是否在外国学习者看来偏大?2沉默与话轮转换(turn-taking):对话中沉默时间的长短在不同的文化存在差异,沉默时长在话轮转换中的差异性。
3填充词(filler words):中国人的“然后”与“那个”。4反输(back channeling):对别人持续话语行为进程中的间歇回应“嗯”。
案例:
在韩国时,中国老师的填充词“嗯”成为了一种跨文化的误解,因为当地人对长辈的回应应该是“nei”,“en”有不尊敬的嫌疑。补充: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汉语教师,必须对这一类存在争议的说法有所谨慎。
案例:
教师“点名”对学生说话的“赋权性”。日韩学生比较倾向于点名回答,西方学生则会主动回答。老师认为,不同文化背景对话轮之间的停顿,存在不同的理解差异。西方学生认为话轮之间的停顿是“尴尬”的事情,即使自己不想回答,也想要通过回答打破尴尬;日韩学生对话轮之间的停顿有更长的“容忍度”,对问题进行思考,思考完备后再回答。
四、交互媒体对交际风格的影响
社交平台对字数的限制,是否会对低语境文化的交际方式有偏向性?在日本有更多的表情符号,是否添补了不得不进行低语境文化的新交际方式中,原本高语境文化中交际者的一种“填补”?(这点很有趣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讲:跨文化的非语言交际
一、非语言交际的类型
90%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交际来传达的,但现代社交媒体似乎过滤了一部分的“非语言交际”。此次讲座的关键词为体态语、多时制和单时制,时间与空间的利用。
非语言交际包括:1体态语body language,即肢体语言,衣着服饰、面部表情、眼神交流、手势姿势、身体接触。2副语言paralanguage,伴随语言而发出的没有固定语义的声音,包括音高、音量、语速、话轮转换、沉默。
3时间观念chronemics,准时、预约、计划性,以及最后期限(deadline)的看法。4空间利用proxemics,个人领域、人际距离等。老师认为,时间观念出现的问题最大。
二、非语言交际的特点
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可能是有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具有文化规约性;受到语境制约;判断起来具有模糊性。
非语言交际能够传达真实的感情或态度、能够帮助交际者建立文化身份(我的问题:汉语教师应该通过非语言交际行为,有意地为自己建立文化身份吗?比如让别人认为“他/她一看就是中文老师”?)、营造交际影响,进行会话管理。一个有争议的、关于文化身份的问题:在异国作报告时,用英语还是中文?
三:时间的利用
单时制文化monochronic time:
一段时间做一件事,专注于工作,严肃对待时间约定,低语境文化,注重任务的按时完成,遵守计划,注重尊重别人的隐私,有较强的私有财产观念,习惯于短期的关系。
多时制文化polychronic time:
同时做几件事,容易被打断或分心,日程经常被改变,高语境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经常改变计划,关心关系亲近的人,经常互相借东西,倾向于建立长期甚至终生的关系。一个现象:疫情期间的线上会议/讲座时,讲话者对时间的控制度不同,对于拖沓的态度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推荐阅读:
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
拉里·萨莫瓦尔,《跨文化交际》
爱德华·霍尔,《超越文化》
Storti,G. Cross-cultural Dialogues.
Gao, Ge. & Ting-Toomey, s. Communicating Effectively with Chinese.
Scollon, R & Scollon, S.W.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