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且听风吟》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且听风吟 第一节,村上以第一人称阐述了若干关于写作的思考,以及交代了少量关于"我"的背景故事。这样的方式,会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好像作者就在自己眼前一样。一通关于写作的讨论,以及些许关于"我"的类似人物背景的点缀。
整个一遍走下来,我发现,此处的"我",是本书最外一层"写作者"的安排。写作者聊写作,顺带推出自己的一篇小说为解说实例。 第二节,交代了整本书故事发生的时间区间。同样的做法,村上在《百分百女孩》这篇短篇中用到过。时间区间可以清楚概括出整篇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某个暑假。这里交代时间区间的做法,实际是从小说最外层"写作者"的角度来表述的。也可以作为两个层面(写作者层与写作者所作小说层)进行衔接的一个过渡。 第三节,本书第二层,写作者小说层正式开始,(男主初始化)小说主人公鼠登场。一副玩世不恭的态度,对自己的富二代身份多有不满。酒吧,同"我"之间,简单却调侃意味甚浓的对白。整个故事发生的空间定格在都市和成年男性身上。基调是,生活无聊。 第四节,这里应该进入本书第三层,即小说角色完善层。这一层的特点:一,全是插叙;二,全是现在完成式或过去式。
而这一节,介绍"我"与本书主人公鼠非同寻常的结识经过。酒后醉驾,车祸余生。 第五节,介绍鼠不看书的特点,与"我"恰好截然相反。又是酒吧里,成年男性,调侃式的对白。鼠阐述他不看书的理由。"我"陈述自己看书的风格。鼠提出自认为完美的故事情节,仿佛对眼下二人的关系意有所指,但并不明确。好像讲者有意,却听者无心。最后鼠说,你不觉得伤感吗?村上在《遇见百分百女孩》里也用到过。
感觉这一节,村上并没有意识到它跟当下时空的正在进行时即主线剧情的区别在哪里。
第六节,上接前一节鼠的小说片段,不过,人称被从鼠作为第一人称置换成鼠作为第三人称。人称的置换所带来的效果,跟影视剧情节里很多回忆过去和讲述故事类似,其实也就是语法里把转述换成直述效果一样。读者从听众转换成观众,故事也调了头一样,换了个时空。表达上,也就是与其让你一直听人描述,不如让你直击现场。
单说这一节,仿佛暗示着"我"与鼠之间的隔阂。也仿佛为鼠与九指女孩之间的渊源建立某种模糊的联系。因为肯尼迪的提出,好像有意又好像随意,在后面九指女孩的章节中有出现。 第七节,插入一段,关于"我"小时候的独特经历。因为14岁之前不太爱说话,被送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对"我"的告诫:文明即是传达。仿佛从正面的角度反衬"我"与鼠之间的传达不畅。也交代了"我"与社会或世界之间,也曾有过不算短暂的隔阂(即传达不通畅)史。我猜,这是鼠愿意与"我"交友,却始终仍有分裂之处的原因。 第八节,(女主初始化)一个突兀的早晨,书中的女主登场。一丝不挂,少根手指。正直青春,却身有残缺。少了一根手指的人,无论如何都显得很有故事,而且天然带着一种遗憾和淡淡的忧伤。到目前为止,仿佛在人物设定上本书做出了一种对称,"我"的身旁出现一男一女,一友情一爱情并驾齐驱,双线推进。 第九节,以尴尬和讶异开场,女主在对"我"的诘问中,散发出职业女性的鲜活气息。"我"则通过对过去事件来龙去脉的阐述,填补了情节上的空白。 试想一下,如果按照正常的顺序描述,一来有流水账的赶脚,短平快的节奏会被拖垮。二来,情节上少了惊喜和悬念,读者在知道事情如何发展到这里时,女主的反应就会变成顺理成章的俗套。三来,"我"的形象会变得有点猥琐。这里,不同的人看过之后,感觉会不同。总之,这一段女主和"我"的尴尬互动,涉及到很多细节,绝对是村上精心设计过的。 细节指数:*****
值得一提的是,本节中出现的肯尼迪和之前鼠从小说中提出的肯尼迪前后照应了起来。这样,使得鼠和九指女孩照应了起来。之前,鼠在小说中提到的事情,应该是他和九指女孩的关系之暗示。如果这样的话,鼠的小说里不出现性,就特有所因了。他和九指女孩偶然发生了性关系,但,他却为此而悔恨。
从这一点来看,本书像侦探小说似的,将真相埋藏起来,看得见的只是些枝末假象。也就是应了海明威经典的关于创作论述"冰山一角"。 第十节,"我"到酒吧找鼠,却没找到。却碰到法国水兵,和三十岁的离婚女人。无聊的一天,无聊的对白,无聊的人,无聊的"我"。酒吧的日常氛围,透漏着都市人的焦躁和无聊。我来到酒吧,很快又离开,仿佛暗示着"我"对好友鼠的些许依赖,又仿佛暗示着鼠近期有些不寻常的动态。
