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杂录4:迁移的埠地
毕业论文写了北海的城市史,有点向笔记人老师学习的意思,可惜既缺乏理论支撑,又少实地调研,最初的计划只完成了一半。纷芜的资料里,要串出点意思来,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到最后,基本上是对北海地方志和地图进行的些许分析。题目号称:以地志研究为基础的北海老城演变逻辑初探。好在北海的文史资料也就那么点。重点就落在了那几张地图上。
关于北海近代城市发展史并没有系统的研究见诸于世,1905年梁鸿勋的《北海杂录》可算作北海的第一篇北海方志。民国版《合浦县志》对北海做了简要描述。北海关十年工作报告(1892-1931共四篇)是当时驻北海海关司司长对于北海港所作的概述。建国后,1986年版《北海地名志》对于北海历史做了较为详实的回顾,《北海文史》杂志对老城历史也有诸多拾零。《唤醒老城》收集了若干北海老城的资料及文章。而《北海史稿汇纂》则是迄今为止对于北海近代史文献最为全面的收集。以上文献构成了本文文献方面研究的基础。
下面是第一章。
第二章 演变中的地貌
第三章 老城的逻辑
1.从乾体港到冠头岭
北海地区古代港口主要位置在今天的北海港西北合浦县的乾体。乾体港位于南流江的出海口。秦汉时期,从南流江上溯,走一段陆路过桂门关,再下北流江,至西江苍梧郡(梧州),在上溯桂江、漓江,经过灵渠转到湘江,过长江至汉江,是直达中原的捷径。反过来,中原地区与岭南,进而与南洋各地的贸易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条水路。于是乾体港便成为了一个海路运输与水路运输的中转站,被认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点。当年连绵的货物从合浦县顺南流江(故称廉江)出海,沿北部湾海岸航行可以远达南洋诸地、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一带。秦汉以降,这条水路通道的重要性随着广州港地位的提升而日益削弱。
在唐宋时期,合浦港凭借珍珠贸易和海盐漕运继续兴盛。明朝,合浦港开始逐渐衰落。而港口的位置,也自原乾体港转移到冠头岭附近。这是自身的缺陷与外部原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恕不展开。【详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北海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广东通志》(嘉靖)卷一百九记载,明初,原乾体港逐渐淤塞,已不适应远洋船舶进出。由合浦往东南亚的船舶,皆在冠头岭前发舟。
2.从南湾到北湾
明清时期,北海埠头以冠头岭为间隔,分南湾(今南澫)和北湾。南湾背靠冠头岭,南面北部湾,呈半月形的天然港。而北湾上接冠头岭下的地角,向东延伸,北面廉州湾。道光廉州府志“廉州内外洋图”清晰地反映了两埠与冠头岭的拓扑关系。(湾,锚船之处也。与岸有着些许距离。故图中表示为岛状。)
《北海杂录》开篇提到:“先有南湾一埠,迨南湾埠散,而北海市始成。”
紧接着的“天时”一章中却这样描述北海埠的气候:
“本埠坐南向北,面海背山,故时而东也,朔风怒号,直吹户牖;时而夏也,嶺障南风,炎热不能散荡,一寒一暑,遂比他处而益甚。”冬季时暖时热,春夏之交极潮湿。”
看来北海埠并非是所谓宜居之地。而据《北海港的形成及其发展,顾裕瑞,李志俭》载,明朝以前“南湾”(即今南澫港)已经成为交换货物的集散地,为北海半岛最早的商埠。那么背枕冠头岭照理来说冬暖夏凉的南湾如何而散,北海北湾这个“夏燠冬寒”之地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以海洋为“图”,陆地为“底”来思考。正如这张“内外洋图”所做到的那样。
首先,南湾不能掩避夏季西南台风的袭击,不如北湾有内外港和冠头岭的庇护。1849年八月,南湾遭到西南风的猛烈袭击,出现打沉打毁近百艘渔船,由是彻底转衰。 这样我们看到,在北湾,其微气候条件的不宜居却是优良的避风港之必要条件。
其次,南湾港内水浅而窄,来埠船舶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吨位却越来越大,不宜停泊,生意渐淡。也就是说,作为渔港功能尚能应付,作为商埠就有点吃力了。而北湾有天然深水海槽支持大吨位的船只停泊,因此发展潜力较大。
