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设计案例

原文地址
https://www.uxcoffee.com/episode/85
我的笔记
设计案例一
设计目标
设计浏览器的autofill/自动填表功能
前期做的事
- 自己试用产品,分析产品步骤,寻找改进改善点;
- 找产品的用户研究报告,Chrome用户论坛上会有很多用户反馈报告,和用户建议;
- 学习竞品,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把别人(火狐、Opera、microsoft、QQ、猎豹)产品下载,所有功能都用一遍;
- 竞品分析时,可以去App Store看这个相关的app有哪些,都下下来,顺便看下这些产品的下载量体量;再看看app的评价,着重看差评;
- 知乎、quora 对于产品的讨论,能带来很多新的想法,80%的问题都已经被回答过了,search就行,20%需要research;
- 看数据,漏斗(funnel)数据分析,看转化率;看为什么有的数据非常低?【场景:有的信息必填,导致走到最后一步非常难;后面改成信息不全也让保存,可以再补充。】通过数据漏斗研究可以发现数据背后的真相,和发现产品的设计机会。
后面做的事
(通过产品研究和用户数据分析,发现产品许多的问题)
思路
- 表层视觉:视觉上
- 体验问题:好的设计是无形的,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 后台底层:速度、提升准确性
- 几位一体
演示
- 将问题整理到一起,做成PPT(pitching deck),很多页(一个完整的故事)
- 讲一个故事,他的每一步是怎样的,会有什么问题?其他的浏览器是怎么做的、第三方插件是怎么做的,我们能学到什么
- 整理每一步的数据是怎么样的
- 提出解决方案(考虑到你的演示对象,避免漫天的问题造成了恐慌),可以提出基本的可能方案
实现
- 这个PPT发给了合作的同学和一些大佬,最终拆成了十几个项目去实现,因为涉及的东西可能包含表层、中层、底层
案例经验
- 不要局限自己的岗位,你想得越深你的同事会越信任你越尊重你
- 会自己写文档:一方面帮助自己理清思路,另一方面告诉同事这个问题我已经深思熟虑过了,这是证据。
- 循环正反馈:有时感觉好的话,会写一个完成的故事和方案,然后发给同事和领导们。我自己觉得做一个好的呈现是非常有仪式感的,你想了很久,把这个事情做一个好的结局,你做的越吸引人,看的人也越多,这是个正反馈。
设计案例二
设计目标
产品想吸引更多年轻的人来用。
Chrome在年轻人中使用率不高,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在其他app上。想一些什么办法/项目可以让他们回到openweb上来?
(从0到1的设计项目,有方向但是无观点)
设计策略
- 有investigation period(调查时间),自己想,灵感是要收集的。
- 有make week,设计师腾出一周时间,不做日常工作,专注于提出新的产品想法。
如何收集灵感?
- 建立自己的seed deck(种子):看到好的产品、与你相关的产品、比较有趣的产品、令人有启发的产品,截图放在deck里,并随便写一两句话。【主要做收集】【个人的、随意的】
- 从 Product Hunt 上体验新产品
- 在Twitter上 follow 一些公众号,有相关新产品报告
- 团队seed deck:思考过的、选一个靠谱的往里放。主要是inspire others,会做简单原型出来。【团队的、靠谱的】
设计思维
如何思考产品方案?
做两个极端的方案。
- 比如做通知提醒,往坐标轴的一端,就是我什么也不做,也不通知;往坐标轴的另一端就是,我想尽所有方案通知他,站内信、邮件、短信、电话,非常让人烦的那种。
- 一般最终我们的方案都是比较折衷的,两端的方案会不太自然。但是这个方案依然会有帮助。这件事会帮你想好这两个方案极端情况下是什么样子。有一端你会用到穷举法,列出所有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帮助你思考的过程。
- 【有时候,不极端你可能想不到这些方案,而这些方案还能恰好产生好的结果】
- 【有点像发散的方法】【会帮助你做决策,完全不加这个功能行不行?加得会不会太满了?】
如何思考?
- 有的想法是在不经意间出现的,缓存在潜意识里,在放松的时候才会出现,所以要多散步🚶♀️
- 大脑存储不了所有的东西,所以需要借助外力存放东西(硬盘、印象笔记、想法给整理出来),这样不会有很大的记忆负担。大脑才能更好得工作。
- 和不同思维的人交流也挺重要的。和同样岗位的、PM、工程师,可以随便打个招呼
如何安排时间?
时间有限,投资你的时间
- 【60%】根本时间:基本工作,做好完成好已有的工作【如果大家发现你能做很多,会给你更多的工作,挤压提升时间,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 【40%】提升时间:
- pick the hole 找问题时间:找自己产品上的问题,挑刺。补缺补差时间【深度思考】
- speculative 探索性时间:高风险投资/时间分配
- 越往上层晋升,越思考战略层,而不是表层。少code、多战略
- 养成时间安排的习惯,变成本能:人做决定,5%用的是理智思考,95%用的是习惯。
为什么离开Facebook?
人应该是脚踏实地并仰望星空的。当时在Facebook感觉仅仅是脚踏实地的,对Facebook那一套很熟悉,但是对外面的啥也不懂。像一颗孤独的行星,你好像没有任何借鉴,并没有参照物,很少有灵感上的借鉴。不是自己想要的状态。
——————————
我已经做到的:
- 有自己的灵感本,将自己平时遇到的和自己相关的好的产品设计存下来
- 随手记录📝,减轻大脑记忆负担,让大脑更专注得运转
- 思考表面以下的设计
- 写文档(比如当下嘻嘻嘻)
- 不局限自己的岗位
我可以做得更好的:
- 我在提升时间上,花得不够。因为我就是文中说的,我的效率很高,能做许多工作,于是我接了很多活,思考时间就少了。对产品和对设计的深度思考远远不足,而深度思考才是能走得更远的东西
- 将时间分配养成习惯
- 通过故事串起整个设计链路(⚠️重要,待学习)