哈哈,鼠开始对我避而不见。证明他心里确实有鬼。 而"我"因为无聊来酒吧找鼠喝酒,没找到鼠又因为无聊离开。 第十一节,经典的广播电台播音桥段。美国味,都市风。韩寒的《后会无期》用到过类似桥段。还有,施瓦辛格的《末世浩劫》。村上这种,把电台播音片段无缝嵌接进小说的写法,我第一次见,也印象最深。 第十二节,紧接上一节的广播电台,一个电话,将电台与"我"产生关联。原来是有人专门点歌给"我"听。这对"我"来说是个意外,对剧情来说也是个意外。不过,希望有谁会点歌给自己听,相信听过类似电台的人都有过这种霏想。这是一种类似于莫道少年穷的爽,但,它是人际关系或者说社会关系,也更文明更能说明人与人之间隔阂的爽。同时,通过"我"对电台主持人提问的回答,"我"的形象进一步明确下来。 21岁,学生,生物专业。 第十三节,歌词。完完全全的歌词,无他。 第十四节,一句话,T恤送来了。 第十五节,这本书的狗血剧情出现了。"我"因为有人点歌给自己,突然想去唱片店买唱片,然而,却无意发现原来之前的九指女主就在这家店里上班。 第十六节,又是原先的酒吧,好像"我"就没别的地儿可去,和鼠就没别的地儿可遇见似的。谁叫酒吧正是村上最熟悉的环境呢。鼠开始有意识地看小说,"我"给鼠提前一个月预备了生日礼物,一张唱片,贝多芬的曲子。外加一个离别的伏笔。
"我"为什么买唱片给鼠呢?既然我已经知道,都是鼠的安排。那,"我"应该是买唱片给他,意在告诉他,知道是你小子作怪了。 第十七节,"我"遍寻为自己点歌的女同学的联系方式而毫无结果。一种失落寂寞的感觉在酝酿。后来,我想,哪有什么高中女同学,这分明是别人设计好让他出现在唱片店的局。还能有谁呢?因与九指女孩发生性关系而不能负起责任,所以,就想到这个好朋友了呗。这种情节在村上的那本,《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有出现过哟。 第十八节,九指女孩主动约我见面,还是那家酒吧。 第十九节,插叙"我"的性史,三个各有特色的女孩。涉及到隐私的描述,对丰富"我"的人物性格有更多益处。一来证明"我"不是同性恋;二来证明"我"不是性冷淡;三来证明"我"不是没魅力。四来通过描述"我"的过去,在丰满"我"的角色特性的同时,为接下来的剧情走向设置悬念。这一目来首就迎面奉上深刻的字眼,却是用调侃的语气讲出。结末,又讲出死亡的确切经历,把本书的暗部倏然压至阴暗的氛围。"我"——第三个女友——自缢而死。 第二十节,如约而至,同九指女孩在酒吧见面,喝酒,聊出女孩的过往。从交谈中可以看出,"我"幽默中却又带着深刻的冷静。或者可以说,"我"深刻而幽默,幽默建立在深刻地洞见之上。 第二十一节,双线描述,展现第三个女友的死亡对"我"造成的影响。大段引用书中的语句,村上的小说,总会提到人物在看的书的内容,甚至多会直接引述。在读村上的书时,读到书里的人物也在读着某本书,会加深对人物的认同感。也是一个别具一格的方式来建立角色。可以从一个很直观的视角来体现当下人物的心里状态。 第二十二节,九指女孩又主动打来电话,而且是义正辞严地邀请我务必一个小时内去她家吃饭。全书节奏越来越清晰,一边用插叙的方式铺陈角色的过去以丰富角色个性;一边主线推进核心剧情演进。这一目,用对话的方式聊到"我"的大学经历,略微提到政治方面的事:学生罢课。从头至尾,无不透露着俩人自说自话过程中的尬。结果,看似无意却有意,本该导向啪啪好事的饭局,却导向无聊。对,没做着的爱,会让人觉得很遗憾。这一目的桥段,也绝对属于精心设计过的。两个角色各怀心事,各说各话,却坐在一起吃有啪啪预谋的饭。看得出来的尬和勉强。 第二十三节,另一线铺陈"我"的过去,直言"我"找不到存在的理由,还提到一种呆板的记录活着的方式,被王家卫在电影里发挥到极致变成酷。
第二十四节,又是酒吧里,直叙,剧情主线,鼠的表现一反常态,竟是想让我去见一个女人。看来,鼠见阴招不灵,就打算酒壮怂人胆豁出去了。
第二十五节,紧跟上一节的结尾,描述鼠喜欢吃的食物。毫无乐趣可言的食物。可乐浇热蛋糕。从饮食角度展示鼠的生活的无聊。
第二十六节,谈一下睡过的第三个女孩。村上借此描绘了青春时代天真无邪的恋爱。大学,与十四岁女孩的恋爱,莫名其妙的自杀。纯美的消逝,像樱花一样,凄美却哀伤。好像,说自己其实心有所属。
第二十七节,正叙加插叙两年前的回忆,我开车行驶在都市的路上,一路关于都市的描述,关于逝去夏日里的怅惘,到酒吧见到鼠,他却又打破了带"我"去见那个女孩的计划。
这一节,是全书中最能打开想象空间的一节。那个女孩是谁?一开始为什么想让"我"见?后来又为什么打消了见的念头?那个女孩是不是九指女孩?