第三,就地理位置来说,南湾不如北海村连接内地来得方便。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北湾附近的地下淡水补给较之南湾来得丰富。
因此,作为商埠和渔埠的港口所要求的自然地理属性决定了“北湾”而非“南湾”成为了近代城市“北海”的港区。盖“北海”也因“北湾”得名。
于是,当咸丰初年太平天国起义导致西江梗塞时给北海港带来历史的机遇之后的数十年,【咸丰初,(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在广西爆发,迅猛发展,全国为之震动,清政府慌忙调兵封锁,造成“西江梗塞”(1855年)。北海港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西南广西货物转运至香港澳门的集散地。(《粤闽巡视记略》: “凡广西之北流、玉林、南宁、百色、归顺州、龙州及云南、贵州之货物,均由澳门用头艋船载运而来往,且无关税厘金,货物出入,各从其便。)】 北海的商业、加工业,经纪业和水陆运输业得到长足发展,市区也随之扩伸成为南方主要港口之城,这不得不归功于其港口的水文和气候条件。
咸丰五年(1855)珠场司衙署移驻北海,可称之为“北海城”的诞生。这座城市从一开始就没有城墙。它的发展轨迹也即不受传统城市“心理图示”的制约,直面海洋。下面我们将会看到,港口水文地质情况(特别是水深)以港口腹地土地的地貌条件驱动也同时约束着这个城市的发展轨迹。
最后说明一点,从“南湾”到“北湾”的港口迁移史并非上文所说的那么线性。其中交错涉及着其他周边渔港(比如高德)的兴衰故事。但如前所述,气候、水文、区位、陆上淡水资源以及历史机遇这几个因素乃是决定一个渔村最终是否能发展成港口城市的关键。
3.沿着外沙向西
北海“成市”的过程是从北湾南侧的北海村向东发展的过程。东边,面向着外沙内湾的出口,同时,也有着一片梭形的干爽高地。
对于居住在北海港的居民来说,相对气候环境的不宜居已是不能改变之事实,但选择一片干爽的高地却是可以做到的。根据1900年北海地图可知,最初北海村便落在滨海的一片高地上。其南侧有一条低缓的旧港道(姑且如此称之,下文将探讨这条旧港道的来历)。这条旧港道的尾巴于北海村东南侧约两公里处的“垌尾”,从“垌尾”向北至“长茅田”(今四川路与文明路之间,中山路南)遇隆起的沙脊急转向西收束,至“林屋村”附近叉为两路往“独树根”和“红坎村”方向流去。并由此汇入外沙内港尾端地角水口一带。
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北海村的位置在滨临外沙内港的微微隆起的高地上。地质学中,叫做海积阶地区。是滨海平原与潮间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形象的说是海浪冲水堆顶而形成的自然沙堤。海拔3~10米。这一“滨海沙堤”一直向西延伸至十里外的高德。而北海村便沿着它伸出了第一条触角:西靖街(1822)。西靖街连向顺着一条东西向象脊骨隆起的沙丘,渔民和最初的商人便沿此兴建房舍,连缀成街。便是沙脊街的由来。基本上城市最初的发展沿着这条旧港道以北的“沙脊”一路向东。过了“长茅田”,南侧没有了低洼的旧港道,地势平坦起来,一条村路(今文明路的位置)就沿着旧港道的边缘向南偏东延伸,其东侧大片的平缓地区后来便成了开埠后北海各领馆,教堂,洋楼的所在。它们的位置,就是所谓“滨海平原”地带。
综上,“旧港道”构成了北海天然的边界,而海滩南端的自然沙堤则天然勾勒出近代北海的市域。
高处而栖居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逻辑,滨港而居则是另一个逻辑。因为整个城市的驱动力在港口。在这个逻辑下,一路延伸出大兴街(意取兴旺,西起西靖街,东至外沙桥头)、升平街(意取太平,西起外沙桥头,东至金鱼巷)、东安街(意取东街平安,西起金鱼巷,东至民生路)、东华街(意取东街繁华,西起民生路、东至民权路口)、东泰街(意取东街安宁,西起民权路口,东至海关路口)等街道。即是今天珠海路的前身。这些街道北面的房子直接架空伸至海滩。并建有简单驳岸或步级码头,供外沙内港的舢板停泊,人力肩挑装卸货物。因此地图上临港的海岸线曲折凹凸,码头是也。驳岸下的海滩上布满了竹木棚建成的房子,俗称“蛋家棚”,以居住驳艇、装卸工人为多。它们共同编织起北海内港滨水地带之景观。
