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故人】大明杭州末代知府张印立
张印立,字参我,山东临朐县仁寿乡郝庄社(今辛寨镇大郝庄村)人。大明王朝最后一位杭州知府。与安致远相识,与张初旭同宗。今日杭州花家山,雅谷泉山庄。

张印立,字参我,临朐县仁寿乡郝庄社(今辛寨镇大郝庄村)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生,20余岁中秀才,崇祯六年(1633年)中举人,崇祯十年(1637年)得中丁丑科刘同升榜3甲第186名进士,即授直隶藁城县知县,转升南京户部浙江司主事,再转陕西司郎中,崇祯十七年(1644年)任杭州知府(正四品)。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南下,张印立弃官回故里。康熙初年,朝相劝其至京出仕,印立以年老有病为由,婉言谢绝。一生著述极多,曾总裁《康熙临朐县志》,世存《程朱理学析注》、《宝瓶文集》等。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卒,时年91岁。
张印立《龙泉寺诗》
嵩山山下海门开,万古幽萝映绿苔。
榻下龙窥丹灶火,池中月浸紫霞杯。
渔郎不识花津远,桂子方从鹫岭培。
自是千秋文豹地,半檐风日任徘徊。
张印立“猫马坟”传说
山东省临朐县境内有两座奇特的古墓——猫马坟。第一座位于七贤乡猫林沟村西南,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户部郎中傅国所葬;第二座位于盘阳北大郝庄西北,为明崇祯十年进士、杭州知府张印立所埋。
据大郝庄村民说:“本村张印立为官杭州期间,曾审一案,乃是贼盗官仓。盗贼声称:‘家中断炊,老母待毙,故盗仓廪’。张知府顿生恻隐之心,念其‘家境唯艰,孝心可敬’,遂免其死罪而放回。明朝灭亡后的第二年(1645年),清兵围攻杭州。张知府率兵民守城。城守多日,却无救兵。是夜更深,张印立每每欲睡,却被家猫多次挠醒。夜半时分,城门失陷,清兵入城。那位曾被张印立义之不杀的盗贼何良竟然夜人官邸,把张印立救出杭州。临行之前,家猫拽履,嘶鸣不止;张印立遂以袖蜷之,骑马带猫,挂冠而归。及至家中,猫、马饿累而死。张印立念其千里奔命之苦,遂葬之村西,人称:“猫马坟。”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猫马坟所在地巨木蔚然,古树参天。侯河村马氏见林木成材,遂觊觎以争,赖谓:“马家祖辈坟地!”郝庄张氏与其理论:“不是人坟,是张知府所葬猫马坟!”诉诸有司,以图处理。有司无奈,遂掘墓验尸。结果,猫骨难辨;但马首、马腿分明!马家败诉,争树不成,反成邻里笑谈:“侯河姓马的,认四蹄马是他祖宗!”1958年,平墓整地时,猫马坟被毁,掘出马骨,铲出墓土,垫于沟中。郝庄族人凡年长者皆曾亲眼所见马尸骨殖。此则有目共睹之事实。

清康熙《藁城县志·循良传》
“张印立,临朐人,由进士初任藁城。时大兵之后,继以大饥,民相食。亟请蠲赈散帑,发粟以救老弱。招少壮者修东作门、瓮城及四角台,或官设,或义劝,每名日给饭食期于果腹,寓救荒于修作中,全活者数万。及兵荒稍靖,集诸生课艺于会文堂,按期命题,面为提撕,不啻父师之于子弟。莅任四载,养民造士,患难相同。升任去,邑人士追送数百里外。至今父老思之犹称‘临朐张老爷’云。”
民国十二年林翰儒编修的《藁城县乡土地理》
“明崇祯间,张公印立,任藁城县令。时兵荒相继,人民相食,亟请蠲赈散帑发粟以救老弱。并招少壮者,修补城垣,日给饮食,寓救荒于工作,全活者数万。及兵荒稍靖,集诸生课艺于会文堂,不啻父师之于子弟。莅任四载,养民造士,患难相同。及升任去,绅民追送至数百里。时人谈及良吏,每称‘张老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