种种迹象表明,九指女孩和鼠真的有关系。
第二十八节,插叙,跟上一节一样,属于填坑部分。边谈"我"成长的都市,边梳理鼠老爸的发家史。算是对整本书故事发生的地点背景做了必要的交代。像这种类似人物传记一样的描述方式,在村上之后的小说中,越来越出彩。并且不失为别具一格的特色。
第二十九节,正叙,鼠随着夏日的结束,越来越消沉。也是从这里反省到,这部小说一开始对整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所做的概括的意义所在。这就是一个夏天,我回自己所在城市度过暑假所发生的事情。也同时暗示,可能鼠已经发生不测。
第三十节,仿佛是本书第三条也是最开始那条叙述线——写作者层。这条线凌驾于主线正叙故事和插叙补充之上。以"我"准备写小说——我写小说——我写完小说为框架。在这一条线上看主线故事进展,一切都是完成时态。所以,才会有一种超然洒脱的感觉。
第三十一节,我邀请鼠出来游泳,并且跟鼠促膝长谈。鼠的困惑和鼠的内心世界,在这次交谈中得到最完整的表现。"我"作为一个开导者的角色,逐渐明朗起来。没有人能够做到毫无烦恼,对生活绝对的自信,就算有,也只是在装。这是"我"的观点。而鼠认为,装就是在说谎。总之,这是一段超脱于生死的比较深沉的对话。聊的虽然严肃,但描写却显得轻巧。
第三十二节,回到写作者的角度,详细描述哈特菲尔德的文学观。哈特菲尔德是一个在写作者的世界存在,但在现实世界不存在的虚拟作家。这一节中,哈特菲尔德的故事仿佛昭示着一个主题,即死亡才是更深刻的存在。故事的最后,年轻人开枪自杀,仿佛暗示,鼠已经选择自杀。
第三十三节,再一次应约与九指女孩见面,等女孩的间歇,冷眼观察街上人们的一举一动。女孩提到说谎。于是有了下一节关于真实与谎言的讨论。
第三十四节,就说谎做了几句有些深沉的论述之后,写作者举了一个自己说谎的实例。跟不知是第几个女友之间的对话,结尾处写作者总结说,他只说了一次慌。这一节,仿佛暗示"我"为什么不愿把恋爱看得很随意,是因为对"我"来说,这曾要了一个人的命。
第三十五节,九指女孩和我的对话,巧妙的避重就轻,巧妙的答非所问,将前面章节持续到这里的悬念转化成乌有。而且,九指女孩对生活的不满,总算诉诸言表。这一前一后,与鼠一开始的咒骂形成鲜明对称。同是天涯沦落人,却没有给人雷同的感觉。
这一节,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九指女孩与鼠之间没有爱情,她只是看中了他的家室。
第三十六节,"我"与九指女孩睡了,但只是睡了,没有发生更多。赤身一起躺在床上的时候,九指女孩讲了不堪的过往,和令人难过的眼下。最后,她含着"我"的乳头,叫了一声,妈妈。一个人遭遇打击挫折到极致之后的表现吧。
第三十七节,电台节目,读听众来信环节,整体提亮本书大面积的暗灰底色。也点名本书宗旨。算是暗面的提亮吧,有了反光,整体感觉就会很透气,不那么沉闷。
第三十八节,"我"跟酒吧告别。
第三十九节,写作者小说的真正结尾,"我"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小孩。不悲不喜却很轻快的笔触。
第四十节,再次详细介绍哈特菲尔德的个人经历。到此,全书完。
总而言之,这部书写的是,"我"和酒吧和一对悲情男女的故事。村上在这部小说里写到了酒吧和唱片店,这两个他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场所。全篇两个主人公,鼠和九指女孩,"我"作为一个线索角色,将他们以朋友和恋人的身份穿插在"我"的两侧。至于,鼠和九指女孩是不是有过交集,是全书最值得猜测的地方,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重新理了一遍发现,从肯尼迪那里,即已经说明了,鼠与九指女孩的关系。难得,村上的处女作,是花了心思的。不像看起来的那么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