之所以北海村要向东发展,与港口锚地和装卸区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商业贸易的发展使得港口吨位逐渐变大。尤其开埠之后,外国的轮船逐渐代替本地红单大帆船成为主要泊港船只。外沙内港并不支持大吨位的轮船进出,大吨位的船只亦只能停泊在“北湾”(近代称为“锚地”),而无法驶入“内湾”。从民国时期的北海港图可以看出,外沙以北船只按吨位不同划分出不同的停泊处,这是在是因为内港水深有限的无奈之举。 【《北海文史-第15辑-前景广阔的北海市港口》载,道光年间至光绪二年(1821-1876年),抵港船舶主要停在龙王庙码头至今海关沿岸一带北面的水域。抵港船只以红单大帆船为主,每船载重约200吨,吃水不深,水涨时靠岸边装卸货物甚为容易。1870年代以后,随着抵港船舶吨位增大,停靠地点绕着外沙往西偏移,直至地角咀一带的水域。】
因此,港口“锚地”和“泊地”的偏移使原来的北海村便让位于逐渐东移的新集市。在“北湾”停泊的船只装卸货物只能靠舢板和驳船来回运送至内港。外港锚地距离珠海西路北面水域有数里的海面,还每每要绕过外沙半岛进入内港,殊为不便。离锚地较近的地角因而人丁兴旺。 【《北海杂录》云:“北海诸村以地角村人烟为最密。计二百余家,约千人。彼时南澫村计百余家,五六百人。内港周边沙蛋列棚而居,计二百余间,约六七百人。”】
总结一下就是,本质上北海港一直只是个天然的港口,随着船只吨位的增加,停泊处愈往西侧海域延伸,向地角咀一带深水域靠泊。而锚地迁移过程同时联系着城市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与滨海的地貌起伏共同参与了城市形态的构建。
附:北海的图
关于北海近代城市发展史并没有系统的研究见诸于世,1905年梁鸿勋的《北海杂录》可算作北海的第一篇北海方志。民国版《合浦县志》对北海做了简要描述。北海关十年工作报告(1892-1931共四篇)是当时驻北海海关司司长对于北海港所作的概述。建国后,1986年版《北海地名志》对于北海历史做了较为详实的回顾,《北海文史》杂志对老城历史也有诸多拾零。《唤醒老城》收集了若干北海老城的资料及文章。而《北海史稿汇纂》则是迄今为止对于北海近代史文献最为全面的收集。以上文献构成了本文文献方面研究的基础。
下面是第一章。
第二章 演变中的地貌
第三章 老城的逻辑
1.从乾体港到冠头岭
北海地区古代港口主要位置在今天的北海港西北合浦县的乾体。乾体港位于南流江的出海口。秦汉时期,从南流江上溯,走一段陆路过桂门关,再下北流江,至西江苍梧郡(梧州),在上溯桂江、漓江,经过灵渠转到湘江,过长江至汉江,是直达中原的捷径。反过来,中原地区与岭南,进而与南洋各地的贸易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条水路。于是乾体港便成为了一个海路运输与水路运输的中转站,被认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点。当年连绵的货物从合浦县顺南流江(故称廉江)出海,沿北部湾海岸航行可以远达南洋诸地、印度半岛和斯里兰卡一带。秦汉以降,这条水路通道的重要性随着广州港地位的提升而日益削弱。
![]() |
清时期岭南图。红点为北海(廉州府)来源:《虎稻丝沙》 |
![]() |
广西水系图。水路示意。 |
![]() |
清朝廉州府地区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图集 |
在唐宋时期,合浦港凭借珍珠贸易和海盐漕运继续兴盛。明朝,合浦港开始逐渐衰落。而港口的位置,也自原乾体港转移到冠头岭附近。这是自身的缺陷与外部原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恕不展开。【详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北海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广东通志》(嘉靖)卷一百九记载,明初,原乾体港逐渐淤塞,已不适应远洋船舶进出。由合浦往东南亚的船舶,皆在冠头岭前发舟。
![]() |
廉州内外洋图 来源:[道光]廉州府志 |
![]() |
2.从南湾到北湾
