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西方哲学的思想境界3—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纯粹思维的发现
上午第一部分,古希腊关于语言和存在的思想。西方思想在起源的开端处,它形成的一条路线,就是人类灵魂最高的部分是理性,人类的灵魂的理性的发挥才能够摆脱我们存在的偶然性,超越他,摆脱轮回,进入一个不朽的世界。 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学的研究、几何的思考,形成数的宇宙观。我们中国人只有一个世界,感性生命的世界,西方人跟毕达哥拉斯走,区分了可感事物和可知事物,走到柏拉图那里,终于两个世界,现实的感性世界,理念世界。
古希腊的哲人一开始以古埃及为师,埃及文明的发展早于希腊文明,并且积累出大量的经验和知识,由于尼罗河定期泛滥,在土地私有制的情况下,重新丈量土地的不断的要求,让古埃及发展出几何的知识(属于经验知识)来,具备几何的知识不等于具备几何学。只有古希腊人才真正地发展出数学和几何学了,因为在那里它不叫经验知识,叫纯粹理性的学问。几何学之精神,并非研究经验,是是纯粹理性自身的活动,哲学也是一门纯粹理性的学问,所以柏拉图学院门口牌子写着,不懂几何学的人不得入内。
eg看原著,啃下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逻辑学,读出趣味就成了,真进入西方哲学。黑格尔推范畴,存在→无→变→定在。黑格尔的逻辑学,关于整个现实世界的数学,啃完后在整个学术领域里面打遍天下无敌手。西方哲学的数学就是逻辑学,逻辑学是西方整个人文学问的数学。逻辑学专门讨论范畴与范畴的关系,而且要求严密的推理,范畴是没感性内容的。它说明西方思想在做出关于世界的知识的这一步当中,走了一条纯粹理性的道路。eg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运动定律
★赫拉克利特,火之本原说 赫拉克利特,讨论现实世界,感性的世界,它的根据在哪里?从感官世界来看,所有的东西都这样,既存在又不存在,所以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首先认为宇宙的真相就是变,我们感官所知的一切事物都无法固定它自身,于是他说宇宙的本源叫火(非元素),用火来说宇宙的本源等于说宇宙的真相就是变,因为火是变动不居的象征,所以他有说,这个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句话隐藏着,变化本身所遵守的法则是不变的。宇宙本质看成是变,类周易;变有分寸,类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变以及不变的法则合起来,老子得出道不可言说的结论,赫拉克利特得出道可以言说,差别在此。 当道成了言说者的言说对象时,它还是道吗?道无处不在,言说者也在其中,把自己拖出来说道了,你跟道并列了,你正在言说道,那它还是道吗?所以西方的神学在他的出发点上就包含一个根本的谬误,神学要讨论、评价上帝,哪怕给上帝最高的评价叫赞美,仍然贬低了他,上帝是你评价的对象吗?这一点老子高明,第一句话讲清楚了,道不是我们言说的对象,按照老子道德经6个字就可以把整个西方神学给毁掉。eg禅宗祖师当着众人的面对着佛像吐沫,说吐到哪里都吐到佛头上了。道无处不在,佛是我们讨论的对象吗?是我们自身把本有的佛性呈现出来的事情。老子一部道德经,5000言说下来不矛盾,因为没有一句话正面表述道是什么,反面表述道不是什么,不断帮助我们做减法,当我们把人为的因素全拿掉后,天道自然被我们领会到了,我们自然就在道中了。
★赫拉克利特,logos学说 回到赫拉克利特,变有一个不变的法则,叫分寸,在语言中。罗格斯希腊词本意是是语词的含义。一切的变化所共同遵循的分寸隐藏在言说中,言说结构。真正的public world,在语言中就进入公共世界而不是生活的个人感受状态,一进入语言就把主观感受放下,变成一个可普遍可理解的言说出来。按照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世界是被我们说出来的,语言一下子具有本体论的地位。logics无法翻译成汉语,音译逻各斯。西方思想的主线,逻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学说终止了西方人对宇宙的真相的不断的辩论,有的人主张宇宙是实体的存在—巴门尼德,有人主张宇宙就是变—赫拉克利特,通过逻各斯解决了。事物生生灭灭,既存在又不存在,但它之所以作为一个事物被我认同了,语言让它成为如此,这一点是巴门尼德完成的事情,本体论的形成。