明清时期,北海埠头以冠头岭为间隔,分南湾(今南澫)和北湾。南湾背靠冠头岭,南面北部湾,呈半月形的天然港。而北湾上接冠头岭下的地角,向东延伸,北面廉州湾。道光廉州府志“廉州内外洋图”清晰地反映了两埠与冠头岭的拓扑关系。(湾,锚船之处也。与岸有着些许距离。故图中表示为岛状。)
![]() |
![]() |
《北海杂录》开篇提到:“先有南湾一埠,迨南湾埠散,而北海市始成。”
紧接着的“天时”一章中却这样描述北海埠的气候:
“本埠坐南向北,面海背山,故时而东也,朔风怒号,直吹户牖;时而夏也,嶺障南风,炎热不能散荡,一寒一暑,遂比他处而益甚。”冬季时暖时热,春夏之交极潮湿。”
看来北海埠并非是所谓宜居之地。而据《北海港的形成及其发展,顾裕瑞,李志俭》载,明朝以前“南湾”(即今南澫港)已经成为交换货物的集散地,为北海半岛最早的商埠。那么背枕冠头岭照理来说冬暖夏凉的南湾如何而散,北海北湾这个“夏燠冬寒”之地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以海洋为“图”,陆地为“底”来思考。正如这张“内外洋图”所做到的那样。
首先,南湾不能掩避夏季西南台风的袭击,不如北湾有内外港和冠头岭的庇护。1849年八月,南湾遭到西南风的猛烈袭击,出现打沉打毁近百艘渔船,由是彻底转衰。 这样我们看到,在北湾,其微气候条件的不宜居却是优良的避风港之必要条件。
其次,南湾港内水浅而窄,来埠船舶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吨位却越来越大,不宜停泊,生意渐淡。也就是说,作为渔港功能尚能应付,作为商埠就有点吃力了。而北湾有天然深水海槽支持大吨位的船只停泊,因此发展潜力较大。
第三,就地理位置来说,南湾不如北海村连接内地来得方便。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北湾附近的地下淡水补给较之南湾来得丰富。
因此,作为商埠和渔埠的港口所要求的自然地理属性决定了“北湾”而非“南湾”成为了近代城市“北海”的港区。盖“北海”也因“北湾”得名。
于是,当咸丰初年太平天国起义导致西江梗塞时给北海港带来历史的机遇之后的数十年,【咸丰初,(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在广西爆发,迅猛发展,全国为之震动,清政府慌忙调兵封锁,造成“西江梗塞”(1855年)。北海港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西南广西货物转运至香港澳门的集散地。(《粤闽巡视记略》: “凡广西之北流、玉林、南宁、百色、归顺州、龙州及云南、贵州之货物,均由澳门用头艋船载运而来往,且无关税厘金,货物出入,各从其便。)】 北海的商业、加工业,经纪业和水陆运输业得到长足发展,市区也随之扩伸成为南方主要港口之城,这不得不归功于其港口的水文和气候条件。
咸丰五年(1855)珠场司衙署移驻北海,可称之为“北海城”的诞生。这座城市从一开始就没有城墙。它的发展轨迹也即不受传统城市“心理图示”的制约,直面海洋。下面我们将会看到,港口水文地质情况(特别是水深)以港口腹地土地的地貌条件驱动也同时约束着这个城市的发展轨迹。
最后说明一点,从“南湾”到“北湾”的港口迁移史并非上文所说的那么线性。其中交错涉及着其他周边渔港(比如高德)的兴衰故事。但如前所述,气候、水文、区位、陆上淡水资源以及历史机遇这几个因素乃是决定一个渔村最终是否能发展成港口城市的关键。
![]() |
以1900北海图为底图绘制 |
![]() |
1900北海地图 |
3.沿着外沙向西
北海“成市”的过程是从北湾南侧的北海村向东发展的过程。东边,面向着外沙内湾的出口,同时,也有着一片梭形的干爽高地。
对于居住在北海港的居民来说,相对气候环境的不宜居已是不能改变之事实,但选择一片干爽的高地却是可以做到的。根据1900年北海地图可知,最初北海村便落在滨海的一片高地上。其南侧有一条低缓的旧港道(姑且如此称之,下文将探讨这条旧港道的来历)。这条旧港道的尾巴于北海村东南侧约两公里处的“垌尾”,从“垌尾”向北至“长茅田”(今四川路与文明路之间,中山路南)遇隆起的沙脊急转向西收束,至“林屋村”附近叉为两路往“独树根”和“红坎村”方向流去。并由此汇入外沙内港尾端地角水口一带。
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北海村的位置在滨临外沙内港的微微隆起的高地上。地质学中,叫做海积阶地区。是滨海平原与潮间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形象的说是海浪冲水堆顶而形成的自然沙堤。海拔3~10米。这一“滨海沙堤”一直向西延伸至十里外的高德。而北海村便沿着它伸出了第一条触角:西靖街(1822)。西靖街连向顺着一条东西向象脊骨隆起的沙丘,渔民和最初的商人便沿此兴建房舍,连缀成街。便是沙脊街的由来。基本上城市最初的发展沿着这条旧港道以北的“沙脊”一路向东。过了“长茅田”,南侧没有了低洼的旧港道,地势平坦起来,一条村路(今文明路的位置)就沿着旧港道的边缘向南偏东延伸,其东侧大片的平缓地区后来便成了开埠后北海各领馆,教堂,洋楼的所在。它们的位置,就是所谓“滨海平原”地带。
综上,“旧港道”构成了北海天然的边界,而海滩南端的自然沙堤则天然勾勒出近代北海的市域。
![]() |
高处而栖居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逻辑,滨港而居则是另一个逻辑。因为整个城市的驱动力在港口。在这个逻辑下,一路延伸出大兴街(意取兴旺,西起西靖街,东至外沙桥头)、升平街(意取太平,西起外沙桥头,东至金鱼巷)、东安街(意取东街平安,西起金鱼巷,东至民生路)、东华街(意取东街繁华,西起民生路、东至民权路口)、东泰街(意取东街安宁,西起民权路口,东至海关路口)等街道。即是今天珠海路的前身。这些街道北面的房子直接架空伸至海滩。并建有简单驳岸或步级码头,供外沙内港的舢板停泊,人力肩挑装卸货物。因此地图上临港的海岸线曲折凹凸,码头是也。驳岸下的海滩上布满了竹木棚建成的房子,俗称“蛋家棚”,以居住驳艇、装卸工人为多。它们共同编织起北海内港滨水地带之景观。
![]() |
近代北海口界示意图,摘自:李季,《广西近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 |
![]() |
民国北海港图 来源:《北海海关志》 |
之所以北海村要向东发展,与港口锚地和装卸区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商业贸易的发展使得港口吨位逐渐变大。尤其开埠之后,外国的轮船逐渐代替本地红单大帆船成为主要泊港船只。外沙内港并不支持大吨位的轮船进出,大吨位的船只亦只能停泊在“北湾”(近代称为“锚地”),而无法驶入“内湾”。从民国时期的北海港图可以看出,外沙以北船只按吨位不同划分出不同的停泊处,这是在是因为内港水深有限的无奈之举。 【《北海文史-第15辑-前景广阔的北海市港口》载,道光年间至光绪二年(1821-1876年),抵港船舶主要停在龙王庙码头至今海关沿岸一带北面的水域。抵港船只以红单大帆船为主,每船载重约200吨,吃水不深,水涨时靠岸边装卸货物甚为容易。1870年代以后,随着抵港船舶吨位增大,停靠地点绕着外沙往西偏移,直至地角咀一带的水域。】
因此,港口“锚地”和“泊地”的偏移使原来的北海村便让位于逐渐东移的新集市。在“北湾”停泊的船只装卸货物只能靠舢板和驳船来回运送至内港。外港锚地距离珠海西路北面水域有数里的海面,还每每要绕过外沙半岛进入内港,殊为不便。离锚地较近的地角因而人丁兴旺。 【《北海杂录》云:“北海诸村以地角村人烟为最密。计二百余家,约千人。彼时南澫村计百余家,五六百人。内港周边沙蛋列棚而居,计二百余间,约六七百人。”】
总结一下就是,本质上北海港一直只是个天然的港口,随着船只吨位的增加,停泊处愈往西侧海域延伸,向地角咀一带深水域靠泊。而锚地迁移过程同时联系着城市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与滨海的地貌起伏共同参与了城市形态的构建。
附:北海的图
![]() |
北海潮汐滩涂图 来源 北海市志,2002 |
![]() |
北海地下水资源,1999 |
![]() |
土地利用规划1993-2010 |
![]() |
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1992年编制。东边的铁山港区仍在规划阶段。 |
![]() |
北海城市总体规划 2008-2025 |
![]() |
西侧钦州市中部北海市东侧铁山港 |
![]() |
道光廉州全图,包括了西侧钦州的范围,范围与上面卫星图相仿 |
![]() |
道光合浦全图,上图右侧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