★巴门尼德,语言中发现纯粹思维,本体论起步 于是西方人通过巴门尼德,叫本体论的形成。在巴门尼德那找到范畴,当我们把一个主观感受状态用语言说出来的时候,把它放到句子结构里去,句子结构当中包含着我们对世界的范畴规定,句子结构的基础就是范畴,范畴拿掉只有感受。西方思想离不开西方的语言的性质。 this is yellow river,感官世界里无法让黄河成立,因为生生灭灭一直在变。关键在is,原型to be ,存在,动态的,给外部事物贴标签,前提是确认存在。纯粹思想确定了事物的存在,感官本身无法断言东西的存在。存在本身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即范畴。正是通过巴门尼德,西方人认识到纯粹思维,用英语来说叫to be用德语来说叫,存在的意思。其他民族把思想当成是诸种心理活动当中的一种。 今天有第二个收获,第一个收获是毕达哥拉斯数的宇宙观,第二个收获叫纯粹思维的发现。当你去思维的时候,你就不是在一个主观的心理状态里边,你进入一个客观的世界,叫范畴的世界。 赫拉克利特,变化所遵守的分寸在语言中那叫逻各斯;巴门尼德到语言中去找,找到了纯粹思维,它的基本单位叫范畴,他找到的第一个就是存在。 language不依赖于speech,而每一个speech都必须自觉的进入客观language。就每一次言说必须进入语言,语言就是个公共世界,由它的词汇系统加句法结构构成,用唯识宗的话叫阿赖耶识,小我必须进入大我,末那识进入阿赖耶识。 什么叫本体论(严格来说这种译法不准确)?关于存在之规定的学问,对存在做知识了,ontology非常难。难在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本来都活着、都存在着,我们本不可能知道存在,要知道存在的前提,你知道非存在,什么叫知道非存在,你已经死了,你才知道存在。假如世界上只有一种颜色叫红颜色,你还会知道红颜色吗?不会的。你知道红颜色的前提要有非红的颜色被你看到,你知道存在你必须进入虚无,但你就活着,你就存在之中,你怎么会知道存在?但是你真知道了,因为语言告诉了我们,to be这个词,于是全部问题是人怎么会说得出这个词的。 我们本在存在中我们却知道了非存在,因为不知道非存在,怎么可能知道存在,但我们没进入死,我们没虚无化,就这件事情是巨大的生命,看到别人的死不等于知道死,我们真正害怕的是自己死,这叫由存在进入非存在,害怕意味着虚无不是被我们知道的,是被我们领会到的。虚无不可能是被你知道的,虚无是被你感悟到、领会到的。 用英语来说这件事很简单,比如虚无就是nothing。你想说我知道存在,于是用英语说了I know nothing。这句话结果变成我一无所知,这就对了。你不可能know nothing,所谓know nothing就等于一无所知。因为虚无不是被我们知道的,存在也不是被我们知道的,因为存在靠虚无比较出来的,因为虚无不可能是我们知道的对象,因为它一旦是知道对象,它不是虚无,它已经存在。所以既然存在靠虚无把它比较出来,那么同样存在也不是我们知道的对象,也是被我们领会到,但是从巴门尼德开始,西方人居然想要一个不是我们知道的对象存在,对它做成知识来,这门学问叫ontology,起步的时候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悖论,存在不是知识的对象,却要做出关于存在的知识体系来,这门学问叫本体论。它以后将面临的坎坷和困境已经可想而知了,但他们真做了,一做做到黑格尔,把关于存在做成一个范畴体系。当代的西方文明的根子就出在这里,毛病就出在这里,叫遗忘存在。 他要对存在做成知识做出来的一定不是存在着知识,是存在者之知识。所以存在不是我们知识的对象,不是我们认知的对象,在这里才透露出中国思想全部的高明之处,中国人绝不会把存在看成知识的对象来做,存在是被我们感悟、领会。领悟领会是认知之前的活动,理性前的活动。中国的学问是领会存在、静观的学问。未来也是一样的,未来不是我们知识推断的对象,假如未来可以用知识来推断,那么我们人类就是算命先生。未来是希望和恐惧的对象,人不是以知识推断的方式走向未来,而是筹划和决断,下决心make up your mind。这里知识推断没用。 eg金融学是当代一门邪恶的科学,一方面,把未来推断好了,在今天当下就买卖,这就金融学全部的荒谬所在。未来不是我们知识和逻辑计算的对象,但把企业未来的收益,还没实现就做成商品在今天的资本市场买卖,并部分获利;另一方面,缩水,金融精英不需要破门而入就抢你的钱,既往曾经付出的劳动,以货币的形式放在那里,而被否定掉。
小结:本体论本应是关于to be存在之规定的学问,巴门尼德说存在是个范畴,其实把to be动词名词化being,复数beings。所以ontology的学问后来结果不是关于to be的学问,是关于being的学问,由海德格尔揭明。本体论在起步时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悖论包含在里边,用范畴概念来做出存在的知识,结果就做出存在者知识,存在被遗忘了。存在不是我们认识的对象,存在是我们领悟、感悟、领会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